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育敘事6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1日

  初中生對某一學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情感密不可分,他們往往不是從理性上認為某學科重要而去學好它,常常因為不喜歡某課任老師而放棄該科的學習。對於初中數學會有怎樣的教育敘事呢?本文是初中數學的教育敘事,歡迎閱讀。

  初中數學教育敘事一:

  在數學教育逐步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擺在我們教師面前一項緊迫而艱鉅的任務是:更新觀念,開拓創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一、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習興趣

  當前,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中,“離教現象”較為嚴重。所謂“離教現象”,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偏離和違背教師正確的教學活動和要求,形成教與學兩方面的不協調,這種現象直接影響著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離教現象”主要表現在課內不專心聽講,課外不做作業,不復習功課,不復習鞏固。這種現象的直接後果是不少學生因為“不聽、不做”到“聽不懂、不會做”,從而形成積重難返的局面。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怎樣消除沉重的“偏離現象”呢?很多教師的體會是:必須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採用多種教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幾何第二冊四邊形章,各四邊形的性質判定很難掌握、區分,於是給同學們佈置了這樣一個複習題目,由一個特殊四邊形怎樣逐步過渡到另一個特殊四邊形,看誰想得既全面又符合邏輯。於是大家都積極參與,認真看書總結。教師把一個一個的題目寫成小紙條,以抽籤的形式搞一次競賽,教師列出題目分別是“已知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怎樣一步過渡到菱形?”“已知四邊形是菱形,怎樣過渡到正方形?”“已知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怎樣過渡到矩形?”於是同學們勇於抽籤搶答。教師一條一條小結在黑板上,作為結論性的東西讓同學記住:“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對角線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於是教師給同學們總結出了一個結論:在判定四邊形性質時,應在已知圖形的基礎上,看是否符合“加邊”這個已知條件。比如平行四邊形開拓轉化成矩形,就不符合。此時就應看其是否符合“加角”這個已知條件,例如“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這樣學生學習特殊的四邊形的性質就不難了。再例如,在講解“有理數”一章的小結時,同學們以為是複習課,心理上產生了一種輕視的意識。鑑於此,教師把這一章的內容分成三類,即:“概念類”、“法則類”、“運算類”,在限定時間內通過講座的方式,找出了每個“關口”知識點及每個“關口應注意的地方”。如“概念關”裡的正、負數、相反數、數軸、絕對值意義,“法則關”裡的結合律、分配律,以及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在“運算關”中強調一步算錯全題皆錯等。討論完畢,選出學生代表,在全班進行講解,最後教師總結。通過這一活動,不僅使舊知識得以鞏固,而且能使學生聽得懂、做得來。

  二、引導學生培養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從閱讀開始,初一學生閱讀能力較差,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必須從示範做起,對課文內容逐詞逐句地範讀,對重要的數學名詞、術語、關鍵的語句,重要的字眼要反覆讀,並指出記憶的方法,同時還要標上自己約定的符號。對於例題,讓學生讀題,引導學生審題,確定最佳解題方法。在初步形成撲克書習慣之後,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再從難點、易錯處閱讀提綱,設定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地閱讀數學課外材料,還可利用課外活動小組,組織交流、相互交流、相互啟發,促進學生再次閱讀尋找答案。平時,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時,採取提前佈置作業的形式,然後在學生交來的作業中尋找出普遍存在的問題和普

  遍有疑難的地方,然後再講新課,這樣授課就有針對性,並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引導學生培養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能力的培養,其中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主要方面。思維能力的內在實質是分析、綜合推理、應用能力,外在表現是思維的速度和質量。

  1思維速度的訓練。就初中而言,思維速度的訓練主要依靠課堂,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訓練學生的思維速度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如講解新課後,教師可以出部分選擇題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也可以出綜合性較強的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在規定時間內看有多少同學能夠做出來,或讓每一個同學在規定時間出一份試卷,看誰的試卷質量高。

  2課本的同一性與發展需要的層次性的關係。現在學生都學同一數學課本相對一定範圍而言,但今後運用數學的層次又不同,這就要以學生髮展的需要來確定數學要求。因此,有專家指出:“人人學不同的數學。”因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發展潛能,所以,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掌握一些共同的基本知識的同時,能夠有機會接觸、瞭解乃至鑽研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學生的數學需要。如組織學生參加數學興趣小組,發展其數學特長。

