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教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七年級歷史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設計

  貞觀之治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難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任務作出恰當的評價。

  【教學過程】

  匯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後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 唐朝的建立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 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於唐太宗對君民關係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1.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訓

  2.貞觀之治的表現: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3.盛世出現的表現:

  4.盛世出現的原因:

  過渡:在唐朝歷史上出現了我國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大家知道是誰嗎?

  三 、女皇帝武則天

  介紹武則天經歷

  1. 武則天的措施: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舉制的發展,四是設北庭都護。

  最後,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

  2.不足:用酷吏,濫殺無辜,修寺廟。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

  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板書設計】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 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訓

  2.貞觀之治的表現: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3.盛世出現的表現:

  4.盛世出現的原因:

  三、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的措施: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舉制的發展,四是設北庭都護。

  2.不足:用酷吏,濫殺無辜,修寺廟。

  初中歷史教學人文教育研究

  一、如何理解人文教育

  所謂人文教育,是指以促進個人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實現個人與社會價值為目的對受教育者的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其實質是人性的教育。這種教育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需要以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以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以優秀的傳統文化薰染和以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教育的出發點就是培育人,但由於社會分工的快速發展,人文學科教育顯現出專業化的趨勢,致使人們忘了教育的根本,脫離了教育最初的目的。所以,我們必須以對人的教育作為整個歷史教育的中心,否則初中歷史的人文教育就成為空談。

  二、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

  1.歷史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專業不對口

  一般學校只注重學生的升學率,看不到歷史學科的重要性,導致了對歷史學科非常不重視。在安排歷史教師上常常會選擇一些年齡大或者教學能力差又或者學校的一些閒餘教職工去應付歷史課程。這些教師上課簡單敷衍、粗糙馬虎,生搬硬套課本知識,沒有對教材進行深加工和對教材知識進行整理取捨,缺乏對歷史課程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更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全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認知去教學。致使學生對歷史科目的興趣不高,缺乏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不到提升。

  2.學生對歷史科目認識不足

  學生總以為歷史就是副科,可學可不學,只要考試之前多背背就能取得好成績。再加上教師和家長輕文重理的觀念,對學生也產生了不好的影響,使得學生在歷史學習上的時間投入嚴重不足,學習資料和學習用具更是很少,致使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受到了嚴重阻礙。

  三、如何培養初中學生的人文素養

  第一,教師應對歷史知識融會貫通,創設輕鬆並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充當主體角色,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理解的能力。作為研究人類社會現象和發展規律的歷史學科,歷史上的諸多人物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很多歷史故事都具有豐富的人生哲理,需要學生去學習、去品味這些歷史人物的行為及思想,培養學生內在的人文精神,使他們正確地樹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與教學相關的展現自我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

  第二,在測試學生的學習成果時,把握好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應試的關聯,讓學生在測試中提升人文素養。歷史學習是一個不斷學習研究歷史、認知歷史,不斷滲透現實生活的學習科目。現在的學生學習歷史大多是為了應付考試,這樣的現狀,使我們不得不進行考試目的的轉變,在歷史教學中把人文素養教育作為一個重點,考察每個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感悟改變認知,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提高。

  第三,在生活實踐方面,可以將文化素養的培養和校園文化結合在一起,建立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這樣不但有益於陶冶師生的性情,還有助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有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讓學生懂得人文素養及人文精神對自身的有益性,去感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貴,勇敢面對生活,承擔起自己應有的責任。

  四、結語

  總之,初中歷史教育必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崇高的理想,激發他們執著高尚、勇於開拓、報效祖國的愛國精神,具備承擔責任的人生態度、開放的心態、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鼓舞學生去爭取新的進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者:鄭燕華 單位:漳州立人學校

下載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學情分析
初一歷史課改教學工作總結
相關知識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檢測題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複習提綱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2***
川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期中測試題
嶽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單元測試題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