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成語故事教案
成語是我國曆史文化的積澱,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習成語是小學生學習和理解傳統文化的途徑。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
4.憑藉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二、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
三、教學評價設計:
1.藉助預習單,檢查學生的自學能力,特別是生字詞以及對課文的簡單理解。
2.在精讀感悟環節,採取圈畫、交流、有感情朗讀等方式促使學生讀懂寓言從而感受寓意。
3.概括課文大意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字的能力。
四、教與學的準備:
學生:完成預習單。見後附件1
教師:
1.教學課件
2.根據學生的預習單檢視學生的自學能力。
五、教學課時:2課時
六、教學設計
蘇教版成語故事第一課時
環節一、整體感知——初讀感知,整體把握。
一背景匯入,初入情境
1.同學們,我們的頭腦裡已經記了不少成語了,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聽嗎?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
2.板書:8、成語故事三則
二初讀指導
1.佈置課內預習。
過渡:課文中講了哪三則成語故事呢?
①輕讀課文,圈出文中生字。
②拼讀生字,記住字音,字形。
③朗讀課文,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④畫出不理解的詞。
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情況。
①出示生字詞幻燈片。
②分析哪些字音易錯。
③文中哪些詞不理解。
④指名讀課文。
三指名書寫。
四佈置作業。
抄寫生字,朗讀課文
蘇教版成語故事第二課時
環節二、部分理解——精讀感悟,重點突破
一複習生字詞。
1.認讀生字詞。
2.填詞。
自相矛盾畫龍點睛濫竽充數張口結舌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麼事?
2.討論:“誇口”的意思。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麼大話?“張
3.聯絡實際說說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
三精讀《濫竽充數》。
1.查字典:濫、竽、充、數4個字分別是什麼意思? 口結舌”的意思。那人為什麼張口結舌說不出話的呢?
2.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麼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俸祿?
理解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3.後來他怎麼又裝不下去了呢?
4.朗讀課文。
四精讀《畫龍點睛》。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①張畫的龍為什麼不“點”睛?
②後來為什麼又給龍畫上眼睛了?
③“點睛”的結果怎樣?
2.逐題討論,指導朗讀
3.啟發想象,領悟寓意。
環節三、迴歸整體——積累拓展,讀寫訓練
1.上次學習的三個成語故事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讀了以後獲得了哪些啟發?
2.那麼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請大家來交流一下。
1學生在小組中相互啟發、交流。
2指名交流,點評。
五佈置作業。
朗讀課文,造句:不要„„而要„„。
六板書設計
8.成語故事三則
自相矛盾 誇口 張口結舌
濫竽充數 得俸祿 逃走了
畫龍點睛 點睛 飛走了
蘇教版成語故事相關習題
一、把下列成語補充完整。
亡羊 牢 一 當先 武揚威
手不及 居高 下 置之不
壁偷光 震 欲聾 竽充數
千 百 水 山 涯海 氣 現 喜 樂 如生
二、按要求將下列成語歸類。
神采奕奕 喜出望外 眉飛色舞 全神貫注 一絲不苟
精益求精 大公無私 廢寢忘食 誨人不倦 平易近人
A、形容人的品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現認真學習、工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描寫人物神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據意思寫成語。
連聲稱讚不止。
比喻事業蓬勃發展,興旺昌盛。
河堤塌的聲音特別響。
坐著站著都不安穩。
吸取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對善良的心意不好拒絕。
一片碧綠的顏色,十分廣闊。
形容全軍被消滅,徹底破壞的意思。
四、成語三則熟讀力爭會背。
五、先將成語補充中,再按要求歸類。
目 口呆 口 懸河 守株 兔 買 還珠 應接不 心 肉跳
奮不 身 興高 烈 對答如 忐忑不 躡手躡 調兵 將
A表示動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示說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表示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表示神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蘇教版草原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