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選擇題如何提高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如何提高高考歷史選擇題的準確率?除了多做題,還需要了解選擇題有什麼型別並掌握一定的解題攻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的方法,僅供大家參考!

  選擇題型別一、最佳選擇題

  此題型的特點是在各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答案切合題意,其他各項看似也對,但因不夠全面、不夠深刻就不能成為最佳選項。做題中要反覆比較後再選擇。

  解題攻略:

  1、確定最佳選項的基本依據:就歷史原因而言,所選選項應對歷史事件的產生有決定性作用,其他選項或由這一選項而存在,或只是對事件發展起到加速、延緩的作用,如選項中內因、外因同時出現,一般應該選擇內因;政治、經濟、文化原因同時出現,一般應該選擇經濟原因;就歷史內容而言,所選選項與其他選項相比,應選擇表述更全面、更確切,或對歷史事件的最終結局有決定性作用的選項;就歷史影響而言,所選的選項與其他選項相比,應選擇主要影響,或更符合歷史發展趨勢,體現時代特徵,體現社會轉型的選項。

  2、有的最佳選擇題,題幹中有較明確的限制詞,如時間限制詞、地域限制詞、類別限制詞階級、行業、程度限制詞直接、深遠、主要這對解題十分重要,它為我們的選擇起到了提示作用,正確選項必須符合題幹中限制詞的要求。因此解題時一定要注意畫出限制詞。

  [例1] 春秋後期,魯國實行初稅畝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最主要的影響是

  A.加速了社會制度的更替 B.增加了魯國的國力,有利於統一

  C.開中國稅制改革之先河 D.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

  [解析] B項不符合事實,應率先排除;魯國的初稅畝之前,已有齊國的相地衰徵,C項也不正確;D項是一個直接影響,A項是實質性影響,是對社會發展的推動性影響。答案A。

  [例2] 秦朝統一最長遠的歷史意義是

  A.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封建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

  B.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C.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

  D.為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

  利條件

  [解析] 本題四個選項的表述都正確,但A、C、D三個選項都是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具體表現,所以,選B項最合適。在此給你一個提醒:就歷史影響而言,在社會變革時期,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的影響最重要;在其他時期,能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影響最重要。就中國古代史而言,除了堅持以上標準之外,還應把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這一標準放在突出位置。答案B。

  [例3] 從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來看,戊戌變法是

  A.先進中國人希圖追趕歷史發展步伐的又一次探索

  B.民族資產階級尋求救國救民道路的首次償試

  C.康、樑維新派學習西方富國強兵之路的實踐活動

  D.符合中國國情的救亡圖存運動

  [解析] D項明顯不正確,可先排除;A、B、C三項從表述本身看都沒問題,但入選者必須與題幹中強調的“世界歷史發展潮流”聯絡最密切。當時,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資本主義或近代化,A項中的“追趕歷史發展步伐”,“追趕”的當然是符合世界潮流的最先進的東西。所以,應選A項。B項是從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說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嘗試不一定就符合歷史潮流;C項強調的是富國強兵,此前洋務運動的目的也是富國強兵,但並不符合歷史潮流。答案A。

  [例4] “軍旗升起的地方” 是1997年中共中央、參觀南昌起義紀

  念館時的題詞,他題詞的依據是南昌起義

  A.在危急關頭挽救了中國革命

  B.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C.是中國共產黨建立人民軍隊的開始

  D.揭開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序幕

  [解析] 題目所給A、B、C三個選項,都是南昌起義的意義,但正確選項必須與題詞相一致,“軍旗”是軍隊的標誌。答案C。

  [例5] 科學共產主義誕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進一步發展

  B.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C.人類19世紀創造的優秀理論成果

  D.馬克思、恩格斯的天才與革命實踐

  [解析] 按照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不論是什麼思想,都是社會發展到相應階段的產物,馬克思主義的產生也不例外,所以,應選A項。其他三項只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條件之一,其中B項也是由A項決定的。答案A。

  選擇題型別二、反向選擇題

  此題型的特點是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或歷史邏輯關係或不符合題幹限制範圍的選項,其特點是題幹部分採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錯誤”、“不正確”、“沒有”、“不是”、“不包括”、“無關的”、“不屬於”等詞語。

  解題攻略:

  1、直選法:根據自己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理解,直接確定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係的選項;

  2、排除法:通過排除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係的選項,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這種辦法適用於部分選項的知識點超越教材範圍或者自己對該知識點有所淡忘的情況。

  3、越限法:注意題乾的限制詞,分析選項中哪個選項超過限制範圍。如果超過限制範圍,就算該選項本身表述無誤,符合歷史事實,它也是不符合題意的,應選擇該選項。

  [例1] 下列有關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表述,不準確的是

  A.江南社會環境相對穩定 B.江南比北方開發得早

  C.北方人民的大量南遷 D.民族融合的加強

  [解析] 本題可採用直選法,中國古代商周秦漢時期江南是蠻荒之地。

  [例2]羅斯福新政與20世紀50、60年代西歐各國社會經濟政策的共同點不包括

  A.推行國有化政策 B.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與管理

  C.進行社會改革,緩和社會矛盾 D.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

  [解析] 本題可採用直選法,將20世紀50、60年代西歐各國社會經濟政策與羅斯福新政作對比,20世紀50、60年代西歐各國社會經濟政策有推行國有化政策,而羅斯福新政沒有。

