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工程論文
醫藥工程專案管理在整個醫藥工程專案建設的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醫學工程生物學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
摘要:工科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生物學實踐教學存在的師資力量缺乏、實驗平臺和資源薄弱、課時有限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從師資建設、實驗室建設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改革等方面入手,對生物學實驗教學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並在實踐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並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工科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生物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生物醫學工程BiologyMedicalEngineering,BMI是綜合生物學、醫學和工程學的理論和方法而發展起來的,其主要是運用現代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原理和方法,從工程學的角度,在多層次上研究人體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係,揭示生命現象,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術手段的一門綜合性、高技術的學科,多學科的高度綜合交叉是生物醫學工程的特點[1]。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國內許多醫學院校、綜合性大學、理工科大學及相關科研機構都設立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涵蓋了生物資訊、醫療儀器、生物材料、生物工程等多個專業方向,課程設定主要包括工程類課程和醫學類課程,旨在培養具有各方面能力的複合型人才[2]。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培養體系中,實踐教學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和有效途徑[3]。南京郵電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在學校原來的訊號與資訊處理等優勢學科的支撐下發展起來的,因此在醫學訊號處理、醫學影象處理、生物感測和生物資訊學等領域積累了雄厚的師資和科研力量,上述領域的實踐教學體系完善、教學平臺完備。比較而言,學校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教學和科研上相對薄弱,特別是在生物醫學方面的實踐教學有明顯的不足,存在著師資力量缺乏、教學平臺薄弱、課時有限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從師資隊伍建設、資源優化配置、教學內容改革和教學方式更新等方面入手,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生物學實踐教學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生物學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南京郵電大學是傳統的工科院校,資訊學科是學校的辦學特色。在工學為主體,以及“大資訊”的背景下,學校的通訊、電子、影象和計算機等學科的科研氛圍濃厚、師資力量較強,相關課程的教學體系成熟、教學特點鮮明。上述相關學科的實踐教學已經構建了包括課內實驗、專題實驗、綜合訓練和生產實習一系列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結構。但隨著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設工作的開展,以及生物醫學領域研究和應用的快速發展,迫切的需要將更多的生物醫學知識融入到工程學知識中。為了擴充套件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生物學教學方面,我校目前開設了幾門生物學領域的課程,包括現代生物學、定量生理學和解剖生理學等。由於學校在生物醫學相關學科的科研和教學缺乏基礎,因此這些課程的師資力量較為缺乏,實驗教學平臺也比較薄弱。此外,生物醫學課程多屬於理論加上實驗的課程,要求課時較多。以解剖與生理為例,理論課要講51個學時,實驗課也需要51個學時[4,5]。但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大綱,對解剖與生理課程只設置了36個學時的理論課以及4個學時的實驗課。因此,在這些課程的理論課教學上,需要大幅的調整以適應本專業學生的培養要求[4,5]。在實驗教學上,由於課時的限制,大多為演示實驗或參觀,學生缺乏動手實踐機會[6]。筆者在調研學生對解剖與生理課程興趣、期望和要求時,有68.1%的同學表示對這門課程感興趣或非常感興趣,並且有30%的同學希望能有動手實踐的機會表2。但我校目前現有的師資力量、實驗教學平臺和課時設定都不能滿足學生的這一要求,因此,必須採取有效的改進措施提高教學平水,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
二、生物醫學實驗教學改進辦法
1.培養專任教師隊伍。為了提高我校生物醫學領域的教學和科研水平,近幾年來,已引進多個生物醫學相關專業的博士和高階人才,構建了一個高學歷的教師隊伍。教師的專業和研究方向包括了分子生物學、蛋白質工程以及奈米材料毒理等,這些教師的專業背景和知識體系完全滿足了現有的生物課程教學和實驗教學的需要。
2.完善實驗教學條件。為了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同時為了滿足學校科研專案發展的需要,我校已於近幾年建設完成了生物醫學實驗室。實驗室的建設目標是建立一個以生物技術為核心,結合醫學診斷以及生物資訊處理的多層次性和綜合性實驗基地,使學生系統化地學習和掌握全面的生命科學綜合實驗技能,以培養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創新性人才,同時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師生提供一個高水平的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研究平臺,以加強不同學科間的合作交流,做出一流的科研工作。目前已建立了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操作平臺和蛋白結構測試和資訊處理的表徵平臺。在此平臺上,我們為學生設立了核酸分離和檢測,核黃素、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化指標測定等一系列的實驗。讓學生走進實驗室,觀看並親自動手操作,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對生物學課程的學習興趣。
