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上海豫園的情感散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豫園位於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江南古典園林,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佔地三十餘畝。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印象豫園

  樓閣參差,飛簷翹角、雕樑畫棟,山石崢嶸,湖光瀲灩,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譽的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它是上海老城廂僅存的一座明代園林,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曆史。豫園又叫“老城隍廟”,所處地區叫“老城廂”,它原是明朝一潘氏私人花園,園內有穗堂、鐵獅子、快樓、得月樓、玉玲瓏、積玉水廊、聽濤閣、涵碧樓、內園靜觀大廳、古戲臺等亭臺樓閣以及假山、池塘四十餘處古築,樓群的建築外型沿襲了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散發著濃郁的民族韻味,在別的地方是難於見到這樣規模的,不愧是別在上海胸襟上一枚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一顆明珠。但是在古典包裹著的內部卻是商鋪鱗次櫛比,遊人穿梭如織,商品琳琅滿目,保持著中國古老的城鎮街市熙熙攘攘的景象,其“外古內洋”的特色,能夠與原有的景觀和諧統一,相映成輝,成為上海的一座集購物、旅遊、餐飲、娛樂為一體的旅遊購物中心。

  只是大多數遊客更鐘情於在湖心亭吃茶、在九曲橋上轉一轉。湖心亭在九曲橋上,夏天塘中會有許多荷花盛開。很多人之所以在九曲橋上走走,除了能夠親身領略一下江南園林的移步換景之妙,主要還是為了借它吉祥如意的寓意,因為九在陽數中最大,“九”與“久”諧音,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故此,傳統和現實完美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有民謠唱道:“兒童走九曲,幸運久久久;學子走九曲、考分九十九;情侶走九曲,天長又地久;老翁走九曲,活到九十九。”有文章這樣寫道:“九曲橋上行人熙熙攘攘了幾百年,拖著長辮的,穿著長衫的,打著領帶的,他們魚貫而入,並終將在另一個時空裡消失!”、“人是喜歡扎堆的地方,這種喜好最初僅僅是因為生存,後來變成為了祭奠曾經的生存,這種由於生存的需要而構建起來的市俗文化,其堅韌往往超乎人的想象。”擁有四百年曆史的江南園林“豫園”與周邊那些仿古建築以及外灘摩天大樓的對比,時尚浪漫的小資生活與弄堂裡那些瑣碎但卻溫馨的市井生活的對比,無不顯示出這是一座美輪美奐、令人嚮往對比極致的城市。

  “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於沒到過大上海。”上海老城隍廟與豫園毗鄰,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觀之一,又稱上海邑廟,明朝永樂年間由知縣張守約將金山神廟改建而成,包括大殿、中殿、寢宮、星宿殿、閻王殿、財神殿、文昌殿、許真君殿、玉清宮等許多殿堂組成的。大殿正門為四柱三門,飛簷牌樓上塑有八仙,門旁有石獅一對,翠瓦朱簷,崢嶸璀璨,香火極盛。城隍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凶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於是城隍廟便有了“一廟三城隍”的典故,其間供奉著西漢的輕徭薄賦時刻關注民生的霍光、明朝的為官清廉,恩威並重秦裕伯和清朝彪炳史冊的民族英雄陳化成三位深受後人崇敬的先賢尊長。

  上海的古建築不多,但是說起來都讓人動容。城隍廟、靜安寺、玉佛寺、龍華寺、文廟……香火常年旺盛,煙霧終年繚繞,這些都可以稱為是上海各派宗教的經典標地了。其實到上海並不是為了排幾個小時的長隊登上東方明珠,也不是為了在南京路上清空積蓄附庸商家的玲琅滿目,更不是為了沉迷於外灘的夜色闌珊,還要潛下心去點一柱香,沉下心境去漂洗一下靈魂,這才算真正是為了自己,而能滿足這種心境的唯有城隍廟和廟裡那些匾額上被遊人有所忽略的文字了。這裡有勸人為善的“善惡到頭總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為善必昌,為惡必亡”、“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鑑鬼神欽”、“刻薄成家,難免子孫浪費;***造孽,焉能妻女清貞”和“禍福分明,此地難通線索;善惡立判,須知天道無私”,有充滿玄機的“世事何須多計較,神天自有大乘除”、“陽世之間積善作恩皆由你,陰曹地府古往今來放過誰”,有保民社稷的“泰世和時”、“牧化黎民”和“天道無私,做善降祥預知吉凶禍福;神明有應,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及“威靈顯赫,護國安邦扶社稷;聖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城隍廟還有很多這樣字字珠璣的對聯,在勸誡人們多行善事。這裡是“城市最初的回憶,哪怕在滴水穿石的時間面前,它也總是保持最執拗的姿態。”是上海這個城市成長髮展的淵源之一,也是表達上海的前世今生的不二之選,如果說“上海是一碗濃湯,那麼城隍就是濃湯裡的底料。”

