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全冊複習提綱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想了解更多的資訊嗎,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七年級歷史全冊複習提綱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七年級歷史全冊複習提綱一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人:

  ⑴發現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⑵距今年代:約一百七十萬年。

  ⑶生產生活:會製造工具,知道用火。

  ***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⑷歷史地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

  二、北京人:

  ⑴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裡。

  ⑵距今年代: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⑶生產生活:會製造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和儲存火種,過群居生活。

  ⑷歷史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蹟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⑴發現地點: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

  ⑵距今年代:約三萬年。

  ⑶生產生活:用打製石器,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會人工取火,靠採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會與別的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生活的集體——氏族。

  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的代表***

  ⑴地點:長江流域***浙江餘姚河姆渡***。

  ⑵距今年代:約七千年。

  ⑶種植作物: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南方雨水多,氣候溫暖***

  ⑷生產生活: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住幹欄式房子***南方多雨潮溼,幹欄式可以通風防潮***,過定居生活,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畜,會製陶器,還會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北方的代表***

  ⑴地點:黃河流域***陝西西安附近半坡村***。

  ⑵距今年代:約五六千年。

  ⑶種植作物: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國家。***粟,北方通稱穀子,去殼後叫小米***

  ⑷生產生活:使用磨製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製的耒耜開墾土地,用石刀收割莊稼。飼養豬狗等動物,用骨制箭頭、魚叉、魚鉤打獵捕魚。主食有粟,副食有魚、肉、蔬菜等。住半地穴式房子***北方寒冷,乾燥***,能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會紡線、織布、製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北方***

  ⑴地點:山東泰安大汶口。

  ⑵距今年代:約四五千年。

  ⑶生產生活:用磨製石鐮、石鋤,陶器有黑陶、白陶。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第三課 華夏之祖

  一、炎帝:

  ⑴黃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領,曾與黃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大敗東方的蚩尤部落。

  ⑵炎、黃部落結盟後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

  二、黃帝:

  ⑴黃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領,曾與炎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大敗蚩尤部落。

  ⑵炎、黃部落結盟後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

  ⑶號稱“人文初祖”。①相傳建造房屋,製作衣裳,教人挖井,發明舟車,為後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礎。②其妻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下屬倉頡發明文字、伶倫編出樂譜等。③後人常以“炎黃子孫”自稱。

  ⑷孫中山贊黃帝:“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毛澤東語: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三、堯、舜、禹的傳說:

  ⑴堯、舜、禹是繼黃帝之後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①堯:生活儉樸,克己愛民。

  ②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

  ③禹: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⑵禪讓制:相傳,堯年老時,徵求各部落首領意見後,推舉舜做繼承人。舜年老後,用同樣的辦法把位置傳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

  ⑶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禹由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奴隸制國家的國王。原始社會到此結束,奴隸社會開始。

  七年級歷史全冊複習提綱二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朝興衰:***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標誌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⑴啟承禹位:啟,夏王朝的第二代國王,他繼承其父禹的位置,從此,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⑵政權地點:陽城。

  ⑶政權性質:奴隸制政權。

  ⑷滅亡:公元前1600年,最後一個國王夏桀暴虐,被商湯所滅。

  二、商朝興衰:

  ⑴建立:①時間:公元前1600年,②建立者:湯。③主要名臣:伊尹。

  ⑵盤庚遷都:①君主:盤庚。②都城:殷。所以商朝也稱殷朝。

  ⑶滅亡: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商軍陣前倒戈***,商紂王***使用炮烙,“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鹿臺自焚而死。

  三、西周興衰:

  ⑴建立:①時間:公元前1046年。②建立者:周武王***周文王任用姜尚,重視農業,國力逐步強大,為武王伐紂和建立西周了奠定基礎***。③都城:鎬京。

  ⑵滅亡:①公元前771年。②君主:周厲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道路以目”***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⑶實行分封制。

  四、分封制的實行

  ⑴目的:為了鞏固統治。

  ⑵內容:①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②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周天子作戰。

  ⑶影響: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⑴原始社會末期,已出現青銅器。

  ⑵商代是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⑶與商周同期的西南成都平原,也盛行青銅文化,代表:“三星堆”文化。

  二、瓷器:夏、商、西周的陶瓷業也很發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三、玉器:夏、商、西周時期,玉器製造業很興盛,玉器雕刻工藝達到很高水平。

  四、農業和畜牧業:

