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民謠的抒情散文欣賞
民間流行的、賦予民族色彩的歌曲,稱為民謠或民歌。民謠的歷史悠遠,故其作者多不知名。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關於民謠的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賞。
:關於民謠
在一個人的夜裡孤獨地聽首民謠是能讓人浮想聯翩的。
這種,在中國只能算是小眾的音樂形式,我沒有了解它的歷史也並不通曉其內涵,要是明確地說一說把它們留在我耳朵裡的感覺……隨性,或者說是真實,即便是隻能定義在某個層面或是某個特定的時間。它不像散文或是小說,一大段對白,幾個反反覆覆的調子,倒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含義,你能聽得懂他說的是什麼,但卻永遠無法真正理解,他甚至不允許你親自去質問,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就僅僅是個心情而已,說句話,編個詞兒,給你講個有頭無尾的故事,算不上創作,只是宣洩,又或者它們連“宣洩”這詞兒不樂意用,因為顯得矯情,所以我大概要姑且稱之為——性情。
我總是懷著敬畏的心情去對待音樂,在此刻,尤其是指民謠,也可能是要特別提到北方的民謠,在少數我所接觸的歌手和民謠音樂型別裡,北京總是給我一種神祕而又陌生的印象,那是個有故事的地方,歷史的浮沉,政客,文藝青年,叛逆的歌手,還有一直跟隨著他們的,那些古色古香的繁華。那是個略顯憂鬱的地方,但在民謠的調子裡除了孤獨和落寞以外卻也從來不會缺少激情和不以為意的豪爽,我總是需要皺著眉頭去理解那些調子,也可能只是需要皺著眉頭才能一邊傾聽,一邊試著為它們寫些什麼東西,其實我覺得他們並不稀罕,我能在這裡絞盡腦汁寫出的東西,在那些民謠歌手的嘴裡,都能夠伴著唾沫星子張口便來。所以,其實,說真的,有時候我會覺得音樂是種優於寫作的東西,要說證據,至少我迴圈一首歌曲的次數總會多於我所讀過的任意一本書,這其實挺無奈的,但卻一點兒都不會讓人感到自卑。
漸漸承認了單純的理想和努力僅僅是浪漫主義的天方夜譚,唯有金錢至上和貪圖享樂是心照不宣的真理,甚至連埋怨與不滿都被磨平淡漠,不甘心日復一日的勉為其難卻也下不了狠心破口大罵,於是寫些東西作為夢想的禱文,或者是唱首歌作為下葬的喪曲,畢竟是早就過了常常流淚的年紀,所以只能故作成熟地學會及時行樂,讓我好好記下這些不羈的嗓音,在嘲笑和絃音的嘈雜裡用一場並不安穩的睡眠來逃避這些關於民謠的胡思亂想吧。
:故鄉的民謠
故鄉是一首民謠。
山間到處是彎彎曲曲的小道,但都是相通相連的。這如溫厚的鄉情鄉音,總把人們聯絡在一起,相互間的付出和回報都在來來往往的情理之中。沒有什麼條件和代價。我剛回到故鄉時,看到這裡的人們不像從前那麼忙碌,每到冬天的星期日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駕著手推車上山拉柈子。夏天忙著種地,鏟地,伺候房前屋後的小菜園子。下班回來拎著斧子劈柈子,鋸木頭。到了早晚從小鎮裡飄來木柈子和煤煙味兒。這裡的人每天都忙碌著,他們用辛勤的雙手改造著自然環境。
而現在沒有人上山拉柈子了,二哥說封山育林了。家家戶戶都住上了集中採暖樓房,不用劈柈子了。房前屋後的小菜園子也變成了市場和集貿市場,山坡的地種上了各種樹苗,已經退耕還林了。當我看到這一切變化時,我感到生活厚重艱辛,更感到小山鎮人那種樸實、忠厚、勤勞、善良是值得我永遠學習的美德。
每次我回到大興安嶺山下古老的小山鎮,都有一種新鮮的感觸,那座火車站,長長的站臺,那如琴絃的鋼軌,那一列列停靠在車站上的列車,風笛震動著山谷,在空中迴盪,使我聯想到當年我的父輩們,想到徹夜不眠調車場上調車作業的情景。想到在那很冷的冬天,戴著狗皮帽子四周都是白色的霜,只是兩隻眼睛是黑色的。還有那冰山雪地上拉著爬犁,手推車的父輩們。是他們獻了青春,獻了子孫,獻了終身。
山鎮變了,高樓林立,街道寬敞,整潔壯觀的小鎮聳立在大山之中,引人矚目的是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水,還有銀線般貫穿南北的鐵道線。
我走進三嫂家。她是當年鐵路家屬隊的隊長,她看見我高興的說:“真沒想到,我那時拉著手推車山上山下的拉磚頭、瓦塊、石頭、煤炭和貨物,也會有了退休費,又住上了樓房。”她又老又瘦,白髮滿頭,手背上抽出一根根青筋。她見到我格外的親熱,從冰箱裡拿出水果,又把兒子從外地給她們捎來的茶葉拿出來沏上。三哥拿出呼倫貝爾煙說:“抽一支。”三哥原來在電務段開軌道車,是軌道車司機。他又問我:“現在還有軌道車嗎?”我說:“很少了,因為鐵道線來往的列車密度大,軌道車上線很少了。”“那工務、電務的到區間幹活坐什麼車呀?”三哥問我。我說:“坐汽車。”三哥點點頭笑了“現在條件真的好了。”
夜間,我住在二哥家,這是間很漂亮的小樓。壁潔窗清,乾乾淨淨,如水的月色漫進屋裡,剪出盆花的枝影,微風一吹便有滿屋的清香。我想著山鎮的過去個現在,情滿一胸懷。故鄉是一首民謠,總在我心中唱響。
描寫山茶花的狀物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