  豫園,這極具人氣特色的古建築群,與眾多遺蹟不同,她承載了太多的經典和文化的品質,設計精巧、佈局細膩,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獨樹一幟的構思,豐富的表現細節,各種古今風情和民族特色渾然一體,無時無刻地展現著思古懷舊的看點,這不僅是一種悠長的表述,也是內在傳承的一種流露,時尚與典雅,品味與尊貴,精緻與奢華,瀰漫著貫通古今的凝重氣息,蘊含著警世通言般的曠世經典,由此想來,豫園不僅是中國人民居安思危的豫園,也是世界人民尋找和諧友好的豫園。

  :豫園的早春

  豫園是上海唯一儲存完好、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園林建築,園內多假山、池塘,遍佈各處的亭臺樓閣,掩映在樹木間,雖無大氣之作,但設計精巧,佈局細膩,則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頗具小中見大之特點,體現出江南園林建築藝術的風格,是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豫園地處老城西廂,歷來是最熱鬧繁華之地,匯聚了各地的民間工藝品,地方美食香飄街巷,各種商品琳琅滿目。附近的“城隍廟”、“沉香閣”更是香火旺盛,是與北京潘家園、琉璃廠、南京夫子廟齊名,是為外地遊客必到之地。

  豫園始建於1559年的嘉靖朝,距今已有450餘年歷史,最早同樣是一座私人花園,是當年的刑部尚書潘恩之子潘允端購買建園的。由於潘允端出仕外地,無暇顧及建園,“垂二十年,屢作屢止,未有成績。”至萬曆五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職回鄉,便集中精力再度經營擴修此園,“每歲耕穫,盡為營治之資”,並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此後,園逐漸修建擴大,精心佈局,鑿池植樹,逾50年,耗盡家財,直至萬曆末年竣工。自此園內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湖光瀲灩。曲徑遊廊相繞,奇峰異石兀立,池沼溪流與花樹古木相掩映,景色旖旎。建有三穗堂、大假山、鐵獅子、快樓、得月樓、玉玲瓏、積玉水廊、聽濤閣、涵碧樓、內園靜觀大廳、古戲臺等亭臺樓閣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餘處景點。“陸具嶺澗洞壑之勝,水極島灘樑渡之趣”,其景色、佈局、規模可與蘇州拙政園、太倉弇山園媲美,素有“奇秀甲江南”之美譽。

  那天正是臨近春節,立春剛過時節,細雨霏霏的氣候,風送雨絲拂面,陣陣涼意初透。可節日的濃重的氣氛還是感覺有一種溫暖漫遍全身,歡樂的人群成群結隊的穿梭在街道商鋪,整個豫園商城張燈結綵,各種喜慶的影象、吉祥物掛滿了店堂和廣場。大紅燈籠高高掛,新年祝福處處唱。擠在人群裡,目光遊動在色彩斑斕的街坊,體驗了從未有過的應接不暇。

  隨人群流動到了豫園門口,九曲的河道兩岸擠滿了人,幾乎是推肩接踵而移動著腳步,彎曲的河堤,臨水的曲橋上人群的目光都朝著河道里張望。細看之下原來是河道里搭滿了“白蛇傳”的傳說故事。每一個場景惟妙惟肖,隨著彎曲的河道鋪敘著傳說中的故事。以真人大小的道具,活動在特定的場景,演繹了發生在當時的故事情景。每一處佈置都搭建的五彩繽紛,宛如仙境般的美麗,周圍河水中蓮花朵朵,荷葉搖搖,彩雲飄飄,錦鯉躍水,仙鶴婷婷的立於水中。斷橋邊,白素貞帶著小青站立船頭初會許仙;洞房內,白娘子與許仙夫妻恩愛;端午節,白素貞露出原型嚇暈許仙;崑崙山,為救許仙冒險盜仙草;金山寺,勇鬥法海水漫金山;雷峰塔,白素貞被壓塔下。如此之場景自然吸引大量的遊客的圍觀,給新春帶來了無限的樂趣。