  ⑴後代稱“五穀”的農作物,商周已經齊備,農業上會選種、施肥、治蟲害。

  ⑵家禽家畜主要品種,商朝已有,還建有牲畜圈欄。商王室和貴族有專門的牧場。

  五、奴隸的悲慘生活:

  ⑴在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奴隸。

  ⑵奴隸沒有人身自由,有的要戴枷鎖,可以隨意轉讓和買賣。祭祀祖先時,屠殺奴隸做供品。奴隸主死了,把奴隸殺死或活埋,做殉葬品。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東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相互爭戰而得名,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和戰國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二、春秋爭霸:

  ⑴春秋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五個霸主。

  ⑵齊桓公稱霸:①任用管仲為相***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實行改革,使齊國富兵強。②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派人蔘加,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⑶晉文公稱霸:①通過整頓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成為北方一大強國。②在城濮之戰***“退避三舍”***中大敗楚軍,成為中原霸主。

  ⑷楚莊王稱霸。

  ⑸春秋爭霸的影響: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但在此過程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出現了統一的趨勢。

  三、戰國七雄:

  ⑴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⑵方位:齊——東方;楚——南方;秦——西方;燕——北方;趙、魏、韓——中央***由北向南***。

  ⑶主要戰役:①桂陵之戰***齊魏:圍魏救趙***②馬陵之戰***齊、魏***③長平之戰***秦、趙***。從此,東方六國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了。

  第七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⑴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鐵農具使用範圍擴大。

  ⑵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⑶影響: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二、都江堰

  ⑴時間:戰國時期

  ⑵人物:秦國蜀郡太守李冰

  ⑶目的:防洪灌溉

  ⑷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於人民。

  三、商鞅變法

  1.背景:⑴鐵農具和牛耕使用和推廣,土地逐步私化。⑵封建地主階級產生,封建經濟發展。⑶各國紛紛展開變法運動。

  2.目的: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3.人物: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具有法家思想。時間:公元前356年

  4.內容:⑴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⑵獎勵耕戰。①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⑶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⑴秦國經濟得到發展;⑵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⑶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6.戰國時變法的影響:

  ⑴通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⑵地主階級統治代替奴隸主貴族統治。

  ⑶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我國封建社會形成。

  第八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一、漢字的演變:

  1.演變的過程:甲骨文、金文***銘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以“馬”為例***

  2.幾種主要的文字:

  ⑴甲骨文:①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②它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開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③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⑵金文: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它比甲骨文規範。

  ⑶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成一種樣式,稱為“大篆”。

  ⑷小篆:秦統一六國後,為了規範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廢除了原來六國的文字。

  ⑸隸書:秦朝時在小篆的基礎上,推出的一種筆畫更為簡單的文字,叫做隸書。

  ⑹楷書:魏晉時期,書法字型逐漸變化,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而且,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

  二、天文、曆法和醫學

  1.商朝甲骨文有日食和月食的記載。

  2.夏朝就有曆法,今天的農曆,又叫“夏曆”。戰國時期,人們測定出一年24個節氣,以便安排農業生產,這是曆法上的重大成就。

  3.扁鵲: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能用針刺、按摩、湯藥治療疾病。總結出得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三、屈原和“鐘鼓之樂”

  1.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世界和平理事會把屈原定為世界文化名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春秋戰國盛行“鐘鼓之樂”,反映了我國古代音樂發展的較高水平。代表:編鐘。

  第九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一、孔子

  1.生平: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

  2.歷史地位:

  ⑴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⑵其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

  位,對後世影響極大。

  3.政治主張:

  ⑴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

  ⑵主張“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4.教育上的貢獻:

  ⑴創辦私學,廣收門徒,先後培養的學生有三千人***號稱“孔門三千”***。

  ⑵注意“因材施教”。

  ⑶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⑷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⑸要求學生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5.孔子的言論在由其弟子等整理,記載在編成的《論語》中。

  二、老子

  1.生平: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國人。

  2.地位:道家學派創始人。

  3.主要學說:《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三、百家爭鳴

  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並互相討論,形成“百家爭鳴”。

  2.主要流派及思想主張:

  ⑴墨家:

  ①代表人物:墨子***名翟,魯國人***。

  ②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希望人們互助互愛,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支援正義戰爭。

  ⑵儒家:

  ①代表人物:孟子***名軻,鄒國人***、荀子***名況,趙國人***。

  ②思想主張:

  孟子:提出“春秋無義戰”,籠統反對一切戰爭;要求統治者以“仁政”治國,輕徭薄賦;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使自然資源能持續利用。***孟子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認為人能夠認識自然,並要按自然規律去辦事。

  ⑶道家:

  ①代表人物:莊子***名周,宋國人***。

  ②思想主張:“無為而治”,反對孔子在魯國想要恢復西周制度的做法。

  ⑷法家:

  ①代表人物:韓非子***韓國人***。

  ②思想主張: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治;

  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⑸兵家:

  ①代表人物:孫武***春秋晚期人,兵家鼻祖,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

  ②軍事思想:“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

  七年級歷史全冊複習提綱三

  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10課 “秦王掃六合”

  一、秦統一六國***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1.時間: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掉東方六國。

  2.人物:嬴政***秦始皇***。

  3.定都:咸陽。

  4.意義:秦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⑴目的:為了適應統一的新形勢,加強封建統治。

  ⑵主要措施:

  ①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②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

  ③地方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這一制度在我國曆史上影響深遠。

  ***毛澤東:百代都行秦政制,就是指郡縣制。***

  2.採取措施,鞏固統一:

  ⑴統一貨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錢。

  ⑵統一度量衡。對全國尺寸、升斗、斤兩作出整齊劃一的規定。

  ⑶統一文字。先後有小篆和隸書。

  ⑷實行焚書坑儒:

  ①目的:加強思想控制。

  ②內容: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議,釋出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准留下有關醫藥、占卜和種植的書,其他書都要燒掉;以後再有談論儒家詩書的都要判處死刑;後又把暗中批評他的儒生在咸陽活埋,史稱“焚書坑儒”。

  ③評價:秦始皇採取鞏固統一的措施是必要的,但“焚書坑儒”這種做法是既殘暴又愚蠢的,它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郭沫若:“書藉被燒殘,其實還在其次,春秋末年以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種精神,事實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擊。”***

  3.北築長城、開發南疆:

  ⑴修築長城:

  ①目的:為安定北邊,維護國家的統一***秦始皇命大將蒙恬反擊匈奴,奪取河套,並移民墾田戍邊***。

  ②人物:秦始皇、蒙恬。

  ③起止:東:遼東。西:臨洮。

  ④地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獨創性的象徵;同時,也是秦暴政的歷史見證。

  ⑵開發南疆:

  ①派兵統一東南、嶺南地區,開發經濟。

  ②興修靈渠,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

  4.秦朝疆域:東至大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

  一、秦的暴政

  1.徭役:秦始皇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每年役使七十多萬犯人和奴隸,加上修長城、修馳道,每年服役不下三百萬人。使農民脫離農業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2.賦稅:很重,農民收穫的三分之二上繳國家。

  3.刑法:殘酷,但是死刑就有十多種,如車裂。一人有罪,家族和鄰里都要受牽連。

  4.秦二世:和趙高狼狽為奸,任意屠殺他得兄長姐妹和文武大臣。埋葬秦始皇時,大量宮女殉葬,修墓工匠也被關在墓裡悶死。

  二、陳勝吳廣起義

  1.公元前209年,九百多農民,被徵發漁陽戍守長城。走到大澤鄉遇上連日大雨沖毀道路,不能按期到達,按法要處斬。陳勝吳廣設計殺死押送的軍官,號召大家起義。***陳勝: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三、西漢的建立

  1.時間:公元前202年。

  2.建立者:劉邦,漢高祖,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成語:項羽的鉅鹿之戰“破釜沉舟”;劉邦的“約法三章”;項羽與劉邦的鴻門宴“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

  一、文景之治

  1.文帝和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他們提倡節儉,並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

  2.到景帝后期,國家糧倉豐滿,府庫有大量銅錢。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1.漢武帝生平:名劉徹,是漢朝著名的帝王,他在位期間,西漢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思想文化上實現了大一統,進入了鼎盛時期。

  2.主要統治措施:

  ⑴政治上:解決王國問題。

  ①背景:西漢初年,分封的諸侯國勢力相當大,嚴重威脅中央政權。

  ②措施:接受主父偃的建議,准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

  ③影響:解決了漢初以來的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

  ⑵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①背景:西漢初年,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聚集於諸侯門下,批評皇帝的政策,指責中央,對中央集權很不利。

  ②目的:加強思想統治,鞏固中央政權。

  ③提出者:董仲舒***《漢書》記載:朝廷如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

  ④內涵: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排斥。

  ⑤相關措施:在長安設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最高學府。以儒家的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為主要教材。

  ⑶軍事上:解除匈奴的威脅。

  ①組織強大騎兵,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反擊,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②公元前119年,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大勝而歸,經漠北之戰後,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

