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關於農業試題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髮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僅供大家參考!

  及參考答案

  桑基、蔗基、菜基魚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傳統的農業景觀和被聯合國推介的典型生態迴圈農業模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基塘農業用地大部分變為建設用地,保留下來的基塘也變為以花基、菜基為主。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1、該地基塘轉變為建設用地對局地氣候的影響是*** ***

  A、大氣溼度增高 B、大氣降水增多

  C、近地面風速增大 D、氣溫變率增大

  2、農民用花基、菜基魚塘取代桑基、蔗基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質量 B、節省勞動力

  C、促進生態迴圈 D、提高經濟收入

  3、桑基、蔗基魚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 了該生態迴圈農業模式*** ***

  A、與當地產業發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區推廣的價值

  C、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不相符 D、不適應當地水熱條件的變化

  【答案】1.D 2.D 3.A

  【解析】

  試題分析:

  1、該地基塘轉建設用地,溼地面積減少,蒸發到大氣中的水汽量減少,大氣溼地降低,大氣降水減少,大氣比熱容減小,氣溫變率增大,地面摩擦力增大,近地面風速減小,故答案A,B、C錯誤,選D。

  2、隨著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發展,對花卉、蔬菜需求不斷增長,花卉、蔬菜市場不斷擴大,農民用花基、菜基魚塘取代桑基、蔗基可以直接提高經濟收入,故答案D。

  3、自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由原來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逐漸轉變為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傳統的基塘農業與當地產業發展方向不一致,導致大部分溼地變為建設用地。故選A。

  【考點定位】本題組主要考查區域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具體考查溼地減少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產業結構變化和農業地域型別。

  【名師點睛】本題組以珠江三角洲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引起的地理環境變化為背景,分析判斷溼地減少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因及其帶來的變化。第一小題抓住“基塘轉變為建設用地”即溼地減少,地面建築物增加,選對不難;第二題注意區別“花基、菜基”和“桑基、蔗基”的差異,“花基、菜基”主要面向城市市場,經濟效益高,需要的勞動力多;第三小題分析時主要結合材料“傳統的基塘農業用地大部分變為建設用地”,指出了轉變的主要原因即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產業發展方向的變化。

  ***2015•重慶卷***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有的農業物候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寒露節氣在每年公曆10月8日左右。據此回答以下問題。

  1.“露氣寒冷,將凝結”是寒露時節的天氣現象,可引起我國這種天氣現象的氣壓系統是*** ***

  A.蒙古高壓 B.印度低壓 C.阿留申低壓 D.夏威夷高壓

  2.“上午忙麥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間描述寒露時節農事活動的諺語。在下列地區中,該諺語描述的農事活動場景最可能出現在*** ***

  A.珠江三角洲 B.柴達木盆地 C.藏南谷地 D.渭河平原

  【答案】1.A 2.D

  【 解析】[來源:學科網]

  試題分析:

  1、寒露節氣出現在秋季,此時蒙古高壓勢力逐漸增強,受其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吹較為寒冷的偏北風,導致氣溫減低,形成寒露。

  2、諺語說明該地區既種植小麥,又種植棉花。選項中珠江三角洲典型的農業地域型別為季風水田農業和基塘農業;柴達木盆地和藏南谷地均位於青藏高原,海拔較高,熱量不足,不適宜種植小麥和棉花;渭河平原為溫帶季風氣候,且為平原地形,適宜種植小麥和棉花。

  3.春分日為每年3月21日前後,寒露日為每年10月8日前後,地球繞太陽公轉導致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根據地球公轉一週***約為365天***為360°,約為每天公轉1°,則可計算出寒露日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為195°。

  【考點定位】該組試題主要考查影響我國的天氣系統、我國的農業分佈、地球公轉特點等。

  【名師點睛】該題組以二十四節氣為切入點,將天氣系統、農業活動、地球運動等主幹知識放在同一題組,凸顯了近年來高考地理注重主幹知識考查的特點,要求學生能夠根據題幹中所提供資訊***“露氣寒冷,將凝結”、“上午忙麥茬,下午摘棉花”等***,結合所學知識對地理事物***寒露***成因、地理現象***農業活動***分析等做出準確推斷,注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地理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015•重慶卷***下圖是某地區農業分佈示意圖,讀圖回答以下問題。