  踱步到豫園門口,***書寫的“海上名園”巨石就立於豫園***處。進入園內,首先呈現的是改建時重築的三穗堂。其意“禾生三穗,乃豐收之徵兆”。5間大廳,屋宇巨集敞,廳中間有“城市山林”和“靈臺經始”匾額。匾額下方是潘伯鷹書寫的潘允端撰文的《豫園記》,扇上雕刻著稻穗、黍稷、麥苗和瓜果。三穗堂南臨大湖,堂前檜柏分植,“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東西築石樑,九曲以達於岸。”三穗堂在清代時曾為豆米業公所議事、定標準斛之所,故又稱“較斛廳”。 此處景觀開闊,許多景點都在目中映現。

  假山與亭子大多由疊石名家張南陽設計建造,大假山高達4丈,用數千噸武康黃石堆砌。峰巒起伏,磴道紆曲,澗壑深邃,清泉若注。山上花木蔥蘢,山下環抱一泓池水,登臨頗有置身山嶺之趣。“奇峰攢峙,重巒錯疊,為西園勝觀。其上繡以瑩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行折盤旋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偶而洞口含岈,偶而坡陀突兀,陟其巔視及數裡之外。循徑而下又轉一境,則垂柳千絲,平池十頃,橫通略約,斜露亭臺,取景清幽,恍似別有一天。於此覺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塵障為之一空。”400多年來,豫園屢次興廢,而大假山仍保持舊觀。山上建有二亭,一在山麓,名“挹秀亭”,意為登此可挹園內秀麗景色;一在山巔,稱“望江亭”,意為立此亭中“視黃浦吳淞皆在足下。而風帆雲樹,則遠及於數十里之外”。來此登高望遠,若在那時可見浦江帆檣,歷歷在目。

  位於三穗堂之後的仰山堂、卷雨樓,與大假山隔池相望。仰山堂共5楹,後有迴廊,曲檻臨池,可作停留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鑑。卷雨樓為曲折樓臺,取唐詩“珠簾暮卷西山雨”之意,雨中登樓,煙霧迷濛,山光隱約,那天正是細雨濛濛,猶如身入雨山水谷,疑在山野之中。在仰山堂東遊廊口的一對鐵獅,姿態生動,鑄工精緻。座上各有款識:“章德府安陽縣銅山鎮匠人趙璋”,“大元國至元廿九年歲次庚寅十月廿八日”。往前穿廊繞牆而入即是遊廊,為入大假山之通道,跨於池上。廊間設方亭,有匾曰“漸入佳景”。匾下有一太湖石,狀似美女柔腰顧盼,名“美人腰”。池水山景,近在咫尺,行走於此自有探尋幽趣之感。

  萃秀堂位於大假山東北峭壁下,構造精粹,幽靜峻潔。四周攔以圍牆,堂前峰巒林立,花木陰翳。萬花樓是花神閣遺址,改建後稱“萬花深處”,為園內勝景之一。魚樂榭跨於溪流之上,傍山臨水,憑欄可觀賞水中游魚。溪上築一垛隔水花牆,牆上有漏窗,牆下處有半洞門,水從洞門流去。在魚樂榭東有迂迴復折長廊,俗稱復廊。中間構築方亭一座,匾額曰“會心不遠”。此意出自《世說新語》:“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間想,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魚樂榭南側的一株老紫藤,樹高4.2米,有300餘年樹齡,牆外設紫藤架,紫藤枝幹盤繞,每逢春天,朵朵白色瓔珞滿架,深受遊客喜愛。復廊牆上設窗洞,從窗洞左顧樓臺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小品圖畫。兩宜軒則位於復廊南側,面山對水,有古人“觀山觀水兩相宜”的情趣。信步遊走於此,自然勝景盡收眼中。

  點春堂畫棟雕樑,巨集麗精緻,門窗的扇上雕刻戲曲人物,栩栩如生。堂名取宋代詩人蘇東坡詞“翠點春妍”之意。廳堂面對一座小戲臺,鏤金錯彩,式樣精巧,名“鳳舞鸞吟”,俗稱打唱臺。臺東南有小假山,水從假山下石竇中流出,匯成小池,戲臺一半架在池中,非常幽雅。堂後有臨水檻,可憑檻觀魚,有匾額“飛飛躍躍”,字型飄逸灑脫。圍繞池水築有多處景觀,取名均是點題精到。和煦、學圃、古井亭、快樓、延爽閣、靜宜軒、聽鸝亭等,極有層次的坐落於各處,確可使人流連而忘返。

  玉玲瓏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來自太湖,高約1丈餘,玲瓏剔透,周身多孔,具有皺漏瘦透之美,外型是由水侵蝕而成,為石中精品。古人謂之“以一爐香置石底,孔孔煙出;以一盂水灌石頂,孔孔泉流,”可見此石之精妙非凡。

