論語的經典名句賞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論語》中有為人之理,求學之途,為政之法。所以我選修了《論語導讀》。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歡迎閱讀!!!!

  篇一

  《論語》中有為人之理,求學之途,為政之法。所以我選修了《論語導讀》。但求能修身養性,改正自己身上諸多當代國人之通病:例如好說髒癖,怠慢他人,不敬父母,重利而不好禮義。我相信,只有孔子之學最適合此時的我。

  學生有志於學習孔孟,並非一時興起。

  高中時,學歷史,書上說,洋務運動時期,保守派反對引進西方文化,反對派代表人物倭仁說“以忠信為甲冑,以禮儀為幹櫓”,“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認為引進西方技術是“夷華夏”,我心想,此人大愚,愚不可及,身居高位,禍國殃民。國都要忘了,還管什麼孔孟,什麼人心?儒學豈能救國?數年後,我才知,倭仁之長子在太平天國運動時為清朝殉國,八國聯軍入京,其闔家又以死殉國。

  而後學到新文化運動,書上說: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蔡元培等為首的先進知識分子高舉民主、科學旗幟,痛斥禮教制度,控告吃人的舊社會。偏激者甚至呼籲打倒孔家店,廢除漢字。每每讀到這些文字都令我愕然,莫非中國人真不如洋人,中國之儒學遠遜西方新哲學?中國的漢唐盛世,究竟算什麼?中國浩瀚的經典到底算什麼?苦於知識面有限,學習風氣所影響,雖有問,久不得解,亦未嘗求於師長。高三,在繁忙的學習中,在一次語文考試中,一篇現代文閱讀《“現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論侷限》牢牢吸引了我,我始知有現代新儒家,有熊十力,有牟宗三,有馮友蘭,儒學未絕。所以我開始留心於新儒家。之後在背書時,讀了《禮記》中的《大道之行也》,雖不明曉夫子之大道,然為之折服。

  高中畢業後,進入了大學,我就先讀了一點《大學》,想知道為什麼是大學,大學何謂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有註釋:“大學,大人之學。”那時的我深受觸動,我暗想::父母不求我有五車之學,不求我日後能有高官俸祿,皆說我不善於生財之道,那我一生所求為何?或唯有德行。於是,有志於夫子之道。

  是時,我有諸多疑問,困惑最大的是儒家之於當今中國的意義牟宗三先生認為國學在中國淪為材料,以及仁義禮信對我的意義。

  為此,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和文章:

  陳獨秀曾撰文《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他寫道:“西俗於成年之子,不甚責善,一任諸國法與社會之制裁。而孔子之道則曰:‘父母怒不悅,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此中國所以有‘父要子死,不得不死;君要臣亡,不得不亡’之諺也。”認為父子之道不適於今;此外“西洋婦女獨立自營之生活,自律師醫生以至店員女工,無不有之。而孔子之道則曰:‘男女授受不親’;‘男不言內,女不言外,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婦人,從人者也。’是蓋以夫為婦綱,為婦者當然被養於夫,不必有獨立生活也。”孔子提倡的夫妻之道不適於今。

  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時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新文化代表人士看來:所謂名教,所謂禮教,都是用以別尊卑,明貴賤的階級制度。不利於國人人格之獨立。與西方自由平等獨立之說截然不同。中國文化在整體上較西方文化惡劣。“西洋名族以戰爭為本位,惡侮辱寧死鬥,東洋名族以安息為本位,惡鬥死寧忍辱”,東方文化是卑劣無恥的文化性格,因此被征服。此外尊家長、尊元首的忠孝,是損壞個人獨立自尊之人格的罪魁禍首。

  然學生竊以為:禮之用,和為貴。上下尊卑系出於禮,夏有夏禮,周有周禮,禮與時易,自古以來,禮有法之作用,法無禮之人性。今無禮樂,蓋無周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因此不好鬥,寧忍讓,亦是為“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二者皆出於本心,出於本性,有何不可?理應如此!