  [例3] 期間,我國所取得的外交成就不包括

  A、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B、中美簽訂《上海聯合公報》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與周邊的越南、韓國等國實現了關係正常化

  [解析] 本題可使用排除法,利用題乾的時間限制詞“期間”即1966-1976年,然後採用排除法,將A項1971年,B、C項1972年排除,即可選出答案為D項。

  選擇題型別三、理論與概念選擇題

  有些題目的解答需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

  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社會實踐與社會意識的關係;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英雄人物與歷史發展的關係等。

  有的問題涉及到一些歷史概念,如宗法制、分封制、郡縣制、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民族融合、革命與改革、法治化、工業化與近代化、商品市場經濟、科舉考試與八股取士、資本主義萌芽與手工工場、片面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新舊民主革命、“左”傾與右傾、統一戰線、一國兩制、商業革命、價格革命、殖民體系、冷戰、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知識經濟、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和諧社會等。

  解題攻略:

  解答這類題的關鍵是明確這些原理與概念的內涵,由於這些理論與概念數量並不是太多,而且有許多是已經掌握的,因此,對於沒有掌握好的應及時補上;在掌握理論與概念的同時,要運用這些理論與概念,分析與理解相關教材內容,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意識與水平;掌握這些理論與概念在解題時的運用技巧與方法,並適當地多作一些相關的訓練題。

  1、平時複習時將理論內容精細化、具體化,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便於抽象的理論與具體歷史內容發生聯絡。如關於生產力,要明確其基本要素:人的積極性、生產工具、生產設施、科學技術等。遇到具體問題時,將相關內容直接與這些要素相聯絡。我們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就是指它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最好能將自己平時遇到的一些史學原理和概念收集整理在一起,考前集中溫習。

  2、平時複習時將歷史具體內容理性化,以便於與相關的理論要素相聯絡。如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農民納稅就是將自己的一部分勞動成果交給封建國家,這實際上就是勞動成果分配問題,而產品的分配形式是生產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就很容易地得出了,賦稅制度改革的實質就是調整生產關係的結論。

  3、將命題涉及的概念與教材相關章節或社會現實相聯絡。如對命題中的概念不能理解,首先要想到這一概念在歷史教材中的出現的情境,如教材根本沒有出現這一概念,則現實中可能經常用到這一概念,我們應充分利用現實情境理解這一概念的內涵,並注意將題目涉及的問題與我們所熟悉的歷史或現實情境相聯絡,注意尋找其中的相似因素。

  [例1]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社會的重大進步,其最主要的理由是

  A.建立世襲制 B.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C.建立了國家 D.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解析] 解答本題需要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關係的原理,夏朝的建立一方面是原始社會後期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由於它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又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答案D。

  [例2] 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的近代化內容出現新的變化,開始由“政策創新”轉向“體制創新”。導致這種轉變的內在因素是

  A.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B.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傳播

  C.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D.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

  [解析] 解答本題應首先明確“由政策創新”轉向“制度創新”指的是什麼,結合題目給出的時間——甲午中日戰爭後,可知“制度創新”應當指戊戌變法,“政策創新”應當指此前的洋務運動。四個選項中A項屬外在因素,D項在時間上不符合可首先排除。B、C當選哪一項呢?按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戊戌變法當屬上層建築的變革,對此起決定作用的應是經濟基礎,所以,應選C項。答案C。

  [例3] 明清時期的小說多以反封建統治為題材,這反映了下列哪一哲學觀點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B.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C.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D.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解析] 小說及其所體現的反封建思想都屬於意識形態,它的出現是當時商品經濟發展及封建專制統治加強的社會現實,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答案A。

  [例4] 陳雲在延安整風中提出“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覆”的觀點,作為自己行動的準則,陳雲用十五個字簡明、準確地表達了我黨的思想路線,這一思想路線是

  A.實事求是 B.一切從實際出發

  C.反覆實踐 D.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解析] 解答本題應通過對陳雲十五個字的分析得出結論,陳雲提的前九個字是原則,後六個字是方法,思想路線應包含在原則中,而“唯實”是前九個字的核心。也可直接去想黨的思想路線的內容,教材在論述真理標準討論意義時,有明確的表述。答案A。

  [例5] 恩格斯說:“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麼他的角色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的。”正確解釋是:①英雄人物在歷史發展中不起重大作用 ②英雄人物是應時代的要求而產生的 ③歷史人物的行為體現了時代的侷限 ④每個英雄人物的產生有其偶然性的一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歷史唯物主義承認傑出的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有巨大作用,但決不過分誇大其作用。傑出人物的作用如何發揮,發揮到什麼程度,從根本上講是他所處的歷史環境決定的。也就是說是歷史造就傑出人物,而不是傑出人物創造歷史,每一個時代都有其傑出人物,這是必然的,至於是誰則是偶然的。答案D。