  積玉水廊倚於豫園東圍牆,臨曲池,積玉峰立於廊間。積玉峰玲瓏剔透,池內流水瀠洄,山石嵯峨,花木扶疏,植白玉蘭、白皮松、翠竹,幽雅恬靜。聳翠亭聳立於觀濤樓東面假山上,雙層亭閣,底層置石桌、石凳,周圍林木青翠。亭內一匾“靈木披芳”

  靜觀大廳亦稱“晴雪堂”,是內園主要廳堂,雕棟畫樑,軒昂高敞。廳前有兩尊石獅,廳內有“靜觀”和“靈沼峙”兩塊貼金匾額。靜觀之名,取古語“靜觀萬物皆自得”,“動觀流水靜觀山”之意。大廳對面奇峰林立,堆疊多姿,或如三官獻壽,或如白鹿望月,或如蝙蝠飛舞,或如九獅盤球。據說靜靜觀之,能辨出百多種動物形象。石峰間有許多百年古樹。靜觀東面一小院落,中有池水一泓,兩側曲廊迴繞,樹廕庇日,修竹瀟灑挺拔,環境幽深。靜觀大廳前有一株白皮松,樹高6.2米,冠幅7.2米,樹齡已有200餘年,每年花開繁盛,為園內一大景觀。

  得月樓位於玉華堂、玉玲瓏西,兩面臨水。取“近水樓臺先得月”之義而名。得月樓為二層樓房,建築精緻,畫樑彩棟,修廊曲欄,華麗幽靜。樓前有“皓月千里”匾額,皓月當空時,俯視湖心亭、九曲橋上月光,別有情趣。清代王萃龠禾有一副描寫得月樓的聯語“本地風光,舊時月色”,耐人尋味。綺藻堂位於得月樓下,以“水波如綺,藻彩紛披”而名。堂簷下有100個不同字型的木雕“壽”字,稱為“百壽圖”。堂前一天井,猶如方茶壺,內有匾額:“人境壺天”。左側圍牆上有清代“廣寒宮”磚刻。

  其餘各處景點名下均有匾額書體,織亭的扇裙板上刻有“耕織圖”。浣雲假山有臨流石徑,依山脈迂迴曲折而上。山洞內有清泉,登得月樓隱約可聞泉水聲,題識“浣雲”。 可以觀北接“洞天福地”鳳凰亭,南連“別有天”,牆上有《重修內園記》等石碑,記載著內園的歷史。園內建築十分精緻,亭臺樓閣、泥塑磚雕、名樹古木、石峰小橋,佈局緊湊而曲折幽深。

  古戲臺位於內園之南,建於清末。戲臺正面獅子、鳳凰、雙龍戲珠、戲文人物等木雕圖案,造型優美,栩栩如生。頂部藻井呈穹窿狀,上有22層圈和20道弧線相交,四周28只金鳥展翅欲飛,中間是一面圓形明鏡。戲臺兩側石柱上鐫有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雲想衣裳花想容”,書法挺秀遒勁,為崑曲藝術大師俞振飛手筆。若遊園巧合,會有滬劇或越劇等地方戲的表演,自然精彩紛呈,為戲曲愛好者所留戀之地。

  豫園素有“城市山林”之譽,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能有這麼的一處景色絕佳的園林實屬不易,還能比較完整的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園藝建築特色,是上海歷史見證的象徵,是上海人民的驕傲。正是臨近春節,到處都是張燈結綵,一派喜氣祥和的新年氣象。上元觀燈是中國的古俗,豫園元宵燈會歷史悠長,規模更大,熱鬧非凡。在道光二十九年就到上海的清末思想家王韜在《瀛壖雜記》中寫道:“城隍廟內園以及萃秀、點春諸勝處,……正月初旬以來,重門闊啟。上元之夕,羅綺成群,管絃如沸,火樹銀花,異常璀璨。”豫園周圍大街小巷也是群燈似海,一些大戶人家出燈有多至二三百盞的。現在的燈會更是奇彩異常,所見者無不歎為觀止。

  今日的豫園佔地仍有30多畝,有歷史可查的景觀大半恢復,園內亭臺樓閣、假山水榭、古樹名花,佈局錯落有致,疏密靜動得當,應該比當年更具觀賞價值。散佈於豫園各處的許多磚雕、石雕、泥塑、木刻,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十分精緻。《神仙圖》、《八仙過海》、《廣寒宮》、《郭子儀上壽圖》、《梅妻鶴子》、《上京趕考》、《連中三元》等圖案極具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鑲嵌於壁廊、圍牆上的名人書法石刻,是豫園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從建園時即和書畫結緣,明代著名書畫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貞、莫是龍等就曾在豫園賦詩題額、揮毫作畫,他們的墨跡還可在園內隨處看到,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徘徊於此,貪婪的目光真不願離開,只能以幾張相片來留下這份難得的記憶了。

