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發聲原理
小時候我們都玩過蛐蛐,蛐蛐算是我們童年最好的小夥伴。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蛐蛐的發聲原理的相關知識,歡迎閱讀!
:
一、蛐蛐的簡介
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斗的物件。
二、蛐蛐的形態特徵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黃褐色至黑褐色。
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於咬鬥。
各足跗節3對,前足和中足相似並同長;後足發達,善常跳躍;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於內側。
產卵器外露,針狀或矛狀,由2對管瓣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對。雄腹端有短桿狀腹刺1對。雌性個體較大,針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翅小。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從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
體色多為黑褐色,體型多呈圓桶狀,有粗壯的後腿,比身體還要長的細絲狀觸角。腹部末端有兩根長尾絲,如果是雌蟲,還有一根比尾絲還長的產卵管,分辨雌雄還有一招,翅膀有明顯凹凸花紋的是雄的,翅紋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聽器是在前腳節上。
三、蛐蛐的分佈範圍
蟋蟀的分佈地域極廣,幾乎全國各地都有,黃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歡棲息在土壤稍為溼潤的山坡、田野、亂石堆和草叢之中。
四、蛐蛐的發聲原理
蟋蟀的身體由頭、胸、腹三部分組成。頭部有複眼、觸角和口器,胸部長著翅膀和腳。蟋蟀多半是黑色或褐色的,身體偏平,觸角比身體長,有雌雄之分。
在蟋蟀雄蟲的前翅上,有旋渦紋狀的翅膜。一邊翅膀長著銼刀狀的翅膜——絃器,另一邊翅膀長著較硬翅膜——彈器。當這兩種發音器相互摩擦,就能發出聲音。蟋蟀長有“耳朵”——聽器,可分辨同伴發出的聲音,但“耳朵”不長在頭上,而是長在大前腳的脛節小腿上,上面有薄膜,可感覺聲音的振動。
雌蟋蟀的翅膀沒有發聲的構造,翅膀的花紋與雄蟋蟀不一樣,腹部末端有條細長的產卵管,從這可以分辨出它的雌雄來。
鳥的發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