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0日

  喜馬拉雅山脈位於青藏高原南巔邊緣,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達或超過海拔7350米,你對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原因好奇嗎?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塊仍在以每年大於5釐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同時還處於板塊邊界碰撞型地震構造帶上。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裡堆積了厚達30000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喜馬拉雅山脈是從阿爾卑斯山脈到東南亞山脈這一連串歐亞大陸山脈的組成部分,所有這些山脈都是在過去6500萬年間由造成地殼巨大隆起的環球板塊構造力形成的。

  大約18000萬年以前,在侏羅紀,一條深深的地槽——特提斯洋與整個歐亞大陸的南緣交界,古老的貢德瓦納超級大陸開始解體。貢德瓦納的碎塊之一、形成印度次大陸的岩石圈板塊,在隨後的13000萬年間向北運動,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亞板塊逐漸將特提斯地槽侷限於自身與歐亞板塊之間的巨鉗之內。

  在其次的3000萬年間,由於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衝的印-澳板塊推動起來,它的較淺部分逐漸乾涸;形成西藏高原。在高原的南緣,邊際山脈***外喜馬拉雅山脈***成為這一地區的首要分水嶺並升高到足以成為氣候屏障。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洋板塊向北俯衝,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洋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併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

  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中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洋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衝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衝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洋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中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

  喜馬拉雅山脈的地貌特徵

  喜馬拉雅山脈最典型的特徵是扶搖直上的高度,一側陡峭參差不齊的山峰,令人驚歎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測的河流峽谷,複雜的地質構造,表現出動植物和氣候不同生態聯絡的系列海拔帶***或區***。從南面看,喜馬拉雅山脈就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後者從而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不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卻在雪線之下。創造了這一山脈的造山作用依然活躍,並有水流侵蝕和大規模的山崩。

  喜馬拉雅山脈可以分為4條平行的縱向的不同寬度的山帶,每條山帶都具鮮明的地形特徵和自己的地質史。它們從南至北被命名為外或亞喜馬拉雅山脈;小或低喜馬拉雅山脈;大或高喜馬拉雅山脈;以及特提斯或西藏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東西綿延2400多公里,南北寬約200~300千米,由幾列大致平行的山脈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中國和尼泊爾境內是它的主幹部分。平均海拔高達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截止1997年,全世界8000米以上高峰僅14座***,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 8848.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喜馬拉雅山脈的氣候特徵

  喜馬拉雅山脈作為一個影響空氣和水的大迴圈系統的氣候大分界線,對於南面的印度次大陸和北面的中亞高地的氣象狀況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由於位置和令人驚歎的高度,大喜馬拉雅山脈在冬季阻擋來自北方的大陸冷空氣流入印度,同時迫使***帶雨的***西南季風在穿越山脈向北移動之前捐棄自己的大部水分,從而造成印度一側的巨大降水量***雨雪兼有***和西藏的乾燥狀況。南坡年平均降雨量因地而異,在西喜馬拉雅的西姆拉***Shimla***和馬蘇裡***Mussoorie***為2米,在東喜馬拉雅的大吉嶺則達4米。而在大喜馬拉雅山脈以北,在諸如印度河谷的查謨和喀什米爾地帶的斯卡都***Skardu***、吉爾吉特***Gilgit***和列城***Leh***,只有0.1~0.2米的降雨量。

  當地地形和位置決定氣象的變化,不僅在喜馬拉雅山脈的不同地方氣候不齊,甚至就是在同一山脈的不同坡向也有差異。例如,馬蘇裡城在面對臺拉登的馬蘇裡山脈之巔,高度約為1859米,由於這一有利位置,年降雨量為2.337米,而西姆拉城在其西北一系列高度為1 848.9米的山嶺之後約145千米的地方,記錄到的年降雨量為1.575米。東喜馬拉雅山脈比西喜馬拉雅山脈緯度低,較為溫暖;記錄到的最低溫度在西姆拉,為-25℃。5月份平均最低溫度,在大吉嶺1945米的高度記錄到的是11℃。同月,在鄰珠穆朗瑪峰近5029米的高度,最低溫度約為-8℃;在5944米,氣溫降到-22℃,最低溫度為-29℃;白天,在能避開時速超過161千米的強風的地區,即使在這樣的高度,太陽也多是和煦溫暖的。

  南坡從海拔僅2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000多米的山峰,河谷的水平距離不過幾十公里,自然景象卻迅速更替:低處溫暖溼潤,常綠闊葉林生長得鬱鬱蔥蔥,形成常綠闊葉林帶;海拔升高,氣溫遞減,喜溫的常綠闊葉樹逐漸減少,以至消失,而耐寒的針葉樹則漸增加,在2000米以上為針葉林帶;再往高處,熱量不足,樹木生長困難,由灌叢代替森林,出現灌叢帶;在45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帶;5300米以上為高山寒漠帶;更高處為高山永久積雪帶。

  北坡氣候幹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觀的垂直分佈的層次也比南坡少得多。

  南坡雪線比北坡低,雪線高低的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溫度,即陰坡陽坡的問題,陽坡溫度高,雪線高,陰坡溫度低雪線低;二是降水量,即迎風坡背風坡的問題,迎風坡降水量大,雪線低,背風坡降水量小,雪線高***降雪速度與融雪速度的問題***。兩個因素那個影響為主很難區分,見到的題基本上表現出來降水量的影響要大於溫度的影響,即迎風坡背風坡的問題大於陰坡陽坡的問題。例如:喜馬拉雅山南坡是陽坡,應該雪線高,但南坡也是迎風坡,所以雪線應該低,出現矛盾,但實際上南坡雪線低,因而說明迎風坡背風坡的問題大於陰坡陽坡的問題。判斷雪線高低應以此為準。

什麼是間歇性外斜視間歇性外斜視的檢查
哮喘形成的原因哮喘如何治療
相關知識
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原因
喜馬拉雅山脈是怎麼形成的喜馬拉雅山是在哪裡的
喜馬拉雅山脈是怎麼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是由哪兩個板塊擠壓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是怎麼形成的
請問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是怎麼樣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為什麼說是從海里升起來的
山脈形成的成因與特徵分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