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傳播環境中的話語領地分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5日
  摘要:2010年是中國網際網路的微博年,現如今國內微博的發展仍處於早期階段。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在分析微博在中國的現狀與特點的同時,結合媒介生態學探索微博中的話語環境和使用者的話語領地,並預測微博話語領地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微博 話語環境 話語領地

  2007年,王興看中了美國微博網站Twitter的創意,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微博網站飯否,隨後網路上掀起一股微博熱,嘰歪、開心網、騰訊滔滔、做啥等微博網站紛紛推出,搶佔市場。2009年8月中國入口網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中國入口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截止到2011年2月底,新浪微博註冊使用者數已超過1億,日產出資訊量超過5000萬條。不到一年時間,已經有14%的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使用微博,其中新浪的市場份額接近87%。①

  微博140字元的限制和低門檻資訊傳收機制,使其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微博的使用者是網民結構的一個縮影,年齡、教育程度和知識水平良莠不齊,因此釋出的資訊內容也是有精華有糟粕,原創性的精闢見解和實用資訊與口水資訊並存。通過抱怨和缺少思考的表達,一些人滿足了自己的傾訴欲,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除非是熟悉的朋友,否則這些負面資訊沒有任何意義甚至會減少其對微博的興趣。

  微博使用者量大,資訊更新極其迅速,網頁、手機、通訊軟體等各種釋出終端對微博的支援,使對虛假資訊的跟蹤變得十分困難,傳統媒介組織的把關作用甚至被消解,傳統的“把關人”理論在微博的傳播環境中不再那麼奏效,這對微博上資訊的監管提出了挑戰。

  微博的傳播特點

  裂變式擴散的分眾傳播。微博的產品設計是“背對臉”式(follow)的結構,它不同於Facebook之類的社交網站需要相互加為好友,只要使用者對另外某個賬號感興趣,便可“加關注”成為其“粉絲”,就好像你在做事情別人在看,你並不需要主動與他交流。這種產品結構的設計保證了普通的賬號也會被固定的粉絲所關注,每個粉絲都是某個賬號的資訊傳播“分眾”。②每時每刻,微博上所有的“分眾”接收到的都是海量的、及時更新的資訊。但《連線》雜誌的調查顯示,在所有的微博使用者中,只有30%的人經常使用微博。螞蟻網執行長麥田稱這種傳播現象為“82原則”,即只有20%的網路使用者製造資訊支撐網站,80%的人潛水,只瀏覽和接收資訊,這也是大多數媒體性網站的共性,微博上的“分眾”也遵循這一理論,大部分人只是接收資訊。

  微博的特點之一是使用者創造內容,當一個沉默的“分眾”突然對某一條有價值的資訊產生了參與傳播的興趣,那麼他瞬間就變成了一個小的中心,這條資訊就會從一個分眾網路傳播到另一個分眾網路,這種傳播是裂變式的,直到資訊冷卻失去傳播意義,否則這種裂變式的傳播會一直繼續下去。

  碎片化、即時性和互動性。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國人心態日趨焦慮與浮躁,“淺閱讀”時代的來臨不可避免。人們逐漸厭倦了長篇大論的部落格、帖子,越來越喜歡用簡短的句子或者圖片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微博的出現剛好契合了國人生活快節奏、零碎時間多的特點。微博上的資訊大多比較簡短,原創性強,人們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就能夠在簡單的文字或圖片等資訊中判斷篩選出自己想要的、有價值的資訊。有人將微博的語言方式稱為“語錄體”,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給人溫暖快樂,但也有學者擔心這種語言結構會進一步加劇資訊的碎片化和思維方式的碎片化,從而導致“低智商社會”。

  微博內容輸入框較小,使用者參與的門檻較低,傳播的資訊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互動性。許多事情甚至都首先在微博上爆出,才引發其他媒體的跟進。例如2010年的“上海大火事件”,首先有目擊者拍照並上傳微博,之後有網友的轉發、評論和更多的照片、視訊等,使用者在短時間內的轉發和評論以及回覆,在微博上用文字互動性地演繹了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微博上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互動方式頻率很高,自傳播速度很快,不斷地“轉發”產生的影響力不斷上升,很可能會形成極具社會影響的強大力量。

