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下冊日本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七年級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內省、教學體驗、教學監控等方式,辯證地否定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學經驗、教學行為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加工過程,小編整理了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範文一
《日本》這節課的前半部分是屬於自然地理,後半部分屬於人文地理,如果分成兩個課時上,會顯得很緊,很倉促。所以我把這節課分為個課時上,並且在知識點的順序上,有一定的改變,將“人口與民族”和“東西融合的文化”合在一起放到第二課時。第一課時講述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地形、氣候幾個知識點;第二為課時講述日本的文化、人口、民族、城市等內容;第三課時講述日本的經濟發展概況;這節課是學習國家地理的第一課,教材中有地形圖、示意圖、景觀圖等直觀材料,使理性的知識變得感性化。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是通過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在圖中找到相應的地理資訊,讓學生在發現中學習。
在第一課時的學習中,我通過引導學生讀“世界政區圖”,認識日本的地理位置;通過引導學生讀“日本地形圖”,認識日本領土組成、地形型別、地形分佈、最高山峰、最大平原的位置,在“領土組成”的內容後,加入“海岸線特點”學習,為後續課程有關“經濟”的學習作鋪墊;通過“板塊示意圖”讓學生知道日本處在兩大板塊的交界處,因此,日本是個多火山,多地震之國。在這一部分裡,我引導學生討論與交流日本的防震措施***如建房選用輕質木材***,以及“如何在地震中逃生”, 讓學生了解基本的防震逃生知識。講述日本的氣候時,我將北京和東京的氣候特點進行了對比、分析,從而認識到日本的季風氣候具有顯著的海洋性特徵,然後我結合日本南北部櫻花開放時間差的示意圖,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日本南北氣候的顯著差異。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積極思考,師生互動,氣氛活躍。我運用多種形式的地圖使相關的地理知識形象直觀地顯示出來,便於學生理解,培養他們的讀圖能力。對每一個知識點的闡述多以問題形式提出,通過分析之後,由學生歸納,培養學生整理歸納的能力。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展示他們課前收集到的關於日本文化和民俗風情方面的資料,我再結合歷史說明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並且我介紹了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和現今日本人的一些行為習慣和和環保舉措,如日本的森林覆蓋率是中國的4倍多,卻還要從中國進口木材,日本人很少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都從中國進口;日本的公司、學校裡用的大多是再生紙,只有釋出檔案、正式投稿才用白紙,乘坐地鐵和公交車的乘客下車時都要自覺地把車票投入門口的紙簍中,以便統一回收;日本廣島亞運會申辦演說會結束後,上萬人的廣場上競無一張紙片。這一件件生動例子讓我們看出節約資源在日本已深入人心,這些也與我們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便藉此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和資源教育,不但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了自己國家還有不足處,需要我們一代代國人的努力,共同發展,作為學生,應該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將來投身祖國建設做準備。
在第三課時的教學中,我列舉了日本發展經濟的種種不利因素,但卻能在二戰後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迅速屈起,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意在突出日本人肯動腦筋,善於克服自身的不足,充分利用國內的有利因素髮展經濟,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對於“日本工業的佈局”,我擬設了一個情境:如果你們是日本索尼、松下、豐田、三洋公司的策劃人員,你們準備把你們的工廠建在哪裡,才能在保證質量的同時,更有利於原料的運進,最大限度地減少運費,從而降低成本,使你的產品最具有競爭力?***讓學生讀圖分析,並分四組討論***
之後,四組分別選代表回答,答案各不相同,有沿海地區的,有發達國家的,有發展中國家的,有中國的。然後我進行了小結,對比課本上的圖與文,學生的熱情很高,可見,這一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問題的探究興趣,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生們既學到了新知識,又鍛鍊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學到了一些終生有用的地理知識。
在最後小結時,我以思維導圖板寫了整個《日本》一節的內容,清晰展示日本各個地理知識點及其相互間的聯絡。給學生掌握日本各個地理知識帶來極大的方便,腦子裡有一條清晰的知識連線脈絡。
我認為就整節課來看,並沒有比較大的失誤,在時間把握上還算比較恰當。對於知識的把握上來看,比較到位。但是在一些小知識的處理上還可以進一步加強。
1、雖然課講解較好,但是從課的設計來看,還是老師講得多,學生活動還是偏少。現如今電視、電腦已很普及, 應該在課前讓學生查詢資料,在課堂上每講到一個知識點,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資料來介紹日本,這樣效果也許會更好。
2、課堂上可以多設計一些探究性的問題,解決問題時應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獨立思考,或是討論完成,給學生留一些思考的空間。這樣,可更好地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範文二