  ⑷民族關係、對外關係上: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

  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與西域的交往。***張騫始開西域之跡《漢書》***

  ⑸重視經濟發展:

  ①治理黃河;

  ②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③實行經濟上的大一統。

  三、東漢的統治

  1.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政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西漢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光武中興”。

  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

  一、治理黃河和農業進步

  1.漢武帝時期,黃河下游決口,武帝下令治理黃河,有八十多年,黃河下游沒有發生水災。

  2.西漢末年,黃河水患又嚴重起來,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以後八百多年,黃河沒有改道。

  二、絲織和冶煉技術的提高

  1.漢代的絲織品,使用提花機,能織出精美的花紋,呈現出萬紫千紅的色彩。***如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素紗衣***

  2.漢代冶鐵技術處於世界先列。東漢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漢代的鐵製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銅兵器。

  三、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和商業的繁榮

  1.漢武帝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造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規模巨集大,人稱東西二京,商業繁榮。

  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一、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1.秦漢之際,匈奴的傑出首領冒頓單于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建立強大的國家。

  2.匈奴族畜牧業興旺發達,冶鑄業也發展起來,學會了農耕。匈奴進入鼎盛時期。

  二、衛青霍去病破匈奴

  1.漢武帝時,開始對匈奴實行大規模反擊,奪取核桃和河西走廊地區。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分別出擊匈奴。經過漠北大戰,匈奴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開始西遷。

  三、昭君出塞

  1.公元前1世紀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求和,同西漢訂立和好盟約。

  2.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入朝求親,宮女王昭君自請前往。此後,邊境安定了較長一段時間。

  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今天的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

  2.張騫兩次通西域的經過:

  ⑴第一次:

  ①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②時間:公元前138年。

  ③結果:未達到預期目的,但瞭解了西域各族的情況以及他們與漢朝往來的願望。

  ⑵第二次:

  ①時間:公元前119年。②過程:雙方互派使團訪問。

  ③影響:加強了漢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雙方的頻繁交往,密切了漢與西域的關係。***西域傳入內地: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樂器和西域歌舞。內地傳到西域: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

  ⑶西域都護的設定:

  ①時間:公元前60年。②職能:總管西域事務。

  ③意義:使今天新疆地區開始隸屬於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絲綢之路

  1.時間:張騫通西域後。

  2.線路:漢與西域的使者、商人將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絲綢之路。

  3.作用:開闢了中西交通線路,促進了中外的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

  4.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后,西漢商人還經常出海貿易,開闢了海上交通要道,即海上絲綢之路。

  第16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一、紙的發明與蔡倫改進造紙術

  1.發明:西漢。今天甘肅天水漢墓出土的西漢麻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

  2.改進:

  ⑴時間:東漢***105年***。

  ⑵人物:蔡倫。

  ⑶特點: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既容易找到原料,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人稱此紙為“蔡侯紙”。

  3.外傳: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從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

  4.意義:⑴我國造紙術發明以後,外傳到世界各地,改變了各國的書寫材料。⑵它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二、《九章算術》和地動儀

  1. 《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是數學名著,涉及算術、代數、和幾何的內容。

  2.地動儀:發明者東漢的張衡,能測定地震方向,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三、華佗和張仲景

  1.華佗:漢代人,擅長外科,製成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還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編了體操“五禽戲”。

  2.張仲景:東漢人,寫成《傷寒雜病論》,後世尊稱為“醫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1.佛教:當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意義:佛教的傳播,對我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2.道教:興於東漢時期,創始人之一叫張陵。道教尊老子為教主,稱為“太上老君”。意義:道教對我國文化也有深遠的影響。

  二、王充與《論衡》

  1.秦漢時期,求仙、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2.王充是批判迷信思想的思想家,寫了《論衡》一書,指出天是沒有意志的,也不會通過自然災害來警告人。

  三、司馬遷和《史記》

  1.作者:司馬遷***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生活於漢武帝時期。***

  2.體例: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

  3.地位:⑴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⑵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四、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

  1.秦漢時期雕塑藝術水平很高,代表:秦始皇陵兵馬俑。

  七年級歷史全冊複習提綱四

  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第18課 三國鼎立***魏、蜀、吳***

  一、官渡之戰

  1.交戰雙方:袁紹和曹操。

  2.結果:曹操獲勝。***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二、赤壁之戰

  1.雙方:孫權劉備聯軍對曹操。

  2.結果:曹操戰敗。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1.三國的形成:***1***赤壁之戰後,曹操推手黃河一帶,不敢輕易南下。***2***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3***劉備佔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佔四川。***4***220年,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5***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6***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今南京***。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國的統治者都注意發展生產:魏國興修水利;蜀國絲織業興旺;吳國的造船業發達,吳國船隊曾到達夷洲***今臺灣地區***,加強了內地和臺灣的聯絡。

