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登岳陽樓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登岳陽樓是杜甫寫的,含蘊著浩然胸懷和博大痛苦的名篇。讀者讀了這首詩,感受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這首詩意境開闊巨集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裡。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鬱,卻不壓抑。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絛《西清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

  全詩純用賦法,從頭到尾都是敘述的筆調。以往一些學者認為詩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事實上,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點是不注重詩的語言和區域性事物的形象化,而著力創造詩的總體意境。《登岳陽樓》正是運用賦法創造藝術形象的典範。它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已經使人不覺得有藝術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覺得有語言的存在,只覺得詩人的思想感情撞擊著心扉。

  篇二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聾,靠飲藥維持生命。

  頭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侷限於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繫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篇三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過去就聽說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今天我登上湖邊的岳陽樓,俯仰江山。首聯借“昔”、“今”二字展開思路,拉開時間的帷幕,為全詩浩大的氣勢奠定了基礎。杜甫少時就有壯遊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東遊吳越,後北遊齊趙。岳陽樓是千古名勝,詩人早有盡興一遊的夙願,無奈戰亂頻仍,身世漂盪,難以如願。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飽眼福。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見吳越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分割於東南;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蕩著大地長天。頷聯寫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景色巨集偉奇麗。“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於景,隱含自己長期飄泊無歸的感情。宋代劉辰翁說,此聯“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吳楚”,春秋時代的吳國和楚國。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區古屬楚地;今江蘇、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區古屬吳國。“坼”,分裂。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頸聯寫詩人年老多病,以舟為家,遠離親友,流落在外,其淒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全家人住在一條小船上,四處漂泊。此時,他身體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聰,還患有慢性肺病。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憑倚窗軒,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交流。詩人在尾聯中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前途聯絡在一起,意境深遠,餘韻無窮。“戎馬”,兵馬,這裡借指戰爭。大曆三年***768***秋,吐蕃侵擾靈武,京師戒嚴;朝廷又命郭子儀率兵五萬至奉天,以備吐蕃。

岳陽樓記原文翻譯及賞析
擴寫岳陽樓記
相關知識
古詩登岳陽樓讀後感
七年級語文古詩登岳陽樓的翻譯及賞析
登岳陽樓讀書筆記
登鸛鵲樓讀後感
古詩春夜喜雨讀後感
登鸛雀樓讀後感
古詩旅夜書懷讀後感
再登岳陽樓感慨賦詩閱讀答案
登岳陽樓教學反思
登岳陽樓書法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