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數學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課後教學反思
對教學反思的再思考有利於提升教學質量,關於初二數學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的課後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體驗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的過程,發現只需要少量的條件就可以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我的整體設計思路是:先讓學生利用三角板的45°和60°兩個角畫一個三角形,每人畫一個,然後讓學生同桌之間討論兩個人畫的三角形是不是全等?如果不全等,是不是相似?如何判定兩三角形相似?
讓學生明白,用定義判定兩三角形相似的話,要三角對應相等,三邊對應成比例,所以,應該將兩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度數測量出來,三邊的長要算出來,再看對應角是否相等,三邊是否對應成比例。
這個探索的過程時間應該長一些,讓學生充分明白,所有人畫的的45°和60°的三角形都不一定全等,但是卻都相似,而畫三角形時,只有兩個角是確定的,然後再用另外的度數進行試驗,從而讓學生明白,用少量的條件也能判定兩三角形相似。
總結出判定定理:兩個角對應相等,兩三角形相似。然後給出幾何語言:
在△ABC與△DEF中,
∵∠A=∠D,∠B=∠E
∴△ABC∽△DEF
強調對應頂點寫在對應的位置上,這樣有助於學生找對應邊和對應頂點。
而相似後,三條對應邊成比例,是以後解題的關鍵,所以,相似是求線段的長的一個很重要的工具。
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看到題後感覺自己不會,不知道該怎麼做,其實原因很簡單,一個是剛學習的新知識不會用,另一個就是學生能證明相似,後面求某些線段的長時,就不會了,這主要是學生不想將三條對應邊所成的比例寫出來,沒有比例線段,當然就無從下手了。
其實只要將三條對應邊成比例寫出來,再將資料代入就很明瞭了,例如:基礎訓練上一個題,如圖,矩形ABCD中,E、F分別是AD、AB邊上的點,CD=33cm,BC=20cm,AE=10cm,∠1=∠2,***1***試說明△AEF∽△BCF;***2***求AF,BF的長。
對於這一個題,第1問沒什麼問題,但第2問就有很多學生要有問題了,其實也不難,主要是剛學習相似,只想一看就想得到結果,但這可不太好辦。我告訴學生,既然得到相似就把它們的對應邊都寫出來,即寫成三邊成比例的形式:,然後再把給出的資料代入裡面,得到 ,要求的線段是AF,BF,所以跟EF,CF沒有關係,所以只用即可,這樣再根據AF+BF=33可用AF表示BF從而得解。這樣一說明,學生都明白了,看來相似主要是用對應邊成比例,得到相應未知數的值,但要選擇哪幾條邊,學生現在的辨別能力還不夠,應該將三邊成比例都寫出來,再挑選,慢慢熟練了以後,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過課後作業的反饋,學生運用得還不錯。這是這一節課的一點思考。
成功源於堅持!
***二***
1、成功的亮點:
***1***本課的整個教學活動,運用“教學預案”、網路部落格、班級QQ群等載體和平臺,讓全體學生真正參與到實際教學活動中去,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體現了“以生為本、先學後教”、“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先進教學理念,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自主研究探索的能力以及應用相似三角形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條件”是初中數學新課標“空間與圖形”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歷年中考的重點考查內容,還是教材的教學難點。學生在複雜的圖形中往往不易分辨兩個相似三角形及其對應關係;教學中對這一重點和熱點內容進行系統地、發散地變式訓練,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手段,而由一個源命題作典型題例進行引申發散,可在教學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本課緊扣教材典型題例,利用超級幾何畫板、flash和PPT等多媒體教學平臺,動態地對“A字型”結構的三角形相似這一“基本圖形”進行旋轉、翻折、平移變化,揭示了幾何證明中常見的幾種三角形相似圖形------“A字型”、“X”字型、子母型、雙垂直型之間的內在聯絡,較好地把握住多數學生認知思維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有效地幫助學生分辨兩個相似三角形及其對應關係,分化了教學難點,拓展了教學內容的深廣度。
***3***嘗試以學生課外預習“教學預案”的形式,再由網路部落格、班級QQ群進行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等綜合手段輔助教學,打破了傳統數學課堂的時間和空間侷限性,增加了課堂的容量,提高了課堂內外的教學效益,減輕了學生過多的作業負擔,而且可操作性強,是值得推廣和探究的新課題。
2、不足之處: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不足,欠缺質疑精神;師生的某些“教”、“學”觀念及習慣***如“師”話連篇而“生”音渺渺等***亟需變革,學生的課堂表達能力有待提高。
***三***
以下是我執教的《探索三角形的相似的條件1》一課的教學片段及反思:
一、引入。課上採用了情境匯入:
同學們物理老師提出的這個問題,用我們已學的知識是無法解決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用到兩個相似三角形的對應邊成比例,那麼怎樣的兩個三角形才相似呢?從而引入這節探索課。
反思:新課程提出,學習目標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堂設計應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得到“經歷、體驗”。在課堂中,教師也積極地創設出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餘地,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從本節課的教學可知,上課一開始給學生設定一個懸念,使學生明白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認真學好本節課的新知。學生前一節課以學過相似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並且通過教材的幾個例題教學,學生基本上撐握瞭如何應用對應邊成例來求線段的值。正因為有這樣的認知,於是我設計了上面的情景匯入。我們就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法,注重“用教材”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自信、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實現教學的發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質功能。
改進:1、上新課直接由情景匯入新課,可以複習什麼是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對應角有什麼關係?對應邊有什麼關係?