  6.區域中果樹、蔬菜佈局的主要區位優勢是*** ***

  A.地形平坦 B.氣候適宜 C.臨近市場 D.資金雄厚

  7.與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農業地域型別類似的區域是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8.圖中湖泊對①區域農作物生長的有利影響最可能是*** ***

  A.夏季降水增多 B.夏季氣溫降低

  C.冬季降水增多 D.冬季氣溫增高

  9.④區域大規模農業生產活動對當地原始自然環境的影響主要是*** ***

  A.溫室氣體減少 B.森林覆蓋率減小

  C.入湖泥沙量減低 D.草原生產量減低

  【答案】6.C 7.B 8.A 9.B

  【解析】

  試題分析:

  6.從圖中可以看出,果樹、蔬菜佈局在城市附近,該處人口稠密、市場需求量大,主要區位優勢是臨近市場。

  7.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農業地域型別是混合農業,以飼養綿羊和種植小麥為主,圖中②地區既有種植業又有畜牧業,屬於混合農業,和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農業地域型別類似。

  8.根據圖中地名等資訊可知,該地為北美洲五大湖沿岸地區,湖泊水蒸發增加了大氣中水汽含量,使的該地降水增加,有利於夏季農作物生長,而因該地緯度較高,冬季農作物幾乎無法生長;湖泊對沿岸地區氣溫也具有調節作用,使其氣溫季節變化較小,夏季氣溫降低,冬季氣溫增高,不利於農作物生長。

  9.④區域位於北美洲東北部地區,該地區大規模農業生產活動破壞植被,造成森林覆蓋率減小;吸收溫室氣體能力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量增加。

  【考點定位】本組題目主要是農業問題,包括農業區位條件分析、農業地域型別、湖泊對區域農作物的影響、農業發展對區域自然環境的影響等。[

  【名師點睛】該題組以區域農業分佈圖為切入點,重點考查農業區位因素這一主幹知識,內容涵蓋農業區位優勢、農業地域型別、農業生產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等。通過區域農業分佈圖所展示的資訊,將考查重點放在區域問題的分析能力、區域發展條件的比較分析能力等方面,並要求學生通過區域自然環境特徵的分析,對區域農業發展過程中可能對自然環境產生的影響做出推測判斷。

  ***2015•安徽卷下圖為世界某區域略圖,完成下列問題。

  29、下列選項中,符合乙地農業地域型別特點的是

  A、機械化水平高 B、水利工程量大

  C、經營方式粗放 D、糧食單位面積總產量低

  【答案】29.B

  【解析】

  試題分析:

  29、該區域水熱豐沛,是世界的主要水稻種植區,乙地農業地域型別為水稻種植業或季風水田農業,該題考查亞洲水稻種植業的特點:農田地塊小、機械化水平低、;季風不穩定,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進行所謂的精工細作;勞動力進行所謂的精耕細作,為勞動密集型農業;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靠傳統經驗種植,科技水平低等。故B正確。

  【考點】:考查區域定位及區域地理特徵、地貌成因、亞洲水稻種植業特點等。

  【名師點睛】該題以世界某部分割槽域圖為材料,考查學生的空間定位、知識遷移和綜合分析能力。首先需要確定是東南亞地區,可以根據經緯網或者泰國灣來判斷出東南亞,然後在判斷該區域的氣候型別,從而區域西部沿海地區降水豐富的原因;甲地地貌是屬於堆積地貌,結合所學知識,在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型別的區別,位於河流入海口出的三角洲地貌屬於堆積地貌;第***3***問,難度不大,只要判斷出乙地農業地域型別是水稻種植業,結合教科書結論就很快得出答案。所以,總體上,該題組難度不大,敘述對屬於基本知識、基本原理掌握就行。

  ***2015•浙江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開發,三江平原草甸、沼澤大多已利用。下圖為三江平原部分地區土地利用變化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7、根據該地區土地利用變化,可推斷出*** ***

  A、甲地海拔較高 B、丙地耕地開發條件好於乙地

  C、丁地地勢低平 D、丁地耕地開發條件好於甲地

  8、目前,有利於該地區農業大規模經營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進農業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②增加耕地面積

  ③增加農業資金投入 ④改變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 案】7、B 8、B

  【解析】

  試題分析:

  7、讀圖根該地區土地利用變化,甲地由林地變成溼地,可能是海拔較低,A錯。丙地耕地出現的早,說明開發條件好於乙地,B對;丁地地勢低平,以林地為主,耕地開發條件差,D錯。

  8、目前,有利於該地區農業大規模經營的主要措施是促進農業勞動力向城市轉移,①對。增加耕地面積,可能性小,不利於環境保護,②錯。增加農業資金投入,有利於大規模生產,③對。改變耕作制度,與大規模生產經營無關,④錯。所以B對。

  考點:土地利用型別變化的條件,區域農業發展的措施。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土地利用型別變化的條件,區域農業發展的措施。

  【名師點睛】土地利用型別的形成與地形環境密切相關,溼地分佈區海拔相對較低,河流源頭的海拔較高,土地利用型別的變化與生產力水平、土地政策相關,容易開發的地區開墾為耕地的時間早。農業生產的大規模經營不能靠擴大耕地面積,只有依靠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讓少數人從事農業機械化生產。所以要加大資金的投入。

  ***2015•福建卷***圖1示意我國某地迴圈農業生產模式。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該地的農業地域型別是*** ***

  A.季風水田農業 B.乳畜業 C.大牧場放牧業 D.混合農業

  2.該生產模式的農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是因為*** ***

  A.價格低廉 B.減耗保鮮 C.綠色優質 D.品種豐富。

  【答案】1.D 2.C

  【解析】

  試題分析:

  1.圖示該地既種植水稻,發展種植業,又飼養牛羊,發展畜牧業,因此屬於混合農業;而季風水田農業、乳畜業和大牧場放牧業等都屬於單一農業生產型別.故選 D。

  2.該生產模式不適用化肥,所產農產品無汙染,綠色優質,深受消費者的青睞:而農產品的價格不會低:農產品的新鮮程度與該生產模式無關:消費者青睞的是農產品的質量,而不是農產品的種類。故選C。

  【考點定位】本題主要考查農業生產地域型別、生態農業的優勢

  【名師點睛】混合農業是一種在同一農場兩種或兩種以上農業生產型別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生產地域型別,且每一種農業生產型別的規模相當。所以判斷是否屬於混合農業,一是看該地農業生產型別的多少,二是看每一種農業生產型別是否達到一定規模。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通過食物鏈網路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迴圈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減少化肥、農藥的投入,使農產品綠色無汙染。

  ***2015•江蘇卷地理***下圖為2011年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型別分佈格局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23.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Ⅱ區人口稠密是其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

  B.Ⅲ區內部不同省區間農業機械化水平差異大

  C.Ⅳ區具有耕地面積大土地後備資源多的優勢

  D.V區自然條件差是限制其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24.在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中,可定位為糧食生產型農業區的省份主要位於*** ***

  A.I區 B.Ⅲ區 C.Ⅳ區 D.V區

  【答案】23.BD 24.BC

  【解析】

  試題分析:

  23、讀圖結合各區域經濟發展、人口分佈特點等可知,II區經濟發展水平高, 工業的生產能力強是其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答案A錯誤;III區東北地區機械化水平高,南方亞熱帶水稻種植區機械化水平低,不同省區間農業機械化水平差異大,答案B正確;IV區主要包括陝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海南省,其中河北、河南和安徽土地歷史悠久,耕地後備資源不足,陝西省地處黃土高原地形崎嶇,耕地後備資源不足,海南省以山地為主,耕地後備資源也少,答案C錯誤;V區包括我國地形崎嶇的西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的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自然條件差是限制其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答案D正確。故選BD。

  24、在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中,可定位糧食生產型農業區的省份主要人少地多的東北三省,耕地面積廣大的華北地區和江淮地區,以及亞熱帶的長江中下游平原,這些省區主要位於III區和IV區,故答案選BC。

  【考點定位】本題組主要考查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同時涉及到農業產業發展變化、農業區位。

  【名師點睛】本題組以2011奶牛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型別分析格局為切入點,圖片形式給出材料,考查學生對農業區位的理解。本題要求學生準確讀圖,第一小題還要求學生在準確讀圖的基礎上,抓住同一區域的共同區位特徵;第二小題則要求學生尋找滿足當前糧食需求的農業區域:一個是該地的糧食商品糧要高,或者是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糧食生產能力強。

