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月光曲》講述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六年級語文老師在上完課後也要根據自己教學中學生反饋的資訊進行教學反思,以求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小編在此整理了,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1

  《月光曲》這篇課文講述了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故事。

  我反覆讀課文,理解著課文每一句話,細細品讀,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為一個音樂家,能來到一個偏僻的小鎮演出,肯定沒有華麗的演奏大廳,沒有那麼多上流社會的人,說明他想把自己的音樂散播到每一個角落,他想讓他的音樂給更多的普通的人帶來享受。他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只有幽靜的地方才能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在這樣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卻傳出的是他的音樂,這樣窮的人是聽不起他的音樂會的,卻彈奏著他的曲子,怎能不讓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這對窮苦兄妹的對話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彈,而姑娘沒有看譜,只是聽過別人彈過幾遍就能斷斷續續的彈,說明姑娘確實不簡單,也反映了姑娘的音樂天賦,可是彈不好曲子讓這個姑娘苦惱,她是那樣渴望聽貝多芬親自彈。姑娘的話中流露出了對音樂的熱愛與渴望,可是哥哥的話讓我知道了她的家境,這對窮苦的兄妹雖然貧寒,卻依然相互理解,互相關心。此時,門外的貝多芬的聽了這番話後會有怎樣的反應?送他們兩張門票?還是把譜子寫給姑娘?當他看到這位姑娘竟然是個盲人的時候,他唯一能滿足姑娘的就是為她彈一曲。貝多芬沒有自報家門,而是選擇了給姑娘彈琴,他認為姑娘知不知道他沒關係,只要聽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並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音樂家,而是一個把音樂的美帶給姑娘的使者,當姑娘渴望聽到的琴聲響起的時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為只有貝多芬才能彈得這樣純熟,姑娘的音樂天賦讓她聽出這個彈琴的人就是貝多芬,可是她又難以置信,但感覺分明是貝多芬,因為她能真正體會貝多芬音樂中的感情,她對音樂的理解正是貝多芬對音樂的理解。從這裡可以看出,姑娘和貝多芬是默契的,這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貝多芬沒有想到,在這樣偏僻的小鎮上竟然有如此熱愛音樂的人,也沒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這樣的音樂天賦,更沒有想到這位姑娘能通過音樂體會到他的內心世界,她正是他的知音啊!

  對於貝多芬來說,這樣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被這對窮苦兄妹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深深的打動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濤洶湧的大海。此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透進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徵,表達的是祝福,貝多芬在這樣偏僻的地方,這樣貧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樂的人,他此時心裡是溫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給這位姑娘,藉著清幽的月光,作為一個音樂家,一個以音樂為語言的人,他不需要說些什麼,那樣太蒼白了,只有用音樂來抒發他內心的情感,因此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聯想到的畫面是貝多芬心情的變化,姑娘腦海中的波濤洶湧的大海是貝多芬感情的湧動和傾瀉。當音樂停了,貝多芬心情平靜的時候,兄妹倆仍然在回味著音樂的意境,體會著貝多芬的心情與創作的激情,可貝多芬已悄然離去。貝多芬靜靜地來又靜靜地去,給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悅,是無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給我們後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樂和美的感受。

  當我真正走近了課文,才真正走進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走進了《月光曲》創作的根源。同時,我查閱了貝多芬的相關資料,貝多芬自己曾說過:“我的音樂應當為窮人造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該多麼幸福!”“我為什麼要作曲,因為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他的這兩句話更是加深了我對文章的理解,是呀,他為什麼要為姑娘彈琴?一個音樂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懷著用音樂為窮人帶來幸福感的心,才能驅使他為這個姑娘彈琴。當他遇到知音時,他如此的激動,他的內心世界怎樣釋放?只有音樂。

  此外,我還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作過程,也是為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願,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著幸福和喜悅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於此。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通過《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2

  《月光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課文內容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無論是樂曲、語言、情感,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感悟體會:

  一、從鮮明的形象中領略人格美

  課文塑造了貝多芬、窮兄妹倆兩種人物形象。教學時,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靈美,能使學生受到人格力量的薰陶。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鋼琴家,理解這一人物形象時,我著重向學生介紹他的生平事蹟,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從貝多芬為窮兄妹倆彈奏樂曲這一故事中,讓學生感受到貝多芬不辭勞苦、一心為民作曲彈琴的精神。窮兄妹倆作為勞苦大眾的代表,他們生活很困苦,但十分愛音樂,對生活充滿了樂觀的態度。通過指導學生充分朗讀兄妹倆的對話,能深切體會到窮兄妹倆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相依為命的善良品性。

  二、從生動的語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助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例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湧”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說:“通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湧、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幻。此時,學生雖然沒有親耳聆聽《月光曲》,也能通過充溢著優美意境的語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不足之處:

  因準備不充分,事先沒找來《月光曲》給學生聽,也沒讓學生預習課文,雖然課文景美情深,但學生朗讀時,沒有感染力,沒有把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的層次表現出來。比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貝多芬說明來意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後的讚美、驚喜等,都應該讀出其中蘊含的感情。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3

  《月光曲》既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也是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中,我以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兩次對話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感受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這兩次對話在課文的內容上,正是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又彈一曲的關鍵處,把這兩個片段讀好,就能感受貝多芬豐富的內心世界。

  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湧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在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觀看課文中所相對應的動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對比,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讓學生劃出描寫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再對比一下自己在課件中所看到的畫面是否一致,再劃出表示“想象”的詞語:好像,彷彿。就這樣,通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月光曲》這一首曲所展現出來的優美、和諧的旋律是非常動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第二次“三步分解” 樂曲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明月從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的奇麗景象,可劃分成三個畫面,還要讓學生想象,畫出來,再一次感受樂曲旋律與人物感情變化: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在充分理解之後,還讓學生根據所畫的畫,讀出相應的旋律變化,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聲音高低範讀及自己的手臂指揮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並有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洩,以達到情感上的昇華。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將是我今後教學的主旨。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蒙娜麗莎之約教學反思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案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詹天佑教學反思
四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案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課文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測試卷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祖國我終於回來了教學設計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複習計劃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期末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