  3數學難學與數學必學的關係。數學難學這是大多數學生的體會。數學現在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應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刻,它是人們必備的知識。人的發展離不開數學作支撐。所以,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化難為易、化深奧為通俗,使更多的學生熱愛數學,喜歡數學,學好數學,為未來的發展打好數學基礎。只要我們教師創造性地教,就能喚起學生創造性地學,教與學就能碰撞出創造的火花,我們的學生就能萌發創新意識,就會富有創新能力,我們的教育就能培養出21世紀所需要的創新人才。

  初中數學教育敘事二:

  教學不僅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教學的藝術性在於它能喚起學生探究的慾望和熱情,點燃起學生探究智慧的火花,開啟學生思想智慧的閘門,讓學生充滿靈氣的大腦和充滿創造的雙手充分活動起來。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創造,在生活中融入集體。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講一下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是如何圍繞貫徹素質教育思想,讓每位學生不再孤獨。

  在上學期開學不久,我發現我們七1班上有幾個成

  績差的同學,如高瑞瑞、韓笑、張夢揚等,由於他們的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由於其父母不在家,他們經常得不到父母的鼓勵和誇獎,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重重又得不到父母的幫助和安慰。久而久之對自己的行為能力產生懷疑,兼之與同學發生衝突受了同學欺負感到委屈又不願向老師報告,無法得到解脫而埋藏在心裡。於是性格變得更加內向、孤僻、自卑,遇到不會的題目也不去請教老師和同學,加之,父母不在家,他們長期無人管理約束,做事拖拖拉拉,惰性很大,不加以控制自己,而是放任自流。如此下去,他們回一直在差生隊伍裡徘徊,走不出來的。

  瞭解到這一情況後,我便開始對他們加強教育。其教育過程敘事如下:

  1平時多關注些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給他們帶來的溫暖。例如,下課後詢問他們能否聽懂課;對老師有沒有什麼建議;父母不在家他們能不能按時吃上飯;天氣冷了有沒有厚衣服穿;言語間流露出對他們生活和學習的關心。他們受到老師的關懷後,甚是感動,在以後的課堂上,聽課不再像以前那樣總是走神了,作業也能按時交送了,而且做得也非常認真。

  2課餘時間我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讓他們意識到孤僻的性格對於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都無益處,並鼓勵他們嘗試主動與他人溝通交流,不要再孤立自己,而要融入班集體的生活中去。並且,我還注意幫他們樹立信心,幫助他們制定學習目標,找到學習的動力。

  3由於他們底子差,平時上課很難聽懂課,儘管他們課後很用心學習,但學習成績仍不見提高。於是,我就在課餘時間給他們輔導功課,因為我不但是他們的數學教師,還是他們的班主任,所以給他們輔導功課時,我不但輔導他們的數學知識,後來只要他們沒學會的,我都給他們輔導除外語我不會例外,把他們不懂得知識補上來,漸漸地,我發現他們上課時,竟能舉手並正確的回答問題了。

  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在期末考試中,他們的成績得到飛速的提高,名次基本處在中等偏上的位置。其中,韓笑同學,竟然名列前茅,這種結果遠遠高出我們共同制定的爭取及格的學習目標,更加激勵著我們繼續努力奮鬥。

  然而在七年級下學期,我發現他們幾位同學,每次討論幾何題時總是不積極參與,在下面獨自做作業、看書,既不參加討論,也不發表個人見解。學校大型集會、運動會等,他們也在下面做自己的功課。於是,我找他們談話,他們說:“升入重點高中只看成績,只有認真讀書才有出路,幹那些與自己無關的事耽誤時間。”還說“參加活動就是浪費時間”。

  我想:這是長期應試教育效應的餘波,使其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形成了“離群心理。”導致興趣狹隘,情感淡漠,意志薄弱,缺乏交往能力。這樣的人,學科成績再好也只是書呆子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是可能成為“有知識、無品德的危險品”。

  針對這些現象,我採取以下做法:

