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課外古詩十首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31日

  八年級語文下冊課外的古詩一般都能給人以強烈的美感和音樂節奏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便於感悟、領會語言文字。小編整理了關於八年級語文下冊的十首課外古詩,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八年級下語文課外古詩十首

  1.《贈從弟》***其二*** 劉楨 漢末

  亭亭山上鬆,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初

  城闕***què***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3.《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唐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4.《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5.《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唐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6.《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唐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7.《無題》 李商隱 晚唐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8.《相見歡》 李煜 五代南唐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9.《登飛來峰》 王安石 北宋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自***緣身在最高層.

  10.《蘇幕遮》 范仲淹 北宋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外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評析】

  古代送別詩大都情調低沉、憂傷。該詩卻一反悲傷的風格,充滿昂揚豪邁的精神。特別是頸聯,寫知心朋友同在四海之內,即使相隔天涯也如同近鄰。形象精煉,意氣風發。

  【練習】

  1.此詩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憂傷。

  2.這首詩的“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名句,請說說它好在哪裡。

  ……一洗古詩中悲涼悽愴之感,把兒女情長拋在一邊,代以樂觀豪邁之情。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外古詩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註釋

  ***1***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琅琊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飛來,故名。

  ***2***千尋:極言塔高。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聳。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4***浮雲: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緣:因為。

  ***6***眼:視線。

  ***7***塔:鐵塔。

  ***8***最高層:最高處。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決策層。

  〔9〕雞鳴見日升:雞鳴時可以望見太陽升起。

  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

  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

  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雲:“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閒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結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後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雲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後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著座右銘。


猜你感興趣:

人教版八年級上語文古詩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後十首古詩
相關知識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外古詩十首
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十首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外古詩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外古詩詞
七年級下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背誦測試題
七年級下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背誦測試題
七年級下冊語文課後古詩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所有古詩
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後古詩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