本課教材是地圖出版社七年級下冊第九單元《不同發展型別的國家》第1課《日本》。屬於世界地理中的國家地理,是學生在學習國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個國家,《日本》這一課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學習日本,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分國地理的一般方法,且對後面的國家教學,具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本節課的優點是:利用學案教學,好處多多。首先體現新課改理念。它是以學生的“學”為學案設計的出發點,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設計的支撐點,遵循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內在規律,這是學案設計的依據和前提。其次目標定位要準。學習目標的確定必須科學合理,並且具體、可操作,要《課程標準》,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和能力目標及知識目標有機結合,切忌重知識目標,輕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再次 問題設計要恰當。問題設計是課堂教學得以推進和執行的動力所在,是引發思維和學習動機的重要手段,關注問題就是關注學生的主題建構,問題設計一要避免太簡單,學生一看就會,失去興趣,也防止太難,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二要遵循有用、有序、有趣的原則,有用就是作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成;有序是指環節設計條理清晰,以保證教學過程的完整和有條不紊;有趣是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以保證學習效率的提高。最後要完善學案模式。本著“目標導向、問題導學、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或練習檢測***”幾個部分來制定學案,進量使學案起著導學、導教、導思、導練的作用,避免單純成為練習紙。
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課堂活躍。本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分組討論和搶答活動等來活躍課堂氣氛,寓教於樂,並且面向全體學生。本節課充分利用地圖來了解日本的自然環境,鍛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並且教師聯絡我國的國情分析,形成學生理論聯絡實際,活學活用的良好學風。教師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探究,掌握日本概況、地形和氣候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特徵,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讓學生了解一些防震常識,構建師生互動、快樂和諧的課堂氛圍,採取恰當的任務學習策略,保證教學各個環節的落實和成效。
本節課的缺點是: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不足。講完了日本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後,讓學生談談日本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很多學生歸納不出答案。
範文三
日本是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材中介紹的第一國家,內容比較重要。因此,我安排三課時進行教學,讓學生初步瞭解國家地理學習的知識框架。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我安排了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氣候、地形、多火山地震幾個知識點的學習。由於內容不多,因此,結合介紹日本的防震措施,引導學生討論與交流“如何在地震中逃生”, 讓學生了解基本的防震逃生知識。
我覺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首先,最重要的是我感覺到了自己的緊張,不能像平時一樣很從容的教學,這一點我覺得隨著做課次數的增多以及年齡的增長會慢慢克服。
其次,在培養學生用圖探究問題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沒有能很好的引導學生們如何有效、準確的讀圖。在地圖的應用上沒有做好指導,比如在對比日本和英國兩個國家跨經緯度多少的問題上,學生們只是看出了兩幅圖一樣大,一樣寬,並沒有看出其本質特點。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讓學生學會看圖說話。
第三,在教學難點上分析得太少,太粗略,沒有帶著學生仔細的去探究,突破難點的方法沒有掌握的很好,佔用了過多的時間。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選擇那些學生易懂易做的方法來攻破難點。
第四,師生沒有互動起來,課堂氣氛過於沉悶,最後十幾分鍾才稍有好轉。
這是由於學生過於拘謹,主要是學生對於所學過的知識掌握不牢固,不能及時、準確的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不 能和老師形成良好的互動。在以後的課堂中應該加強對知識的鞏固練習。
當然在教學中還存在著其他一些不足之處,我覺得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在備課上,尤其沒有備好學生,自己覺得很簡單很通俗的問題學生不一定明白,不一定會做。例如,動手讓學生畫日本版圖,我在多媒體上已經顯示出來,並且書上也有,就是讓學生照著畫,結果幾乎一半的學生都畫不出來,甚至個別學生趴在了桌子上,我在設計這一個環節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會出現這個問題,最後只能改變方法,讓那些不會畫的學生拿出紙把圖拓下來,接著完成以下的教學步驟。
本節課的亮點
1、教案的設計符合學生實際,能讓學生很清楚看到學習一個國家,都瞭解哪些方面,為以後的國家學習奠定了基礎。
2、把文字轉換成圖片,比如在講如果發生地震,在以下四個場景中***教室、家裡、戶外、超市***同學們該如何自救,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後,教師多媒體展示四幅自救圖片,使學生更直觀的瞭解和接受。
以上就是我在教學中的得與失。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