  1認識“離群心理”,矯正思想觀念。找他們分析形成目前狀況的原因,告訴他們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上講:一是長期以來學校迫於升學率的壓力,只重抓學科教育,輕抓或淡抓其他活動。二是父母的“成龍成鳳”觀點偏狹影響。上述原因,客觀上對三位同學“離群心理”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主觀上講,由於同學們對未來社會“用人觀”和人才標準認識不足,把人才標準絕對化,對“需要就是人才”缺乏思考。通過和他們交流、分析,使他們明 確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個性要求更高,通過沿海地區有些行業技術工人工資高於碩士生工資的例子,告訴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交往是適應生存和適應未來社會的必備素質,使之端正思想觀念,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2尋求超越方式,進行積極超越。“離群心理”的超越方式,一是根除舊習慣,形成新習慣,把“主題班會”改成“主體班會”,做到有針對性地解決班上實際問題,有意識地給他們佈置說話內容,如在跟王大蒙這樣一個喜歡遲到的同學說句心理話的主體班會上,要求高瑞瑞、韓笑、張夢揚等先送一句話給王大蒙同學。總結時對他們積極參與討論的積極態度和說話內容予以肯定和表揚,學校大型活動動員他們高瑞瑞、韓笑、張夢揚等參加,並佈置專案要求他們完成。二是樹立他們在集體中的位置,以培養其集體意識和榮譽感。組織他們參加學科競賽、科技製作等集體活動,取得榮譽,便予以慶祝。三是發現其他同學的離群行為,在班級中進行教育,使他們從別人的例子中,受到平行教育,逐步使心理由“離群”轉變為”親群”。

  3時時給予鼓勵,處處進行督促。在組織他們進行超越“離群心理”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很多波折與反覆,這既要靠自我教育能力、更要靠教師鼓勵與督促。上述三個同學在開始接受超越“離群心理”教育時表現很積極,但後來也有再回頭的趨勢。這時,就不失時機地再給其佈置參與和主持活動,對他們關心集體,並培養了多種興趣的進步予以表揚,並督促他們制定“參與班集體活動計劃”,逐漸加大他們在集體活動中的參與頻率,對他們的評語也隨之提升,使他們逐步告別“離群心理”,形成集體觀念。

  通過我近一學期時間教育,高瑞瑞、韓笑、張夢揚等人的“離群心理”不但沒有了,而且各人的文化成績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他們體會到了融入班級的快樂感。

  進入八年級後,由於學習任務重、時間緊,而且他們高瑞瑞、韓笑、張夢揚等人的知識根基,不如那些成績一直都比較好的同學的知識根基穩固。以致於這些後來居上的同學,在八年級的學習中倍感吃力,對部分章節的內容仍不能很好的把握,這就給他們增加了比別人更多的壓力。為了把把所有的內容都很好的掌握,給九年級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們晚上熬到很晚,縮短睡眠時間而用來學習。在期中考試後,我發現高瑞瑞等人,經常上課時暈暈沉沉,有時竟然上課睡著了。

  於是,課後我就找他們談話。當得知他們晚上熬夜,甚至熬通宵學習才導致上課睡著後,我立即對他們的這種行為進行制止。並讓他們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已經本末倒置了,對學習不僅無益甚至還有害。為了幫助他們鞏固基礎,我沒事幾乎不離開班級,隨時為他們講解遇到的難題。恢復正常的作息以後,他們上課時明顯有精神了,頭腦也似乎更靈活了,難題一點就通。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們在八年級的期末考試中,成績再次飛躍,其中高瑞瑞和韓笑,名列前茅。真可謂:“功夫不負有心人”!

  初中數學教育敘事三:

  我們班上有三個成績好的同學,每次討論幾何題時總是不積極參與,在下面獨自做作業,看書,既不參加討論,也不發表個人見解。學校大型集會、運動會等,他們也在下面做自己的功課。於是,我找他們談話,他們說:“升入重點高中只看成績,只有認真讀書才有出路,幹哪些與自己無關的事耽誤時間。”“我媽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我想:這是長期應試教育效應的餘波,使其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形成了“離群心理。”導致興趣狹隘,情感淡漠,意志薄弱,缺乏交往能力。這樣的人,學科成績再好也只是書呆子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是可能成為“有知識、無品德的危險品”。

