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科學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在教學活動之前或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分析和解讀,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歷以及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在使用兩年的時間裡,我的感觸很深,我覺得這一教材真正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社會的需要出發,充分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統一,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下面,我想談一下自己在使用這一教材中的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科學》教材所安排的活動有利於促進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促進學生的發展
小學《科學》真正從學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兒童的童心、童趣,為學生提供了很多的親身經歷的機會,促使他們去自主地參與、主動地探索,在參與和探索中有所收穫。同時有機地把探究學習、體驗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同時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尊重事實、勇於探索和質疑的科學精神。
二、小學《科學》教材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具有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在使用這一教材中,我感覺這一教材在編排中充分考慮了學生在生活環境、經驗背景、個性特點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學習內容、教學活動、設計製作、綜合評價等多方面都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和創新空間。它並不象小學自然教材那樣內容非常的固定,實驗過程、方法非常的單調、一陳不變,而是相當的靈活,教師可依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進行調節,而學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創新的空間,因此,我覺得這一教材具有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三、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猜想活動和師生、生生的交流活動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由此可見猜想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活動,一方面、正確的猜想會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會激勵他在以後的活動中更加大膽地去猜想,去實踐;再者即使是學生猜想不夠正確或不夠全面時,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也會從中有所感悟,去不斷地實踐和探究,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光靠猜想還不行,要勇於去實踐,實踐是檢驗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覺得教材設計的猜想活動這一環節非常好,它對學生進行好探究活動、學習好科學有很大的幫助。逐漸地猜想會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一種探索的動力。我覺得讓學生無目的的去實踐在學生頭腦中不會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帶著猜想去實踐,學生的活動會更豐富、更充實、更有意義。另外小學《科學》非常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這也會對學生的發展是一種促進,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可以有新的發現,另外通過交流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傾聽別人發言的良好習慣,同時有利於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的許多的閃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發出來的。所以,從起點三年級《科學》上冊起就開始注重這樣培養學生,我想幾年下來,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會有所改變,有更大的發展。
四、 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科學的人文精神
在這一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我們深有感觸的是科學教材在編排上很好地將科學活動與社會生活、學生個人生活聯絡在一起,科學知識並不是單一呈現出來的,而是多層次多角度呈現給學生,另外教材在編排中還非常注重了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
五、 注重培養學生長期進行觀察活動的能力
《科學》這一教材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長期觀察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他們持之以恆的精神,我想這對學生以後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深有體會,學生進行一時地觀察對他們來說很容易,但要長期堅持,很多孩子會中途放棄,最後會一無所獲,我們的孩子確實需要在耐力與毅力的方面進行培養,我們現在使用的《科學》在這一方面就為學生提供了很好地鍛鍊機會。課外活動都為學生提供了很好地鍛鍊機會,我覺得非常好,符合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
篇二
【摘 要】 教材是進行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教學目的的基礎。小學科學教材對於發揮科學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鑽研教材,把握教材,實現教材的優化處理,是提高科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準確把握教材是教材優化處理的重要前提,突出重點是教材優化處理的核心,適當補充教材是教材優化處理的必要形式,發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教材優化處理的重點。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教材優化;教學質量
教材是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教學目的的基礎。而小學科學教材對於發揮科學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鑽研教材,把握教材,依據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實現教材的優化處理,是提高科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一、把握教材是教材優化處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就題將題,就事論事,分不清輕重緩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發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教師沒有把握住教材。
把握教材首先要從全域性著眼,從整體上去認識教材。通過反覆閱讀教材,查閱有關教學參考資料,明確各部分教學內容在全套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瞭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研究全冊教材的所有知識點在各單元的分佈情況;還要研究每一個單元每節課的教學目標。
其次,要熟練地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確定出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並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
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認知結構,到了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學中才能駕輕就熟,寓繁於簡。例如,研究四季是怎麼形成的,關鍵是掌握地球的公轉。因此,首先應該指導學生認識地球的公轉,而學生對於地球的公轉的認識,是在四季星象不同的現象啟發下逐步形成的。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實驗能力。教學目的則是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地球的運動除了自轉外還有公轉,四季變化是地球公轉過程中發生的。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四季形成的教學,就會得心應手。
二、突出重點是教材優化處理的核心
教師要抓住教材中本質的、主要的東西,經加工處理後,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出來,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些成份上去,並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於本課中相對次要或起輔助作用的教學內容,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作適當調整,以適應教學的需要,提高教學質效率。例如,在教學《走進池塘》一課以前,學生對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絡已初步掌握,現在學習池塘和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的基礎,教這課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先看書和插圖,研究這些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絡,教師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為什麼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們之間有何其它聯絡?”等方面。科學教材中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廣,教學中應把新授課的新知識突出出來,作為教學的重點。但是突出重點不是隻抓重點而捨棄非重點,教學時必須注意利用學生的已有舊知識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識,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發生點、銜接點和轉化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優化教材。
三、適當補充教材是教材優化處理的必要形式
大自然中的現象紛繁複雜,小學科學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將所有的自然現象羅列起來,只能選擇少量而且有較強典型性的內容。教學中如果僅僅侷限於教材所提供的內容,往往會因為新舊知識之間缺少必要的過度知識,形成知識空白點,造成新知識學習的跨度大、難度高;或者因感性知識積累不足造成對理性知識理解和掌握的困難等等。因此,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適當補充教材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教學《誰的蒸發和沸騰》一課,教材中有兩幅游泳插圖,要求學生說出身上的水蒸發時有什麼感覺,進而得出水蒸發的規律。一般認為會游泳的學生都有這種體會,其實學生在游泳時對上岸後身上水蒸發的這種無意感覺沒有太深的印象,而對缺乏感性知識的學生直接讓他們說出對蒸發的體會和規律當然有一點的困難。因此,教學時可以相應增加一個實驗,讓學生用水擦在手臂上***氣溫低時最好用75%的酒精代替,效果更好***,體會一下蒸發時蒸發後的感覺,在回憶一下夏天游泳出遊泳池時和身上晒太陽幹以後的感覺,進而得出水的蒸發規律。小學科學教材中需要補充教學內容的地方很多,教學中應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學習的特點和規律,補充適當數量、貼近教學、針對性強的內容。但應注意,補充的內容不應拓寬教學範圍,拔高教學要求。
四、發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教材優化處理的重點
教學中的智力因素是很豐富的,實驗中有、課後練習中也有,高年級教材中有,低年級教材中也有。教師有意識地挖掘並充分發揮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個學生都在智力和能力上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教材中每個自然現象都要求學生思考,這裡就包含著智力因素。例如在教材中《空氣》一課是這樣編排的:小林在幫助媽媽把灶火扇旺時,看到煙囪中冒出的煙氣和水鍋中的“白氣”消散到空中的情形,於是心裡產生了問題:“空氣是一種單純的氣體嗎?”你能幫助小林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嗎?針對教材的要求,我設計了一個實驗:蠟燭在水槽內鐘罩裡燃燒。實驗時讓學生分析一下現象:①蠟燭線燃著,不一會兒就熄滅了,這說明了什麼?②蠟燭熄滅後,玻璃鐘罩裡的水面上升的水只佔據一小部分空間,其餘大部分空間還有氣體佔據著。這個事實說明了什麼?這樣在實驗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分析思考,便能順利歸納類推出“空氣不是一種單純的氣體”。
五、優化結構、探究目標則是非常必要的因素
在科學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當多動腦筋,優化結構,確定好探究目標,儘量創造條件讓學生獨立嘗試和思考,充分調到學生的各種智力因素,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推理、概括能力。
這樣,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率。
初中數學四大函式知識點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