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既是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又是增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途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程序,我們高興地看到,很多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意識已發生了改變,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慢慢認同,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也在日益發生著變化。

  然而,目前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還是在課的準備和設計方面比較重視,注重最大限度的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大力倡導“質疑”,“探究”的精神,但在聽課中卻發現小語課堂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

  1、對文字主旨的把握問題

  教學中要擺好整體把握與區域性解讀的關係,防止“以偏概全、因小失大”。

  如《陶罐和鐵罐》一課,教師引導學習了陶罐和鐵罐對話之後,問學生:“你喜歡陶罐和鐵罐?

  老師緊接著告訴學生: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從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來看,是讓學生懂得怎樣看問題和想問題,文中有個小泡泡,是這樣問的:讀了這個故事,我想到了……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允許學生從多方面去談自己閱讀中的感想和啟示。而且本課的主旨不是停留在“謙虛和落後”上,而是明白“人和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不僅要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也要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主旨的多元化以及主旨的提煉都是教師解讀文字中要關注的問題。何況這是第一課時,課文還只是上了第一部分,故事還沒有講完,完全沒有必要在這裡揭示課文的主旨,從這個教學環節來看,我覺得教師問題的指向性有所偏頗,對文字主旨缺乏整體把握。教師該怎麼問學生,如何設計問題,在什麼時候呈現問題,都需要進行精心預設,都應該是認真細讀文字之後進行的。

  文字細讀,不光需要微觀層面的細膩地讀,也需要中觀層面、巨集觀層面的細讀,這三者應該成為一個整體。因此教師在鑽研教師時,既要有字詞方面微觀的細讀,還要有對文章結構方面的、文化背景方面的巨集觀的閱讀。

  2、對文字整體感知的問題

  整體感知課文,能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大致的瞭解,也是讓學生對作者如何佈局謀篇有個清晰的認識,初步感知文章的結構特點,對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

  以《長城》一課為例,有一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說說長城給你的印象?

  本應該在學生表述完之後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文章的結構出來了,上課的思路也呈現了。可是老師在學生說了“我覺得長城很長”之後馬上就進入了課文的第一小節學習。

  《孔子拜師》一課、《清澈的湖水》一課,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後,學習生字詞後就直接進入了第一小節的學習。

  《珍珠鳥》一課,自由讀文後,讓學生想想作家的珍珠鳥是怎樣的?

  緊接著就從書中找出寫珍珠鳥小的句子。然後瞭解珍珠鳥發生了哪些變化?

  這樣的教學設計,40分鐘裡所關注的都是珍珠鳥,始終忽略了作者“我”,也使得文字所表現的主題“人和動物和諧相處”沒有著落。

  如果在匯入之後,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圍繞“課文寫了什麼”進行自由閱讀。學生可能會說:“課文寫了珍珠鳥很小、很膽小、很可愛、……”

  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看出學生讀出的還是區域性,沒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因此教師的教學不是就此打住,馬上進入下一個點的學習,而是應該及時地給與引導。

  教師此時可以這樣導:“是呀,課文寫了珍珠鳥的小、可愛等,那除了寫珍珠鳥,還寫了誰呢?

  生:還寫了作者“我”。

  師:那寫了他們之間的什麼事情呢?你能將兩者聯絡起來說一說嗎?

  生:寫了珍珠鳥在我的精心照料和呵護下漸漸膽大,告訴我們……

  師: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作者是怎麼寫珍珠鳥的?想想“我”是怎樣逐漸得到珍珠鳥的信賴的?

  教師這樣的引導,讓學生懂得閱讀一篇文章之後,能抓住主要人物,把人物之間發生的主要事情概括出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而且本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中顯現出來,教學目標明確,學生的閱讀能力、概括能力就是這樣的引導下逐漸形成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小學語文大綱》中明確要求學生學會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教師們非常關注文章的結構,一般一堂課都是在理清了文章脈絡之後進行精講的。但是在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卻漸漸淡化甚至丟失了這種整體上把握全文的意識。其實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從整體入手,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精讀課文之後再回歸整體的傳統教學,依然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精華,我們語文教師不應丟棄。

  篇二

  “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啊!於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孩子們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閱,我們的語文課堂究竟應該如何去翻閱孩子的生

  1、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我常常在思索著: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我思量著:要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

  每節課上,無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麼大的痛苦與挫折,我都會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我對於課文內容、對於生活、對於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的語言、我的眼睛、動作……傳遞給學生,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學生們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字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文字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問話:“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路、家長等多種途徑蒐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裡……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絡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點選下一頁閱讀更多關於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課堂反思3篇
相關知識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反思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教學方法
淺談高校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論文
加強語文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過程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研究
關於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的隨筆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插圖的有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