  針對這一現象,我採取一下做法: ⑴認識“離群心理”,矯正思想觀念。找他們分析形成目前狀況的原因,告訴他們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上講:一是長期以來學校迫於升學率的壓力,只重抓學科教育,輕抓或淡抓其他活動。二是父母的“成龍成鳳”觀點偏狹影響。上述客觀上對三位同學“離群心理”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主觀上講,由於同學們對未來社會“用人觀”和人才標準認識不足,把人才標準絕對化,對“需要就是人才”缺乏思考。通過分析,使他們明確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個性要求更高,通過沿海地區有些行業技術工人工資高於碩士生工資的例子,告訴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交往是適應生存和適應未來社會的必備素質,使之端正思想觀念,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⑵尋求超越方式,進行積極超越。“離群心理”的超越方式,一是根除舊習慣,形成新習慣,把“主題班會”改成“主體班會”,做到有針對性地解決班上實際問題,有意識地給他們佈置說話內容,如在跟一個喜歡遲到的同學說句心理話的主體班會上,要求他們先送一句話給那位同學。總結時對他們積極參與討論的積極態度和說話內容予以肯定和表揚,學校大型活動動員他們參加,並佈置專案要求完成。二是樹立其在集體中的位置,以培養其集體意識和榮譽感。組織他們參加學科競賽、科技製作等集體活動,取得榮譽,便予以慶祝。三是發現其他同學的離群行為,在班級中進行教育,使他們從別人的例子中,受到平行教育,逐步使心理由離群轉變為親群。

  ⑶時時給予鼓勵,處處進行督促。在組織他們進行超越“離群心理”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很多波折與反覆,這既要靠自我教育能力、更要靠教師鼓勵與督促。上述三個同學在開始接受超越“離群心理”教育時表現很積極,但後來也有再回頭的趨勢,這時,就不失時機地再給其佈置參與和主持活動,對他們關心集體、興趣不斷提高的進步予以表揚,並督促他們制定“參與班集體活動計劃”,逐漸加大其在集體活動中的參與頻率,對其評語也隨之提升,使之逐步告別“離群心理”,形成集體觀念。

  初中數學教學案例

  ——探索平行線的性質

  一,主題分析與設計

  本節課是蘇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七章第2節內容——探索平行線的性質,它是直線平行的繼續,是後面研究平移等內容的基礎,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孩子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本節課將以“生活·數學”、“活動·思考”、“表達·應用”為主線開展課堂教學,以學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活動,並在活動中激發學生認真思考、積極探索,主動獲取數學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形成,同時通過小組內學生相互協作研究,培養學生合作性學習精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平行線的性質,能應用性質解決相關問題。

  2、數學思考: 在平行線的性質的探究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比較、聯想、分析、歸納、猜想、概括的全過程。

  3、解決問題: 通過探究平行線的性質,使學生形成數形結合的數學思

  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獲得親自參與研究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團結合作、勇於探索、鍥而不捨的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對平行線性質的掌握與應用

  2、難點:對平行線性質1的探究

  四,教學用具

  1、教具:多媒體平臺及多媒體課件

  2、學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1、播放一組幻燈片。

  內容:

  ① 供火車行駛的鐵軌上;

  ② 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欄;

  ③ 橫格紙中的線。

  2、提問溫故: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平行線,你能說出直線平行的條件嗎?

  3、學生活動:針對問題,學生思考後回答——

  ①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②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③ 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4、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並提出新問題:若兩直線平行,那麼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各有什麼關係呢?從而引出課題:7.2探索平行線的性質板書

  二數形結合,探究性質

  1、畫圖探究,歸納猜想

  教師提要求,學生實踐操作:任意畫出兩條平行線 a ∥ b,畫一條截線c與這兩條平行線相交,標出8個角。統一採用阿拉伯數字標角

  教師提出研究性

  指出圖中的同位角,並度量這些角,把結果填入下表:

  初中數學教育敘事篇四:

  創新教育是指更新觀念,把創新素質的養成和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結合起來,從不同層次、不同方向、不同內容上採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貫穿於素質教育實施和每一個學生個體成長的全過程。可見,創新教育是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的關鍵所在。

  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下面是我在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幾點體會:

  一、 數學教師的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條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的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路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認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師本身的情感現狀,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使課堂上出現某種心理氣氛,當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學生尊敬和喜愛的教師走進課堂時,學生就會興趣盎然,精神飽滿,反之,學生的心理就會蒙上一層陰影,情緒就相當低落。在近幾年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中規中矩的教學模式遏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使得學生的學習是一種機械化的學習,久而久之對數學就喪失了興趣和信心。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創新思維