  選擇題型別四、材料選擇題

  材料型選擇題是歷史材料題的擴充套件和延伸。此類題型的結構特點有兩種形式,一是在選擇題的題幹上引入一些材料材料可能是文字、圖片、表格,根據材料創設新情境,設定備選項。二是題幹中沒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為備選項,要求根據材料內容與題幹要求對比進行選擇。

  解題攻略:

  1、解答這材料選擇題的關鍵當然是要讀懂材料。怎樣才能讀懂材料呢?就文字材料而言,在材料本身沒有文字障礙的情況下,確立與教材的聯絡是閱讀理解材料的關鍵,因為只有把材料放在一定的歷史情境中,才能真正把握材料的意思。因此,閱讀材料時應先抓住材料中包含的人物與事件名稱、時間、關鍵詞語等資訊,聯想與之相對應的教材,利用教材知識的提示來幫助解答。在閱讀材料時,還要將選項與材料相結合,選項往往對材料所闡述的中心問題有提示作用。

  2、對於圖片材料,首先弄清材料的出處,聯想教材中有哪些相關表述,再通過對圖片內容的觀察圖片中的數字、文字、影象、時間等,尋找對解題有關的資訊。總之,要將教材、圖片、選項三者結合起來,進行思考。

  3、注意論從史出的原則,材料裡面有什麼我們就分析什麼,不能任意延伸擴大新增,就算選項的結論是符合史實的,只要超過了材料所能支撐的範圍,均為錯誤。

  [例1] 明代《南都繁會圖卷》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南京的盛況。畫面從右至左,由郊區農村田舍開始,以城中的南市街和北市街為中心,表現縱橫的街市,市面店鋪林立,標牌廣告林林總總,車馬行人摩肩接踵。下列有關表述,不正確的是

  A.南京是當時全國性商貿城市

  B.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南京等地商業的繁榮

  C.南京曾是明朝的統治中心 D.我國最早的廣告在明朝南京出現

  [解析] 本題是一圖片材料題,解答本題除觀察圖片外,還要注意題幹中的文字提示,並結合教材中相關內容的表述。A、C兩項教材中都有明確的表述,B項可通過畫面及題幹中的表

  述予以確定。當時南京有許多標牌廣告,但並不能證明這是最早的廣告,所以D項不正確。答案D。

  [例2] 1853年英國控制的報紙宣揚:“叛亂的最後成功將是敵視在中國的外國人的訊號„„大清王朝被推翻,我們的損失將很大。”對這段文字理解不正確的是

  A.文中“叛亂”是指太平天國運動

  B.反映了中外反動勢力之間矛盾的緩和

  C.在人民革命面前,中外反動勢力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D.說明侵略者極端仇視中國革命

  [解析] 據材料提供的時間1853年可知,文中的叛亂當指太平天國,材料認為太平天國成功對外國人不利,清政府滅亡是外國人的損失,因此,C、D兩項是正確的。1853年時,中外矛盾不但沒有緩和,而是正在升溫,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市場並沒有被開啟,外國列強對此不滿,1854年提出修約,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所以,應選B項。答案B。

  [例3]“科學過去是躲在經驗技術的隱蔽角落辛苦工作,當它走到前面傳遞而且高舉火炬的時候,科學時代就可以說已經開始了。”其中“開始”應是

  A.哥白尼提出日心說 B.牛頓力學體系的形成

  C.工業革命 D.第二次工業革命

  [解析] 本題材料對科學與技術的關係作了一個形象的說明,過去是經濟技術顯的特別重要,科學的作用不明顯,後來科學的地位突出,對技術起到了引領作用。那麼,本題要求我們判斷的就是,什麼時候開始科學對技術起到了引領作用,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有關電、電報與電話等通訊裝置的發明,可證實這一點。在教材中講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特點時,也說的比較明確。答案D。

  [例4] 外電評論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說“他是徘徊在新舊時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隻腳跨進了新時代,而另一隻腳又仍然深陷在舊時代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赫魯曉夫“深陷在舊時代的泥沼之中”是指他

  A.繼續進行蘇美“冷戰” B.仍然控制東歐各國

  C.沒有擺脫計劃經濟體制 D.全面貫徹斯大林路線

  [解析] 依據材料內容分析,赫魯曉夫應是有所改變,但變的不徹底。A、B、D三項都不能體現出“改變”,再聯想到教材中關於赫魯曉夫改革的表述,他只是對原有經濟體制小修小補,C項與表述相符合。答案C。

高考歷史選擇題型別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試題
相關知識
高考歷史選擇題如何提高
高考歷史選擇題型別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試題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試題彙總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真題及答案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真題訓練
高考歷史選擇題的解題方法
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有哪些
高考歷史選擇題解法指導
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