3.改革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除了加強教師隊伍和實驗平臺的建設,我們還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途徑改革實驗教學內容。針對生物類課程實驗課時不足的問題,許多教師針對生物領域的熱點方向開設了一系列的開放實驗專案,通過開放性實驗,讓學生走進實驗室和動物房,讓學生跟著老師學習一些基本的生物學實驗以及動物實驗的操作技能和方法[7-9]。在教學中,教師積極鼓勵對生物醫學相關實驗有興趣並且有能力的本科生申報創新專案,鼓勵教師和學生並將畢業設計與創新專案相結合,以教師的科研專案為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創新[10]。實踐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獨立查閱中外文獻,瞭解專案最新的國內外研究進展,設計實驗方案,學習各種新的實驗技術,掌握科學研究方法,這不僅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同時還加深例如學生對各種專業課程的理解以及對生物工程專業的認識。實踐證明,上述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並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學校還積極與南京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省中醫院等單位建立合作關係,帶領學生參觀實驗室,讓學生對生物醫學各領域的實驗室構成、具體運作有更直觀的認識。通過在大學和醫院等實習基地的參觀和關係,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習目的和專業知識的應用價值。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作為一門為生物學和醫學服務的交叉學科,生物學實驗課對生物醫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掌握領域非常重要。針對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並且為學生今後的工作和科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希望能在此基礎上,繼續完善現有的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促進生物學實驗課程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章浩偉,秦翥,劉穎,等.創新實踐模式在生物醫學工程教學中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4:117-120.
[2]李天鋼,馬春排,李自毅,等.生物醫學工程創新實驗室建設和實踐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7:21-22,46.
[3]馬春排,李天鋼,李自毅,等.生物醫學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J].實驗定研究與探索,2010,294:103-105,122.
[4]李小慧,吳建盛.理工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解剖生理學教學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3,10:161-163.
[5]嚴振國,施雪筠.解剖生理學[M].2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
[6]路巨集朝,王楊科,陳文強,等.基於能力培養的人體解剖生理學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室科學,2011,113:35-37,40.
[7]孫文彬.開放性創新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2:148-151.
[8]馮波,翁傑,黃楠,等.結合學科特點和自身優勢建立生物醫學工程本科專業實驗教學體系[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10:15-17.
[9]劉婷,藺萬煌,曹杏芝.獨立學院生物學專業實驗課教學模式改革[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3,112:64-66.
[10]邵文堯,肖宗源,陳成泉,等.生物工程專業實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2:162-164.
範文二:聯合辦學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培養研究
[摘要]介紹了第三軍醫大學與重慶大學在大學聯盟的名義下通過組建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院,實現整合理工科大學和醫科大學2種院校各自優勢,共同培養兩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員的目的。兩校在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又針對各自不同的要求,擬定了個性化的課程設定,實現了優勢互補、各取所長的聯合辦學模式。指出了聯合辦學在具體操作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並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不斷改進和完善聯合辦學的模式。
[關鍵詞]生物醫學工程;聯合辦學;人才培養
0引言
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之間綜合實力競爭更趨激烈,創新依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知識創新也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中央領導特別指出:高等院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既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提升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引進消化再創新的能力,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專案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專案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積極貢獻。近2a來,圍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需求和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許多高校逐步展開了很多協同創新的探索和嘗試,如在高校內部設立學科交叉研究中心、培育新興的學科和研究領域、組建跨學科的研究團隊、建立共享研究平臺;高校與高校之間根據地域等相關因素成立了許多大學聯盟,如北京高科大學聯盟、C9聯盟、卓越聯盟、重慶高校聯盟等;高校與企業之間也成立了聯盟合作組織,如北京協同創新服務聯盟等。這些舉措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牽引,以開放、需求、融合、引領為原則,有效地推動了合作研究以及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由此可以看出,協同創新已經成為當今科技、教育發展的主題[1-6]。