  主動性的心理特徵,就是積極地開展思維活動,真正的“課堂氣氛活躍”是指學生思維活動活躍,而不是表面熱鬧。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恰當創設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的創新意識就會孕育而生。例如:在講“平行線的判定”時,可以提問:“如果有兩條直線,這兩條直線是不是平行線?如何作出判斷?”教師同時在黑板上畫出兩條看起來不相交的直線,讓學生作出判斷,學生可能會不假思索的判斷為平行線,教師再提出疑問:“能肯定地說這兩條直線是不相交的直線嗎?我們現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遠處也不相交嗎?”這一問便使學生陷入思考,學生會對自己先前的判斷產生動搖,看到了單憑定義去進行判斷是困難的,由此激發思維的積極性,自覺去探索判斷兩直線平行的判定方法。

  三、把數學和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廣泛的應用,而大部分學生因看不到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絡而失去興趣,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善於抓住日常生活、生產的點點滴滴,構建基本的數學關係,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中解決數學問題其實,實際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用課本中的知識來解決,關鍵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和運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

  初中數學教育敘事篇五:初中數學教育敘事案例

  《一次函式的應用》

  新的教學課程標準強調要以學生為主, 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 新能力,要形成學生“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和基本數學思想”“初步形 、 成模型思想”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主動聯絡生活實際,開發教材, 為學生設計適合學生的可操作性強的生活問題, 使學生自主通過運用 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相應的生活問題,從而形成對數學的學習興 趣,形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下面我就談一下自己在教授初二數學 《一次函式的應用》時的一點體會:

  一,在課前: 1、先讓學生分成了四個小組,各小組想法統計一下自己小組中 一名同學的家裡固定電話的上一個月的通話時間並做記錄。 2、去離學校不遠的電信局查詢電話的收費方式有幾種,並做記 錄。

  二,在上課時: 1、回憶一次函式、方程、不等式的相關知識。

  2、各小組排一名學生通報自己小組的調查結果。 3、根據自己的調查,思考使用電話和交電話費是由哪些量決定 的。 4、對電話費用和通話時間建立一個關係,並把這種關係用數學 關係式表示。5、根據自己建立的關係結合本組調查的那名同學家裡使用的費 方式計算這名同學上個月家裡的電話費用, 並把結果和這名同學家裡 交的電話費做對比。 6、用另外的付費方式計算那名同學家的電話費,並和之前的計 算結果做對比。 7、通過上面的計算你認為是哪些量在決定著電話費用,付費方 式對電話費用有影響嗎? 8、你認為你小組裡那名學生家的付費方式選擇的得當嗎?你是 怎麼挑選付費方式的。結合函式圖象作答。 9、如果給你家安裝一個電話,你能給自己選擇出合適的付費方 方式嗎?設計出你的選擇方案。

  總結反思:

  在教學中時常能遇到一些創設有關知識情境的問題, 這些問題大多數可以結合數學思想、數學方法聯絡生活進行教學。在 這個教學過程中進行數學建模思想的滲透, 不僅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 學並非只是一門抽象的學科, 而且可以使學生感覺到利用數學建模的 思想結合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問題的妙處,進而對數學產生更大的興 趣。只要充分挖掘教材有關內容的內涵和外延,就可以在教學的過程 中滲透數學建模思想的教學。而所謂數學建模,就是先弄清實際問題 的含義,從複雜的生活背景中找出影響問題的關鍵的元素量,以及根據事件構建這些元素量間的相互關係,然後根據這些關係選 擇適當的數學模型,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清晰的數學問題。

  根據教材內容的設定,發掘生活中的事件引入教學,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對事件的調查和運用知識對事件包含的生活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討論,合作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把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變為數學建模的過程,可以發揮學生的特長和個性,從不同角度、層次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和形成。學生在對事件的調查中可以掌握獲取有用資訊的方式和手段,養成與人合作交流的習慣,有助於學生初步瞭解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初步 理解直觀和嚴謹的關係,初步嘗試數學研究的過程,體驗創造的激情,建立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不怕困難的科學精神;有助於培養學生勇於質疑和善於反思的習慣,培養學生髮現、提出、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有助於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初中數學教育敘事篇六:

  在數學教育逐步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擺在我們教師面前一項緊迫而艱鉅的任務是:更新觀念,開拓創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一、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習興趣