  微博的傳播話語環境分析

  內容偏向。從媒介環境學的角度來分析,任何一種傳播媒介都具有偏向性,即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無價值標準的渠道。尼爾·波斯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提出了媒介即隱喻(The Medium is The Metaphor),認為一切媒介都是隱喻,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偏向,包括情緒的偏向、政治的偏向、感知的偏向、社會的偏向和內容的偏向。③這種偏向所透露出來的資訊就是有關我們自己和我們這個時代的資訊。

  據北京市網路媒體協會組織萬瑞資料及相關網路媒體進行的全國調查資料表明,使用者平民化、年輕化是微博的一個特徵。目前國內微博的使用者群中企業員工和學生居多,分別佔29%和17%,18~30歲的年輕使用者佔了67%,63%的微博使用者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微博的迅速發展,也逐步表現出其內容與感知的偏 向。

  首先是社會熱點事件的釋出和輿論中心。微博使用者中有近九成是部落格使用者。2010年著名的江西宜黃因拆遷發生的“女廁攻防戰”的微博直播成了去年國內微博上最突出的事件。事件從記者直播鍾如九姐妹在首都機場被堵進廁所期間打來的電話和拍攝的圖片引來大量網友圍觀聲討開始,一直經過搶屍、被軟禁、手機被沒收、藉手機重新直播、公佈家人病情的過程,經過她眾多粉絲的轉發,形成了凸顯效應並加快了事情的解決,鐘的家人也因她的一條求助微博得到了及時的治療和幫助。這次事件驗證了微博的力量。

  其次是政治傳播的平臺。2009年的伊朗選舉騷亂事件,Twitter的催化作用不容小覷,由於德黑蘭封鎖了手機簡訊傳送並遮蔽了若干網站,Twitter成為伊朗人滿足資訊渴望和對外發聲的替代網路。美國國務院竟然向Twitter創辦人發電郵請求其推遲固定的全球網路維護計劃,因為維護期間,伊朗人將無法登入,德黑蘭示威現場的資訊也無法及時傳遞到外部。Twitter也聽從了國務院的呼籲,將網路維護時間推遲至德黑蘭的凌晨時分才進行,它承認,“我們現在成為伊朗人的重要溝通媒介”④。
  資訊標籤的整合分流。微博繼承了RSS的“訂閱”式獲取資訊的方式,每個人所關注的物件大部分是其所感興趣或者熟悉的組織或個人,也就是說每個人所釋出的資訊都帶有明顯的區分性質,所屬範圍很明確。一個人的粉絲可以分屬於不同的資訊標籤範圍,其所關注的物件也可以有不同的類別所屬,因此基本上微博上的每一條內容都是一個“資訊標籤”,通過轉發和評論不同的內容,使用者也就完成了資訊分類、整合、釋出的過程。這種語言傳播結構就像大江和其許多細小並且交匯的支流,它們中間流淌的資訊最終匯入整個微博的內容海洋,形成整個微博平臺的資訊彙總。

 受眾的身份重構。每個人都具有天生的“傳播欲”,在微博上每個人都形成了一個“自媒體”,都是資訊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微博的優勢來源於傳播力度的優勢,使用者被關注的程度和一條資訊被轉發的次數成為衡量傳播地位的重要指標。“anytime、anywhere、anyway、anyone”是微博的“4A”特性,傳統媒體中傳授雙方主客體地位涇渭分明的現象在微博中被徹底打破,每個人既是傳者,同時又是受眾,通過釋出與轉發,就完成了資訊的生產、選擇、消費和傳播的過程。從這個方面來看,微博更加符合約翰·彌爾頓在他的《論出版自由》一書中提出的“觀點的自由市場”理論。微博使用者擁有關注自己感興趣的資訊源的權利,也擁有將資訊重新組織轉發的權利,形成了微博資訊流動的新秩序,傳統媒體所謂的“受眾”身份藉助虛擬世界在現實世界得以重構,可以說從理論上實現了受眾的傳播權、知曉權和媒介接近權三個基本權利。

  微博的使用者的話語領地

  草根與明星成為平等的“意見領袖”。在微博中,能夠用文字表達自己觀點和想法的人不再只是社會精英們的特權,傳播環境更加草根化。其准入門檻低,監控相對較弱,為人們提供了新的表達渠道和社會反饋渠道,大量文字釋出在被確認的公開場合任由使用者瀏覽,資訊傳播的主體急劇膨脹並出現草根化的特徵。