  :豫園尖角

  豫園屬於上海,是江南園林中的一顆明珠,明珠那麼美,我是去的。

  走進去,熱熱鬧鬧,亭院樓臺挨挨擠擠,花花草草搖曳多姿,深秋的景色,自然與金黃落葉有關。可是,豫園的尖角,卻不在金黃落葉的範疇之中。豫園人群一撥又一撥,到哪裡去尋覓一個安靜的視角?我停住了腳步,抬頭仰望樓閣,有豫園尖角映入眼簾,那些尖角兒,都是細細的、彎彎的,有剛柔並濟的美。

  我想拍一張,舉起相機的那一刻,很多豫園尖角被攬入鏡頭,它們一個個生龍活虎,翹起小尾巴的模樣讓人心動。說起豫園的尖角,其實也是園林亭院的瓦上風情,亭院四角的瓦上邊緣,古人用心構思,便是飛簷翹角。

  邊走邊看,也就得知了,豫園的尖角從明清而來,經歷過風吹雨打,與園林一道,留下古香古色,讓後來人欣賞。尖角是藝術的一支畫筆,細長的,彎曲的,向上的,輪廓分明,有情有致,尖到極處,試與天公接軌。亭內的木質鏤刻,與尖角朝夕相處,有時,尖角調皮地衝向園內的樹枝,對接時喜氣洋洋。嘿,建築物尖角也是有情有意的。

  行走在九曲橋上,抬頭可見湖心亭。湖心亭,顧名思義,湖心之上,水上之亭,又有何意趣?湖心亭也是尖角林立,棗紅色的木式樓上,尖角處處可見。尖角簇擁的正中之上,有一細小仙鶴直立觀望,真是天外有天,尖上有尖。也好,把尖角建在這秀水樓亭之間,人們走過九曲橋,來到湖心亭上觀賞風光,先是被湖心亭的尖角之美而深深吸引的。

  有點意思,我在舉起相機選拍豫園尖角的那一刻,發現身旁有一位高大的金髮勾鼻子男人,看起來,他也是在選拍豫園的尖角。外國人和我一樣,用獨特的眼光去觀察周圍景點的細微之處。我拍一張,他拍一張,然後,他指指亭院上方那些尖角,做了個翹大拇指的手勢,示意為之讚揚。我心領神會,微笑地點點頭。連老外都喜歡上了豫園的尖角,足以可見豫園尖角扣人心絃。

  去萬花樓,那裡有鶯鶯燕燕、翠翠紅紅。萬花樓乃是花神閣的舊址,改建西爸後便稱為"萬花深處"。此處環境,幽幽靜靜。萬花樓兩層,盡是精雕細鏤,抬頭看,那絕色的尖角,把萬花樓點綴得無比壯觀。這裡的尖角不一樣,寬寬長長的樓層上,看上去,遠端尖角倒像是一艘大的漁船。

  其實,在豫園尖角的別處,還矗立著許多古代人物的雕像,屋上風情異彩紛呈。這些嚴謹的精雕細琢,絕對經得起時光的打磨。連三穗堂門前的小尖角,也被打造得精精緻致。與豫園尖角大有一比的是豫園的龍牆,我在沉香閣裡徘徊,一眼望見了白色的圍牆。圍牆上有龍,以瓦片組成的鱗,被裝飾成牆體,龍頭仰頭長嘯,龍鬚直上,那才是小尖角的不盡魅力。龍牆看上去飛騰橫空,與豫園裡的那些大小尖角遙相呼應。

  更喜歡快樓的尖角,因為這亭閣建在東南一朵雲狀的湖山假石上。快樓兩層,上層為"快樓",下層為"延爽閣"。相比之下,快樓的尖角更細更彎更翹更迷人。

  撥開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在品味著豫園的大假山、玉玲瓏、點春堂、得月樓、內園......不過,留在我記憶深處的,應該還是那些尖角。豫園的尖角,那是繁華都市的一方園林美景。
 

描述愛上寂寞的抒情散文
關於民謠的抒情散文欣賞
相關知識
描寫上海豫園的情感散文
描寫思念故鄉的情感散文
描寫女性傷心的情感散文
描寫假日校園的優美散文
描寫假日校園的優美散文
描寫畢業離別的傷感散文
描寫小學畢業的傷感散文
描寫朦朧暗戀的傷感散文
描寫跟錢有關的傷感散文
描述正月十五的情感散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