  當前,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中,“離教現象”較為嚴重。所謂“離教現象”,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偏離和違背教師正確的教學活動和要求,形成教與學兩方面的不協調,這種現象直接影響著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離教現象”主要表現在課內不專心聽講,課外不做作業,不復習功課,不復習鞏固。這種現象的直接後果是不少學生因為“不聽、不做”到“聽不懂、不會做”,從而形成積重難返的局面。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怎樣消除沉重的“偏離現象”呢?很多教師的體會是:必須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採用多種教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幾何第二冊四邊形章,各四邊形的性質判定很難掌握、區分,於是給同學們佈置了這樣一個複習題目,由一個特殊四邊形怎樣逐步過渡到另一個特殊四邊形,看誰想得既全面又符合邏輯。於是大家都積極參與,認真看書總結。教師把一個一個的題目寫成小紙條,以抽籤的形式搞一次競賽,教師列出題目分別是“已知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怎樣一步過渡到菱形?”“已知四邊形是菱形,怎樣過渡到正方形?”“已知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怎樣過渡到矩形?”於是同學們勇於抽籤搶答。教師一條一條小結在黑板上,作為結論性的東西讓同學記住:“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對角線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於是教師給同學們總結出了一個結論:在判定四邊形性質時,應在已知圖形的基礎上,看是否符合“加邊”這個已知條件。比如平行四邊形開拓轉化成矩形,就不符合。此時就應看其是否符合“加角”這個已知條件,例如“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這樣學生學習特殊的四邊形的性質就不難了。再例如,在講解“有理數”一章的小結時,同學們以為是複習課,心理上產生了一種輕視的意識。鑑於此,教師把這一章的內容分成三類,即:“概念類”、“法則類”、“運算類”,在限定時間內通過講座的方式,找出了每個“關口”知識點及每個“關口應注意的地方”。如“概念關”裡的正、負數、相反數、數軸、絕對值意義,“法則關”裡的結合律、分配律,以及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在“運算關”中強調一步算錯全題皆錯等。討論完畢,選出學生代表,在全班進行講解,最後教師總結。通過這一活動,不僅使舊知識得以鞏固,而且能使學生聽得懂、做得來。

  二、引導學生培養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從閱讀開始,初一學生閱讀能力較差,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必須從示範做起,對課文內容逐詞逐句地範讀,對重要的數學名詞、術語、關鍵的語句,重要的字眼要反覆讀,並指出記憶的方法,同時還要標上自己約定的符號。對於例題,讓學生讀題,引導學生審題,確定最佳解題方法。在初步形成撲克書習慣之後,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再從難點、易錯處閱讀提綱,設定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地閱讀數學課外材料,還可利用課外活動小組,組織交流、相互交流、相互啟發,促進學生再次閱讀尋找答案。平時,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時,採取提前佈置作業的形式,然後在學生交來的作業中尋找出普遍存在的問題和普遍有疑難的地方,然後再講新課,這樣授課就有針對性,並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引導學生培養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能力的培養,其中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主要方面。思維能力的內在實質是分析、綜合推理、應用能力,外在表現是思維的速度和質量。

  1思維速度的訓練。就初中而言,思維速度的訓練主要依靠課堂,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訓練學生的思維速度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如講解新課後,教師可以出部分選擇題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也可以出綜合性較強的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在規定時間內看有多少同學能夠做出來,或讓每一個同學在規定時間出一份試卷,看誰的試卷質量高。

  2課本的同一性與發展需要的層次性的關係。現在學生都學同一數學課本相對一定範圍而言,但今後運用數學的層次又不同,這就要以學生髮展的需要來確定數學要求。因此,有專家指出:“人人學不同的數學。”因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發展潛能,所以,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掌握一些共同的基本知識的同時,能夠有機會接觸、瞭解乃至鑽研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學生的數學需要。如組織學生參加數學興趣小組,發展其數學特長。

  3數學難學與數學必學的關係。數學難學這是大多數學生的體會。數學現在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應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刻,它是人們必備的知識。人的發展離不開數學作支撐。所以,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化難為易、化深奧為通俗,使更多的學生熱愛數學,喜歡數學,學好數學,為未來的發展打好數學基礎。只要我們教師創造性地教,就能喚起學生創造性地學,教與學就能碰撞出創造的火花,我們的學生就能萌發創新意識,就會富有創新能力,我們的教育就能培養出21世紀所需要的創新人才。

 


高二月考反思
七年級語文教學計劃範文4篇
相關知識
初中數學教育敘事6篇
初中數學教育敘事範文
初中化學教育敘事3篇
初中英語教育敘事6篇_初中英語教學敘事
初中英語教育敘事6篇_初中英語教學敘事
初中化學教育敘事案例3篇
初中化學教育敘事文章3篇
初中化學教育敘事範文3篇
高中數學教育敘事文章
中數學教育敘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