1第三軍醫大學—重慶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院的工作思路
重慶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專業優勢明顯,工程技術實力雄厚,科研技術成果豐碩;第三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臨床教學條件優越,醫學教育背景深厚。二者在推動人才教育培養、科研成果產出、學科專業提升等工作中各具獨特的優勢。2011年以來,為推進重慶市大學聯盟合作程序,有效加強理工醫學科交叉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合育人、協同創新,建設世界一流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和國際知名的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第三軍醫大學和重慶大學以建立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院為切入點,以協同創新、提升學科水平為目的,開展了多次戰略研討會。兩校就戰略合作、協同創新的執行機制和構架進行了多次的協商溝通和討論,深入分析2個學校的學科分佈特點和資源優勢,並就聯合學院籌建工作領導小組、協調小組的成員組成與職能作用等進行了充分醞釀和友好協商,形成了初步意見,達成了基本共識,明確了聯合學院建設發展起步階段的主要方向。第三軍醫大學—重慶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院,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通過深入實地調查和理論研究,分析影響高等院校協同創新的主要困難問題,探索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單位之間開展戰略聯盟協同創新的執行模式與機制,為我國高校實施戰略聯盟、開展深入合作、建設聯合學院、開展協同創新提供了新探索。
1.1聯合辦學面臨的主要教學問題和目前採取的措施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覆蓋廣、交叉深、發展快、變化多”的特點,使開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綜合型大學和醫學院校都面臨著以下問題:1學科資源不均衡。高等醫科院校醫學大背景深厚,擁有豐富的醫學類學科教學資源和優越的臨床裝置實踐條件,但缺乏材料、自動化、通訊、機械等重要工程學科的有力支撐;理工類綜合性大學工程學科體系完善,師資力量比較強,但是缺乏醫學教育資源和學科體系支撐。2複合型師資比較缺乏。師資隊伍中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和醫學教育背景的教師比較多,而既懂醫學又懂工程技術,能將工程技術與醫學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的複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師資比較缺乏。教師隊伍知識結構普遍不夠合理,與各相關學科交叉融合能力弱。3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由於生物醫學工程學科面廣,各高校自主設立的培養方向多,沒有相對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4學生專業思想不牢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課程內容在各學科之間交叉頻繁,相對材料、自動化、機械、通訊等工科專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員所學知識存在“寬而不精”“廣而不細”等問題,就業時處於劣勢;部分學員由於學習任務重、壓力大,導致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專業思想不夠牢固,甚至影響到專業整體的學習風氣。針對以上問題,通過籌建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院,充分發揮重慶大學和第三軍醫大學各自的學科優勢,解決以下教學問題:1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2共享課程實驗教學平臺;3加強師資的互動培養,切實改善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提升師資隊伍多學科的交叉融合能力、意識和素質,培養一大批覆合型教師;4建立師資共享共用機制,根據課程特點,統一調配師資力量,提高教學質量;5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拓展實習教學平臺。
1.2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設定
聯合辦學實施的總方針是充分發揮重慶大學理工學科資源和第三軍醫大學醫學學科資源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平臺共用、優勢互補,圍繞培養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發揮各自所長的課程體系。廣泛開展創新教育,遵循學科特點,突出學員工程技術技能、交叉融合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員創新素質,深入推進教學改革,提高綜合實踐課程教學比重,加強學員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實現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和培養能力的有機結合。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研創新類第二課堂活動;設立本科生科研創新基金,結合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引導部分學有餘力的學員參與教員的科研工作,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選拔個別拔尖學員,開展全程系統科研訓練,打牢理論基礎、掌握科研方法、產出科研成果。