2、可用類比的思想進行教學。讓學生複習三角形全等的識別方法,用類比的思想讓學生思考能不能像三角形全等一樣找一些簡單的方法來識別三角形相似。
3、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理解情景中提出的問題,有點兒一閃而過,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去完成一下,用已學的知識能否算出教學大樓的高度。
二、探索活動
探索一:由教師演示教學用的一幅三角板和自制的兩個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銳角形有一個角對應相等***,讓學生觀察得出結論。
探索二:讓學生動手畫出符合條件的三角形,並與同桌畫的三角形進行比較,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思考對應角有什麼關係?通過測量並計算對應邊的比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同桌之間畫的三角形相似嗎?從而得出結論。
反思:活動中培養學生探索、交流的能力,讓學生養成動腦筋動手的習慣。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組學習內容的呈現順序和方式,通過2個連續的活動,創設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情境,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引導學生建立解決問題的目標意識,形成學習的意向,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機會,促進了學生的主體參與。盧梭認為,要讓學生獲得知識經驗和發展,就必須教他們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新課程改革也視學習為“做”的過程、“經驗”的過程,凸現學生學習的實踐性特點。教學中將數學材料中反映的數與形關係從具體的材料中抽象出來。概括為特定的一般關係和結構,做好抽象概括的示範工作,要特別注意重視“分析”和“綜合”的教學;在解題教學中要注意去發掘隱藏在各種特殊細節後面的普遍性,找出內在本質,善於抓住主要的、基本的和一般的東西,即教會學生善於運用直覺抽象和上升型概括的方法。
改進:1、探究一放手讓學生完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完全不參與,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已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得出結論。
2、探究二同桌之間畫的三角形對應邊例成比例,是讓學生通過測量得出的,這裡有一定的誤差,要給學生一定的空間不要讓學生受預習已知結論***三組對應邊成比例即三組對應邊的比值相等***的影響,充分遵循學生的認識能力,讓學生明白實際與理論有一定的誤差,這是允許的。教師既要找出成比例的例子,還要找出不成比例的例子,同時板書。
3、操作時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不要為完成任務教學,一定要讓學自己得出結論。
三、鞏固練習與延伸訓練
從簡單到複雜的,由易到難層層推進,從中穿插例題的講評,做練習時採用多種方式,如口答、筆答、同位回答等。
在這一環節,我首先講了教材上給出的例題,主要是讓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結論:兩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共有三個小題,先是找相等的角,接著用邏輯推理證明兩個三角形相似,最後運用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寫出成比例的線段。採用的是講解法。
其次,補充了一道例題,是為了讓學生加深運用,並且先由學生說出方法,教師板書在黑板上,目的是教會學生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如何書寫。
第三:出示了4個判斷,讓學生運用結論做出判斷。
最後;回到課前物理老師測量學校教學大樓的高度,要求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解決所出示的問題,這裡要用到物理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明白學科之間是互相聯絡的,並不是獨立的。同時做到首尾照應,使學生真正體現到學知識就是為了用知識,學數學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反思:有一部分學生拿到題目,第一句話就說:“怎麼做?”一點都不想自己動腦,這說明平常數學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多掌握一點,大部分都是老師講,學生聽,少了思考時間,數學思維能力、判斷能力日漸缺乏,推理能力更是談不上。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是需要我們教師反思的問題。
首先,培養學生概括的習慣,激發學生概括的慾望,形成遇到一類新的問題時,經常把這種型別的問題一般化,找出其實質,善於總結。
其次,要注意推理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長期艱苦的工作,在教學中要注意隨時培養。有意識地根據不同情況驗算證明以及數學發現活動都離不開推理,數學的知識體系實質上就是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構成的命題系統,因此,推理與數學關係密切,應注重推理能力的培養。所以要注意推理過程的教學,一開始就要逐步養成推理“步步有根據”,嚴密的推理,有熟練的基礎上又要逐步訓練學生簡縮推理過程。
再次,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索能力,數學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製造性思維能力、探索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不斷提出設想、驗證設想、修正和發展設想的過程。在數學中,它表現在提出數學問題,探求數學結論,探索解決途徑,尋找解題規律等一系列有意義的發現活動中,而數學探索能力就集中表現為提出設想和進行轉換的本領。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於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動地位;在具體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推敲、揣摩關鍵性的詞句,使學生學會“引申”所學的知識。
改進:1、例題精選及位置的擺放,例2放到最前面。
2、例題教學,可以適當放手讓學生先獨立完成,教師針對錯誤的同學進行講評。
3、例題的延伸不夠,找一些典型的例題,並把不同的形式的圖形展示給學生,得出結論: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書上的例題放生讓學生自學完成。
4、判斷的教學要說清楚理由。多展示,特別是錯的,讓學生多去找原因、去發現問題的根源。
教學過程中須改進:
1、語言準確、親切、生動、幽默。
2、設問以對話方式、追問、有等待時間,給學生留足時間思考。
3、達到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使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得到培養。
4、過度自然,不拘謹。
5、梯度,難度,適度做到教者心中有數。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