  ***2015•北京卷***40.***24分***絲綢之路東起中國西安,西至埃及亞 歷山大。

  陸上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為東西兩段,東段主要在今中國境內,其正式開通源自張騫通西域,漢與西域的交往主要通過河西走廊;南北朝時期,由於河西走廊被割據政權佔領,南朝與西域的交往主要通過今青海境內的青海道;唐朝統一後,河西走廊又恢復了在絲綢之路中的主導地位;11世紀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斷,北宋只能向北渡過黃河,再由河套地區向西進入西域。從元朝起,河西走廊成為中西方交往的穩定通道。

  ***2***在上圖的甲、乙兩地中任選其一,說明主 要農作物及其分佈,並闡述農業發展的自然 地理條件。***12分***

  【答案】

  ***2***甲地:盛產棉花、水稻、小麥等;農業集中分佈在地中海沿岸,尼羅河沿岸及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日照充足,熱量豐富,溫差大。

  乙地:盛產棉花、水稻、小麥等;農業集中分佈在盆地邊緣的綠洲,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熱量豐富,溫差大。

  【解析】

  試題分析:從圖中乙地位置分析。***甲地位於埃及北部,其農作物主要分佈在水分條件較好的地中海沿岸和尼羅河沿岸及三角洲,主要種植棉花、水稻、小麥等,從氣候角度分析,該地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光熱資源豐富,且日較差大;從水源角度分析,臨近河流;地形為平原,土壤肥沃。***乙地位於中亞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降水少,所以農業主要集中在盆地邊緣的綠洲,主要種植棉花、水稻、小麥等,所以從氣候分析,日照充足,熱量豐富,溫差大;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提供灌溉水源。

  考點:農業生產

  【名師點睛】影響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主要包括氣候、地形、水源和土壤。優勢自然因素,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分析:氣候因素主要從光、熱、水等氣候要素去分析,光照強,熱量充足,且雨熱同期利於農作物生長;地形從地勢起伏大小去分析,地形平坦利於種植業發展;水源從地表水去分析,臨近河湖,可以提供充足灌溉水源;土壤從肥力高低及土層厚薄去分析。

  ***2015•海南卷地理***22.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廣東省自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迅速,並吸引大量省外人口。下圖示意廣東省1994-2009年糧食產量和糧食產需差量***糧食需求量減去糧食產量***的變化。

  概述廣東省1994-2009年糧食產量和糧食產需差量變化的基本特徵,並簡述原因。

  【答案】

  基本特徵:糧食產量呈下降趨勢,糧食產需差量呈增大趨勢。***3分***

  原因:***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工廠、城鎮、道路等大量佔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致使糧食種植面積縮減,糧食產量下降;***4分***人口持續增加,糧食消費量持續增加,致使糧食產需差量增大。***3分***

  【解析】

  試題分析:從圖中不難看出,廣東省糧食產量呈下降趨勢,而糧食產需差量呈增大趨勢。造成該省糧食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工業化、城鎮化的迅速發展,使得工廠、城鎮、道路等大量佔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導致糧食種植面積縮減,糧食產量下降。而人口持續增加***主要受人口遷移影響***使得糧食消費量持續增加,糧食產需差量增大。

  【考點定位】本小題主要考查區域糧食產需變化及其原因。

  【名師點睛】本題採用“文字+圖片”的形式呈現地理資訊,題中所給地圖依然是構成高中地理能力主幹的座標圖,準確解讀圖中曲線含義並據此推斷二者變化特徵,不難解決“概述廣東省1994-2009年糧食產量和糧食產需差量變化的基本特徵”這一問題。而文字材料雖短,但材料中所提供資訊非常關鍵。“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迅速”,據此並結合所學知識推測,造成產量變化的原因是耕地面積和農業結構的變化;“吸引大量省外人口”,其隱含的意義是廣東省人口數量大幅度增加,進一步可推測糧食消費量增加。

  圖片來源:學科網

高考複習用地理圖冊
高考地理關於城市試題
相關知識
高考地理關於農業試題
高考地理關於城市試題
高考地理關於人口試題
高考地理關於城市與城市化的模擬題和答案
高考地理關於海洋地理試題
高考地理關於可持續發展試題
高考地理關於宇宙中的地球試題
高考地理關於城鄉規劃試題
高考地理關於中國區域試題
高考地理關於地表形態的塑造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