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精選讀後感
魯迅雜文是魯迅文學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國現代文學中散文創作的最高水準。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對於現代主義文學,我最敬重的欣賞的作家之一是周樹人,或許對於他,接觸的都只是侷限於一文文的紙上篇章,但僅從一紙字跡便可聞名於世,其文采以及才能的高低便不言而喻了。
而我們瞭解其人也盡是從《魯迅全集》開始並作為依據的。記得第一次讀魯迅的作品是在小學時代,翻看家中前輩的藏書時發現的一本泛黃色書皮的《阿Q正傳》,字型還是六七十年代開始被漸漸習慣的白話文,當時,只要是認識些許字的人大都能看懂。而小學時代的我是一個很安靜的孩子,無聊時我能夠拿起一本喜愛的書在溫和陽光下享受整個下午,那時候看書完全是正因好奇,至今依舊記得初初看啊Q時只是一昧的想了解一個陌生人的非同尋常的故事,而完全不懂其中的任何寓意。
我喜愛啊Q。這是最初的感覺。我不覺得阿Q有任何問題,反而更欣賞他的那份在我當時看來偉大的豁達以及天真的樂觀。對於孩子來說,或者好奇是最大的動力,不管做什麼。我以為啊Q最終終會有屬於他的一份與眾不一樣的人生,我也好奇當時的結局,即使當時幼稚的頭腦在文字中間早已嗅到不安的成分,但依舊憧憬和幻想有另一種落幕。
其實說真的,從當初的真實情景來說,在最後為阿Q拉上幕簾時我真的流淚了。好像只是一份同情和悲憫就能把我墮入苦海,那時的我無比脆弱。但是,當一個純真的孩子的夢想在無比憧憬中破滅時,誰也不會怪孩子。因此我開始寫作,我最初的意圖也許真的是有這麼一份弱小的執著在裡面,我要用手中筆把啊Q救活,他那麼可憐了為什麼還要有如此的結果,我厭惡魯迅,他太狠心。
而,就像我們的道路早已被設下了前進的軌道一般,即使厭惡魯迅,在後幾年也總是不斷邂逅魯迅的作品,在我們的不期而遇之間,我也開始從象牙塔走出,準備步入另一個未知的世界,思維在不斷的變幻中似乎總是會在某刻發生不可思議的事,在教科書有意無意的安排下,在啊Q過去多年後,我又一次迷上魯迅的作品——《孔乙己》。當然,在此時說完全失去了啊Q的影響那是不可能的,相反在過去幾年,雖然一向牴觸魯迅,但在教科書的必修課文上自己被迫理解了更多的魯迅思想和文學的同時啊Q亦滲入心裡,而自己看來,啊Q或許走了,但似乎他的那種自我暗示和轉移的方法與執著和傻傻的話語給了我一種另類的勇氣,也許每個人都是如此吧,只是更多的人沒有發現,更多的人卻是在逃避,在自我欺騙。於是,在多年後,我在想,到底誰更可憐。
當然,不管如何我也可憐不了那麼多人。正因在啊Q後我又看到了孔乙己,我不敢想象後面了,正因只是啊Q就讓我留下如此多記憶,雖然魯迅先生已逝去,但我知道後世總會有諸如魯迅先生的能人才子存在,倘若他日某人直接從新聞報道,而非小說作品時我們又該如何,我們能如何。於是,生活在繼續的同時,我也期望能夠在不斷前進的空暇能夠看到更多的人在真正品讀啊Q和孔乙己之後展現一絲釋懷的笑靨和真摯的沉思,而不是一聲聲刺耳的嘲笑,或者一次次飯後閒談的無聊話題。
你要知道,我們內心都有一個啊Q和孔乙己。
二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著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但是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我和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發奮著,發奮得讀書,因此,也不能在沉醉在兒時的天真散漫中了,少了幾分親切,少了幾分自由,也少了幾分對大自然的熱愛。
對魯迅先生來說,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那些瑣碎的記憶,體會以下那個不一樣的年代的童年之夢,體驗一下那時魯迅的完美童年。
文章: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最後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記述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述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就應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述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揭示了中國兒童可憐《五猖會》——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個節日。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情緒,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那裡低唱,蟋蟀們在那裡彈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櫥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中西的思想確乎有一點不一樣。聽說中國的孝子們,一到將要“罪孽深重禍延父母”的時候,就買幾斤人蔘,煎湯灌下去,期望父母多喘幾天氣,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醫學的先生卻教給我醫
生的職務道:可醫的就應給他醫治,不可醫的就應給他死得沒有痛苦。——但這先生自然是西醫。
《父親的病》——父親被庸醫治死,一向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看新書的風氣便流行起來,我也知道了中國有一部書叫《天演論》。***lz13***星期日跑到城南去買了來,白紙石印的一厚本,價五百文正。翻開一看,是寫得很好的字,開首便道:
赫胥黎獨處一室之中,在英倫之南,背山而面野,檻外諸境,歷歷如在機下。乃懸想二千年前,當羅馬大將愷撒未到時,此間有何景物。
《瑣記》——魯迅在這篇文章裡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情緒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台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地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三
魯迅先生的筆是投槍,是匕首,魯迅先生的骨頭是最硬的,是最任性的。《魯迅全集》融會了魯迅先生的鬥爭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國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這本書裡收錄的魯迅先生的散文集、小說集、雜文集等,其中最出名的有《吶喊》、《祝福》、《阿Q正傳》、《藥》等,這些文章都是極具諷刺意味的都是透過一些小事描述當時的中國人的生活,突出了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人們的愚昧封建,國家的羸弱,側面反映了中國的近代史。其中反映得最深刻的就是當中的《阿Q正傳》。
阿Q所處的時代是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內憂外患,政治腐敗,民眾愚昧,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而以孫中山為首的少數有志之士,披荊斬棘,浴血奮戰,試圖挽救危亡的中國。這就是近現代之交轟轟烈烈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的偉大任務。資產階級把有強烈革命要求的農民拒之門外,而與封建勢力妥協,這就不可能解決中國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問題。因此,廣大農民在革命之後,仍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之下,承受著政治上的壓迫,經濟上的剝削和精神上的奴役。他們仍然“想做奴隸而不得”。
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向來採取暴力鎮壓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就後者說,是利用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和***。在阿Q身上,我們能夠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業績”和被奴役者嚴重的精神“內傷”。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中國歷史是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屈辱史,封建統治階級在這種特殊的歷史下構成一種變態的心理,一方應對帝國主義者奴顏婢膝,表現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應對自己統治下的臣民又擺出主子的架子,進行瘋狂的鎮壓,凶狠的盤剝。他們對帝國主義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地步,但偏要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禮貌”中,鼓吹中國禮貌“為全球所仰望”。已經到了死亡的邊緣,卻追求精神上的勝利。這一思想深深毒害著處於下層的勞動人民。從更遠的思想根源來說,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思想陳陳相因,封建禮教、封建道德規範一代代從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勞動人民。這種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後和麻木不仁。
統治者的“精神勝利法”和對人民進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勞動人民不覺醒的精神狀態的麻醉劑。這種麻醉劑只能使勞動人民忘卻壓迫和屈辱,無反抗,無鬥志,永遠處在被壓迫、被剝削、受毒害的狀態中,成為封建統治者的奴才和順民
魯迅以思想家的冷靜和深邃思考,以文學家的敏感和專注,觀察、分析著所經歷所思考的一切,感受著時代的脈搏,逐步認識自己所經歷的革命、所處的社會和所接觸的人們的精神狀態。從阿Q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當時國人的愚昧,自欺欺人,國人悲慘的生活使得整個社會到處都充斥著這種阿Q精神,麻痺這整個中華大地。魯迅先生就是期望透過這篇《阿Q》來進行吶喊,對這個社會吶喊,喚醒國人,喚醒整個中華民族。
其實除了《阿Q正傳》之外。《藥》、《祝福》、等作品也一樣對映著當代中國的社會,每一篇幾乎都是魯迅先生在用盡全力再向國人吶喊,在呼喚國民的甦醒。魯迅先生用那鏗鏘有力的筆頭一向奮鬥著。《魯迅全集》是一本從社會底層去看近代中國的書,它反映著當時最真實的社會狀況,是一本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的文學作品。
議論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