  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西晉的興旺和內遷的各族

  1.西晉: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了皇位,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三分天下的分裂局面。

  2.內遷的各族:從東漢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北的少數民族陸續內遷。316年,內遷的匈奴一支武裝滅亡了西晉。

  二、淝水之戰

  1.317年,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建康***建業、建鄴、建康都是今南京***,史稱“東晉”。

  2.4世紀後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用漢人王猛為丞相,勵精圖治,統一黃河流域。

  3.383年,苻堅徵集八十多萬兵力,打算滅東晉。秦軍前鋒與東晉軍隊8萬人隔淝水對峙。晉軍獲勝。***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例。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4.南朝: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了東晉的統治。此後,南方經歷了四個王朝***宋齊樑陳***,總稱“南朝”。

  三、江南經濟的開發

  1.原因:

  ⑴東漢末年以來,大量的北方勞動人民紛紛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⑵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⑶南方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⑷經過南北方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得到了迅速的開發。

  2.表現:

  ⑴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

  ⑵大片荒地被開墾成為良田。

  ⑶江南種植水稻,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也得到推廣。小麥的種植也推廣到江南。

  ⑷東晉南朝時,長江中下游一帶的農業發展迅速,福建、廣東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江南開發前:司馬遷在《史記》中載: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稻米和魚是主要食物,人們還可以從山澤中採集植物果實和貝類為食;放火燒荒,耕種水田;不需要商人販賣貨物,沒有非常富裕的人。江南開發後:《宋書》中這樣記載:江南……地方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3.影響: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20課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大融合

  1.4世紀後期,東北地區的鮮卑族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2.孝文帝遷都洛陽:

  ⑴原因:①原都城平城,氣候乾旱,糧食缺乏。②位置偏北,不利於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也不利於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⑵目的:為了鞏固北魏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學習和接受漢族文化。

  ⑶影響:遷都後,洛陽迅速發展成為一座巨集偉壯觀的城市,促進了洛陽經濟的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⑴措施:

  ①在朝廷上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②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的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拓跋——元,賀賴——賀,丘穆——穆,獨孤——劉,步六孤——陸,賀樓——樓***

  ④鼓勵與漢族通婚;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⑤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⑵影響:促進鮮卑族的發展,加強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少數民族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北朝

  1.北魏分裂,北方先後出現了四個王朝。

  2.北魏和四個王朝***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東魏又被北齊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統稱為北朝。

  第21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一、祖沖之和圓周率

  1.祖沖之:南朝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2.成就:測算一年的時間與現代相比,只差50秒;造千里船;設計製造水碓磨;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後第7位。

  二、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賈思勰:北朝農學家。寫《齊民要術》

  2.《齊民要術》:介紹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

  3.地位: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三、酈道元和《水經注》

  1.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著《水經注》

  2. 《水經注》:全書以注錄水道系統為綱,詳細介紹了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蹟等。

  第22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一、古代古代書法、繪畫、雕塑方面的主要成就

  1.書法藝術:⑴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

  ⑵魏晉時期,書法字型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

  ⑶王羲之:

  ①東晉時大書法家,集書法之大成,被後世稱為“書聖”。②代表作有《蘭亭

  序》***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美譽,後人稱其為“遒媚勁健,絕代更無”***。③書法特點: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2.繪畫藝術:

  ⑴顧愷之:東晉人,其繪畫題材非常廣泛,筆下人物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

  ⑵代表作是《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3.雕塑和石窟藝術:

  ⑴秦陵兵馬俑: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秦軍橫掃六國的磅礴氣勢,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⑵石窟藝術:

  ①時間:北朝。

  ②目的:統治者為了宣傳佛教。

  ③主要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④特點:石窟裡雕刻著數量驚人的大小佛像,周圍石壁上滿刻著浮雕。這些雕像,繼承了秦漢以來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

七年級數學全冊複習提綱有哪些
心有他人天地寬知識點總結
相關知識
七年級歷史全冊複習提綱有哪些
七年級數學全冊複習提綱有哪些
華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複習提綱
2017七年級歷史下冊複習提綱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複習提綱有哪些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複習提綱有哪些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複習提綱有哪些
2018七年級歷史上冊複習資料
七年級歷史下冊複習題
華東師範七年級歷史下冊複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