  作為一種“平民媒體”,微博還以其“草根民主”著稱。相對於部落格的深度和理性,微博的語言通常不經修飾,平民都有關注與被關注的機會。作為一種顛覆性的話語,微部落格們“表達著被主流媒體不屑的社會生活的細枝末節,表達著在正統媒體無法出現的對公眾人物的戲謔”⑤,微博上呈現出草根與名人平起平坐的現象。以新浪微博為例,既有“作業本”、“暖小團”等這樣擁有眾多粉絲的草根名人,也有於建嶸、李承鵬、方舟子等這樣的公共知識分子充當意見領袖。可以說微博是一個公平的資訊釋出平臺,原創性和內容深度是決定資訊熱度的最有力的指標,只要言之有理、深入人心,草根也能與明星一樣擁有眾多“粉絲”,成為一呼百應的資訊風向標,擁有自己的話語領地,憑藉自身的吸引力來充當資訊“把關人”的角色。

  新型的話語權。去中心化、去權威化、表達自由是微博話語平臺的突出現象,在這裡,每個人都形成了一個新的微型中心,每個人都可以以自己為中心來構建社會網路,傳播的方式更多的是分享和交流。於是當某些大量的帶有相同性質的碎片化資訊集中指向某個話題的時候,就可能大量聚集形成某個熱門話題從而產生一種新型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是諸多使用者話語的彙集,旨在復原事實真相,參與的使用者有經歷者、分析者、知識型評價者等,當他們所提供的各種資訊聚合之後,就有了復原事實的力量。微博中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頭條,有的只是使用者關注程度較高的話題資訊,這些資訊重複出現率高,於是會讓這個話題成為焦點話題從而引起更多使用者的關注和討論,於是持有統一意見或者情緒的多數使用者就擁有了對某一話題的話語權,甚至可以影響並左右現實社會中傳統媒體的觀點。這種話語權也只有在微博的高度碎片化傳播環境中才能夠形成,目前在微博中具有發展的趨勢。

  結語

  美國未來學家尼葛洛龐蒂提出,在後資訊時代,大眾傳媒的覆蓋面一方面變得越來越廣泛,然而另一方面又變得越來越狹窄。所有的商品都可以訂購,資訊變得極端個人化。後資訊時代的根本特徵就是“真正的個人化”。⑥媒介不斷地發展,最終也逃脫不了受眾高度分化和個性化的市場趨勢,微博、部落格、播客等媒體受眾也將會高度細分。

  目前微博傳播的資訊有“去深度化”的趨勢,並且依然是少數人的話語權領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微博的未來可能會是這樣一種現狀:有龐大而複雜的使用者群體,組成巨大的資訊流動網路,同時不同受眾的資訊傳播範圍又有相當的侷限性,新浪微博的建立,也驗證了這種趨勢。因此在中國微博的知覺環境中,結合實際環境和使用者的需要,將會產生更多的草根和社會精英所構成的分散的“意見領袖”來主導微博的話語領地,最終將現實生活和虛擬世界的話語環境相互滲透,從而改變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話語結構和媒介環境。

注 釋:

  資料來源:

  張力、唐虹:《微博資訊傳播機制及其發展困境》,《新聞世界》,2011***1***。

  尼爾·波斯曼著,章豔譯:《娛樂至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胡泳:《Twitter與國際新聞的倒掉》,

  黃少華:《閃客:另類娛樂文化的塗鴉與解構》,《中國青年報》,2006年3月27日。

  尼葛洛龐蒂著,胡泳、範海燕譯:《數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現代化語境下傳媒公共領域的重塑
公共營養學基礎知識
相關知識
微博傳播環境中的話語領地分析
微博傳播中的輿論引導策略
試論政務微博傳播機制
八年級上冊生物各種環境中的動物試卷及答案
試論微博傳播與企業營銷
淺談文化傳播視野中的學報質量訴求
關於保護環境類的英語諺語
傳播正能量的短語
關於2015世界環境日的英語作文
微信朋友圈文藝的話語關於奮鬥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