  據我所知,不論是新文化運動還是時期,對孔孟之道的抨擊,都直指三綱五常,認為孔孟之道是歷來統治者的統治百姓、愚化民眾的思想武器。在我看來,他們的批孔更多的不是因為對儒家文化有了新的深究而是為宣揚他們的思想主張掃清障礙,前者是為扭轉國勢,喚醒民眾下的一記猛藥,但是不破不立,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不批孔,科學民主難以迅速得到普通民眾的接受。後者則是帶有濃厚政治目的愚昧行為,一些知識鄙陋之人大肆諷刺中國人拜奉了幾千年的至聖先師,足以貽笑大方之家。子曰“主忠信”,但《孝經》中有道:“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說夫子之忠道是愚忠者,不知有《孝經》也。

  眾所周知正是因為孔孟忠君愛國之思想,才有了蘇武放羊的傳奇,才有了顏真卿天下第一行書《祭侄文稿》的問世,才有了嶽武穆的精忠報國,才有了上自殷周的伯夷、叔齊下到明清劉周武、王國維的以身殉國。蓋以身殉國,以死明志為中國數千年獨有之壯舉哉,仁人志士,眾所尊重,既如此,為什麼不尊重教之以忠孝的孔孟呢。此外,也正是因為有孝道,中國獨有的家族情節,桑梓情結才牢牢地拴住了每一箇中國人,讓華夏兒女,九州大地渾然一體。

  所以說,孔孟之道必有其可取之處,以上只是冰山一角,儒家講究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修身齊家之法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內為本,由內及外,內聖方能外王。是故儒家首重修身齊家。在當下中國,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盛行,各種光怪陸離現象層出不窮。應當不為外物所惑,堅守本心,諸葛雲: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通過半個學期的《論語》學習,我明白了許多夫子的哲理:

  “吾之道一以貫之”——唯忠恕而已。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相容包並,亦為夫子之道。

  “君子不器”——君子當無所莫、無所適,習理、從文、健體、缺一不可。

  “慎言慎行,祿在其中矣”——大放厥詞的官員、政府不足信。

  “人之過也,各於其黨”。……

  一部《論語》,只能初窺孔子之學,半個學期的《論語》學習,帶給我最多的,或許不是多麼高深的夫子之道,而是一顆堅定的求知問道的心。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經過幾千年的獨尊儒術,夫子之學,實為國學,百姓早已日用不自知,其早已深入每一箇中國人言行中。《詩》有之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史記》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噫吁戲!夫子之學,可謂高山仰止,我心嚮往之。不習國學,何以言為國人?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雖然我還沒有涉及更多的儒家經典,或是新儒家之流。但是,我來到《論語》導讀這個班級後,在每節課前的讀書聲中,或是背書聲中,我能聞其有好儒之音,此知音之謂與?

  陽明先生說過:知行合一。不知,何以行,今我知何以行,當踐行之。知而不行謂之不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篇二

  黎先生教會我什麼,今天我就淺淺地談談。我要談的是我對《論語·雍也第六》中“知之者”一節的感受。《論語》原文如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如同《論語》中其它的句子,這句話本身的意思也是淺顯的:孔子說:“對於任何學問和事業,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懂得一門學問是要下功夫的,下功夫意味不可避免地要著受皮肉或精神上的苦。人性本無善惡,但可以確定的是,人生來趨利避害,如果承認這一點,那麼必然沒有人會喜歡受苦,有些人常說享受痛苦,前提是痛苦能帶來成長,並不是痛苦本身有多好。那麼人們受苦去鑽研一門學問,動力是什麼呢?頭一種可以用剛剛結束的高考來解釋,高中生受種種苦大多為的是金榜題名,真正喜歡那些課程的少之又少,在很多高中生那裡,做好學問意味著考高分,考高分意味著上名校,上名校意味著好工作,好工作意味著輕輕鬆鬆拿高薪水,拿高薪水就不必再為了什麼了,因為當今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價標準就是賺錢的多少。這種學問是做不長久的,許多教授評上了職稱便不再做學問,印證了這一點。這句話討論的是做學問的道理,做學問是終生的事,它的中斷便意味著做學問的失敗,因此,僅侷限於“知之”,懷著並非求知的慾望,僅僅是比不知好,甚至不如不知。