聯合辦學擬訂的課程體系主要分成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2個模組,分別完成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通識教育,以及結合學科方向和個人興趣的專業化教育。其中,政治理論課310學時,軍事基礎課170學時,公共基礎課988學時,專業基礎課1080學時,專業課668學時,軍事醫學課38學時;集中實踐環節10周,專業實習畢業設計20周。在兩校的公共基礎課中增設了醫學化學、醫學文獻檢索等課程;在專業基礎課中強化了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臨床醫學概論、現代生物醫學工程概論及前沿技術講座等醫學課程。上述課程以兩校學員合班的形式由第三軍醫大學負責授課,以保證課程教學的質量和醫學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在專業課程中,例如《生物醫學電子學》《醫學儀器原理與設計》《醫療器械的質量控制與檢測》《醫療電子儀器的電磁相容性設計》《醫療電子儀器測試與測量技術》《嵌入式系統及其在醫學儀器中的應用》《醫學訊號處理》《醫學影像裝置學》《醫學裝備管理與維護》《醫學影象處理》等課程,則構建兩校的聯合教學組,通過取長補短的方式開展教學。在集中實踐環節中,分別安排了《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基礎》《類比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線性部分》《數位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可程式設計的邏輯設計》《生物醫學電子綜合設計》《醫學儀器原理及設計課程設計》。上述課程則充分利用重慶大學完備的工程教學資源和實驗室條件,以兩校學員合班的形式由重慶大學負責授課。選修課程包括醫學人文、通識教育、軍事體育和專業拓展4個模組,學員畢業前必須修滿相應學分,同時要完成5門自修課程學習。與此同時,還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1注重醫學人文教育。組織開展人文教育活動,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醫學人文教育,在人才培養全程中引導學員堅守職業道德、體現人文關懷。2注重思辨能力培養。開設《現代漢語》《形式邏輯》等課程,組織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各類活動,使學員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掌握思維的一般規律和思考問題的基本方法。3注重國際化視野的拓展。加強公共英語和專業英語教學,開設《世界文明史》《中西方文化比較》《世界醫療衛生狀況》等課程,開拓學員視野,讓學員認識世界、關注世界,具有全球眼光,適應未來在全球範圍履行使命任務的需要。
2問題與建議
事實上,在推進協同創新、聯合辦學的過程中,不同院校仍然面臨著利益失調、需求各異、難以協同等困難問題,嚴重地制約著協同創新的深入化、密切化、廣泛化、實質化、高效化[7-10]。在擬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為了協調各部門的意見建議,兩校的專家組和國際顧問開展了大量細緻、艱苦的工作,對某些具體的操作方案進行了反反覆覆的溝通,目前提出的聯合辦學方案雖然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但卻是在當前條件下能夠實現的適合方案。由此可見,深入分析影響和制約協同創新密切化、實質化、高效化的困難問題,探索高等院校協同創新的規律和執行機制,是擺在聯合辦學能否長期進展和持續深入面前的現實問題。建議採取的對策:1組織開展學科建設和聯合辦學的高層論壇,從思想上統一認識,從組織上採取有力的保障,從實際行動中研究探索高校協同創新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舉措;2成立相應的專家組,定期就聯合辦學的組織構架、執行機制、平臺建設、人員配備等方面問題實施溝通,探索執行機制;3通過學術交流和實地調研,全面瞭解國內一些高校協同創新的組織經驗;4尤其是美國佐治亞大學和艾莫瑞大學建立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院的成功經驗。及時總結第三軍醫大學—重慶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院組建過程中的經驗和心得體會,加以研究,同時將研究成果及時應用到聯合學院的組建推進程序中。
3結語
重慶大學和第三軍醫大學的聯合辦學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是一項有益的嘗試,雙方圍繞國家重大科技戰略需求和一流創新性人才培養為目標,體現出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有力地促進了第三軍醫大學—重慶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院的建設,同時也為其他高校的聯盟創新提供了經驗和參考。與此同時,研究、創新具體的工作方法,科學、合理地構建聯合辦學的最佳模式,必須要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完善、應用,確保聯合辦學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李雲忠,鄧秀新.高校協同創新的困境、路徑及政策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11,917:11-13.
[2]劉巨集升,朱泓,劉曉華,等.基於校企協同創新的工程教育改革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9:25-34.
[3]宋南平.堅持協同創新,共促科學發展[J].中國科技產業,2011,11:79.
[4]陳勁.協同創新與國家科研能力建設[J].科學學研究,2011,2912:1762-1763.
[5]熊勵,孫友霞,蔣定福,等.協同創新研究綜述———基於實現途徑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714:15-18.
[6]馬德秀.以協同創新譜寫產學研合作新篇章[J].中國科技產業,2011,2512:14.
[7]張男星,王春春.加強協同創新,建設一流大學———訪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王樹國[J].大學:學術版,20118:4-9.
[8]陳亞珠,唐炬,肖登明.協同創新:中國高校深化改革還需要什麼[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1-5.
[9]薛傳會.論高等學校的協同創新及其戰略重點[J].高校教育管理,2012,66:24-28.
[10]吳紹芬.協同創新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12,66:16-19.
慢性胃炎胃潰瘍病人的社群日常護理體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