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冬至吃什麼好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吃什麼?很多地方都有吃餃子的習俗,並說冬至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當然很多地方的冬至習俗也都是不一樣的。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民間冬至吃的食物吧。
民間冬至吃的食物
湯圓,江南地區的習俗裡,冬至吃湯圓象徵著“團團圓圓”,冬至時的湯圓又叫做“冬至團”,特別的,湯圓還被分成了兩種型別,其中有餡的大湯圓叫做“粉團”,用來冬至前夜拜祭先祖,小而無餡的叫做“粉圓”,用來朝貢進獻。
廣東地區的冬至有加“冬至肉”的習慣,在他們的眼中,冬至甚至比春節顯得更為重要,每逢冬至,他們就會宴請親朋好友,做一桌大魚大肉,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為此,各家超市精心設定了紅紅火火的臘味坊,裡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臘肉、臘腸、臘鴨、火腿、鹹肉、燻肉等,市民們樂此不疲。
餛飩是北方人冬至時的必備食品,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態相似,“餛飩”也與“混沌”諧音,冬至吃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
也有不少的地方冬至時節會選擇吃八寶粥,吃粥可是有講究的,中醫認為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一定的滋陰作用,正好對抗冬季乾燥的特性。為發揮禦寒作用,我們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選用偏溫熱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所以,根據個人喜好,每家的八寶粥也是各種各樣的味兒。
說到冬至,怎能少得了羊肉,羊肉味甘性溫,有補腎壯陽的作用,歷來作為補陽佳品,是冬至進補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熱量高於牛肉,鐵的含量又是豬肉的6倍,對造血有顯著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氣補虛,補血助陽,促進血液迴圈,增強禦寒能力。如果你覺得羊肉口乾不夠好,不妨出去喝一碗羊肉湯,保管你一喝湯就渾身熱乎乎的。
熟讀古代故事的人應該不難知道,餃子是名醫張仲景發明的,有學者說,“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時至今日,南方仍然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的簡介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冬至計算方法
冬至日期***東八區***的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舉例說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計算結果減1日。
在古時候,冬至日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在冬至日這天皇帝要在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雖然現在已經21世紀了,但是我們可不要忘記冬至日時回家看看父母,陪爸媽吃頓飯。
建築設計的內容和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