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讀後感
鹿柴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來幾篇,就更美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是是著名詩人王維寫出來的詩,這首詩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區域性襯全域性,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讓我來分析幾個字,比如這個“響”。給你一道選擇題,這是代表:A.安靜 B.吵鬧。好吧,正確答案是A,這屬於以動寫靜。我來解釋一下,以動寫靜是寫作的一種手法,是一種對比的方式。以動態的景物來反襯靜態的景象,烘托出一種更寧靜的環境的一種表現手法。這裡就是這樣,突出了山裡的寂靜。這“響”,似乎是破“寂”的,實際上是以區域性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域性的、長久的空寂。空谷傳音,愈見空谷之空;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響過,空山復歸於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於剛才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第二個字,就是這個“入”。你可能會想為什麼不寫“照”呢?事實上這裡提示了你“入”是比較困難的,你想進門,門鎖了,可光照得進來。這裡說的就是這個,就是樹長得太茂密,使得這個光照進來比較難。這裡就說明了這個山的樹長得十分茂密。
篇二
初夏,炎熱的白天剛過,天氣終於涼爽下來了。我在終南山上自家房子的庭院裡,享受這舒適卻短暫的時光,蟬鳴沒了,屋子也靜了,一切聲音彷彿都在我耳畔消失。我的眼睛漫無目的,看著眼前這空空如也的地方。兩耳突然聽見有人正談論什麼,那聲音像蚊子一般細小,根本無法聽清,彷彿天堂傳來的聲音,那麼遙遠。
朝左右張望,是濃密的樹林。夕陽已經落下了山坡,只留下幾縷餘暉照著大地。那日影投下的光斑,越來越長,越來越淡,最後消失在那潮溼的青苔上。那青苔,是在吮吸那最後的陽光吧?夜深人靜之時,它又會悄悄地生長吧?我,彷彿是一片小小的青苔,也吮吸這這涼爽的空氣,任那一陣陣晚風吹過臉龐。也許,到了晚上,我,也會漫無止境地生長。
篇三
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區域性襯全域性,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摹狀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著眼點在於景物之奇。而此詩則從一個奇特的現象著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層巖迭嶂,看去空無一人。可是有時會突然聽得朗朗笑語,但由於回聲的多重反射,一時間很難判斷人聲究竟從何而起。人們大約都有類似的經驗,本來很平常。但是將這種視覺與聽覺互補的觀察事物的方法以詩的形式加以表現,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創造。從詩的表現說,它別出新意,不蹈故常;從作品的接受者說,是那樣新奇有趣,儼如身臨其境,由此引起積極的情感活動。前兩句詩用直白的語言,略作點染,境界即出。詩開頭的“空山”,二字,是相對於無人而言,同時表明詩人的視野比較開闊,可以一視無礙;如果置身於隱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從這兩個字,也可以窺見山中的景物形勢特點。對句的“響”字與“空山”相呼應:只有在沒有太多障礙物的情況下,聲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復迴盪,方才可以說“人語響”。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寫幽靜,因聲傳神;後二句寫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會因朝夕晦暝、風雨因時而變化。此詩則選取傍晚時分的景色作為描寫物件。這時夕陽返照射入樹林深處,又有一部分光線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來,各類景物斑斑駁駁的,明暗對比鮮明。近處,投在地面上的蓊鬱的樹影漸漸拉長;樹林深處,因黝暗而顯得十分幽邃。這種景觀的最佳時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須是晴朗的傍晚,陰雨綿綿是不行的。詩的第一個透視點是深林。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測知樹林深處,此詩以不可見即想象中的“無限”和“神祕莫測”寫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陽明天中為最深。第二個透視點是青苔。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觀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於陰暗潮溼之處,它的生長,是濃密的樹木遮住日光的結果,而此刻卻在夕照中。這兩個透視點合在一起,互相映發,使詩意虛實相生。
這首詩創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徵性境界,表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詩中雖有禪意,卻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滲透於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他以音樂家對聲的感悟,畫家對光的把握,詩人對語言的提煉,刻畫了空谷人語、斜輝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耐人尋味。
看過的人還:
1.淺論王維詩的“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
2.辛夷塢 王維
3.王維思念家人的詩句10句
4.王維人稱詩佛,他的字是
5.山中送別 王維
兒子與情人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