  而喜愛則是高一層的境界,做自己喜愛的事情,痛苦肯定會減輕不少的。就好比一個偏科的學生,特別喜歡語文而討厭數學,那麼讓他學語文比讓他學數學更讓他感到輕鬆快樂,即使目的都是高分。喜歡意味著想要佔有,這種佔有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質上的,它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人的慾望沒有止境,佔有慾也是如此,因此,好之者比起知之者更有可能做大學問。

  人的慾望確實沒有止境,卻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佔有慾就是。男子女子會移情別戀,都首先是慾望的變化所致。“樂之”則是最高的一種境界了,避免了這種尷尬。“好之”表明存在著“好”和被“好”的雙方,“好”的一方慾望的變化,會影響到被“好”者的變化。皇帝明天會臨幸哪個妃子,誰也說不準。“樂之”意味著人與他的學問或事業融為一體,在這裡,不得不提到“隨心所欲,不逾矩”一句,都是不同方面的最高境界,最終都是同樣的道理。學問流進血液,塑造出一個真正的自由人。獲取新知永遠是他的快樂,真正應了“活到老,學到老”的俗語,而且這種境界融“知之”、“好之”於一爐,卻又並不是簡單的兩者累加,做到它的是聖人,也必定是最幸福的人。

  人生就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人生價值彷彿有個終極目標,比如為共產主義獻身之類,其實盡是枉然。馬克思主義本身也是宗教,它只是給人們一個念想,使人們真正投入每一場奮鬥和探索,以獲得真的自由。

  我願意為這種真自由其實這個詞語又何嘗不是一個念想不懈一生。

  篇三

  今年開學,班上來了一位新的語文老師,她要求我們每天背誦《論語》四則,強調說《論語》會對我們的生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和啟迪。我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地背誦、理解,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我覺得收穫很大。

  《論語》主要收集的是孔子教學生時的一些語言。孔子名叫孔丘,又名孔夫子,是春秋魯國時期的一位私塾先生,他有三千名弟子,教出了七十二位賢人。在當時的社會,孔夫子是一位聖人。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會背誦孔子《論語》中的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告訴了我們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怎樣向他學習呢?無非見到好的東西就跟他學習,見到不好的東西就在心中告誡自己一下,以免犯同樣的錯誤。因此,我們需要向不同的人學習。

  關於孝敬之道,孔子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它講的是倫理親情之愛,我們首先要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兄弟姐妹。如果我們言語謹慎,誠實守信,用愛親人的心去愛他人,再去親近品德高尚的人,提高自己,就可以為社會做更多有益的事情。如果精力充沛的話,我們應該多讀些文獻知識,豐富自己的內心。說明孔子很注重實踐經驗,他告訴我們一切要從腳下出發,把最基本的東西做好。

  關於誠信,孔子的學生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說的話能否兌現,那要看許下的諾言離道義有多遠。如果諾言符合道義,那麼兌現的可能性就會高一點。一個人如果恭敬有禮,又符合禮義,那麼他就可以遠離恥辱。如果一個人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是可以親信的人,那麼他的為人處世就很可靠了。因此,誠信是一個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

  在今天,《論語》教會我們如何學習,怎樣孝敬父母,關愛他人,怎樣做到誠實守信。這些理念,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對我們如何走好人生的道路指明瞭方向。
 

關於朋友的詩句和格言
國學經典論語名句
相關知識
論語的經典名句賞析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賞析
國學經典名句賞析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語錄摘抄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
觸動心坎的經典名句語錄
有關老舍的經典名句
國學文化出現過的經典名句
成功勵志的經典名句你一定喜歡
關於武俠的經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