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必讀雜文三篇
雜文創作也是一種生存方式,作為中學生應該多讀多寫。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精心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用。
1:也說張愛玲文筆的優雅
作家多了去了,作品多了去了,好的文筆多了去了,優美的文字多了去了,浩如煙海,層出不窮,數不勝數。以我可憐的閱讀量和記憶力不可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但我忍不住想反覆叨唸張愛玲筆下那可望不可及的優雅飄逸的文字,那些文字散發著蕩氣迴腸的芬芳,縈繞在隨我移動的空氣裡,瀰漫著,散開著,聚攏著,升騰起,越來越有生命力。
她的愛情表白攝人心魄,讓“我愛你”黯然失色。
比如,她送給胡蘭成一張自己的照片,背面寫著:“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她不說我已經喜歡你了,已經愛上你了,而是用文字表白自己的那份肯定那份欣賞那份愛意。那麼有才,能夠轟動整個上海灘的才女遇到一個能夠在文學上愉快交流,有共同話題的人,居然願意“低到塵埃裡”,竟還會“從塵埃裡開出花來”。潛臺詞卻是我喜歡你,你是養分,我會為你綻放,為你鮮豔,為你光彩奪目,為你五彩繽紛,讓你永遠擁有花的馨香。
這樣的表白是不是讓人覺得很溫情,很暖心,很個性?是不是更能打動人,鼓舞人,征服人?這種方式是不是很特別,很別緻,很情調?
她對胡蘭成說:“讓我看清你吧,這樣,興許我下輩子還能認得你,再來找你說說話。也許,那個時候你還沒結婚,還年輕著,跟我一般大。那時,我會走過去,輕輕地喊:蘭成,你也在這裡呀!”
她不說今生今世擁有你,再生再世再嫁給你,而是說我下輩子再來找你說說話,輕輕地喊:蘭成,你也在這裡呀。
意思是我真的好喜歡你好愛你,我們註定是這世的夫妻,來生來世還要做夫妻。很簡單的話不是直白的說出來,七拐八拐弄出些那麼多的前世今生。
她還說:“蘭成,你也叫叫我的名字,讓我聽清楚,下一世如果認不出你,好歹還記得你叫我的聲音,這樣,我就知道是你了。”
因為她知道胡蘭成的天性,他不可能專心專意愛她,他的心裡只有一個人----女人。但是她的心裡還是心存幻想,以她的才華又不可能直接說:從今往後你只能有我一個人。於是道:“你也叫叫我的名字,讓我聽清楚,下一世如果認不出你,好歹還記得你叫我的聲音。”
這樣的言語,既維護了自尊,又顯得浪漫溫馨;既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又展示了自己的才華。
當整個世界掀起反法西斯戰爭,作為漢奸的胡蘭成感覺汪偽政權靠不住了,對張愛玲說:“將來時局有變,我必定逃得過,就是頭兩年裡要改姓換名,將來與你隔了銀河這麼遠,我還是會回來見你的。”
張愛玲回答道:“那時你改名換姓,把名字改成張牽,或者張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牽你招你。”
當然,大家都知道,一場笑談而已。
看看,她不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不說我永遠愛你,跟隨你,而是說:“天涯地角有我在牽你招你。”
這樣的海誓,這樣的山盟,一點都不豪邁,一點都不氣勢,卻是輕歌曼舞似的俠骨,潺潺溪水流淌般的柔情。
不得不欣賞張愛玲說情話的水平實在高人一籌,就連情場老手胡蘭成都自嘆不如。
張愛玲這樣描述胡蘭成坐在她家裡:“他一人坐在沙發上,房裡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寧靜,外面風雨琳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她的筆下沒有瓊瑤式的情話,諸如我好想好想你,我好想好想天天看到你,我好想好想......
而是寫道:“他一人坐在沙發上......漫山遍野都是今天。”潛臺詞是;我希望你天天來坐坐,天天來看我,天天來陪我說說話,天天來交流文學。我天天在家裡靜靜的等待你,你一定要天天來,我有好多好聽的話要說,而且只對你一個人說,哪怕天變了,你好景不再。
看看,看看,這樣與眾不同,這樣超凡脫俗,這麼有個性,這麼張愛玲。
看看,看看,好個張愛玲,好個說情話的冠軍選手!
看看,看看,說的情話有著好優美的畫面感,好優美的動感,好真實的場面感!真是現實與幻想相互交織,現場與未來相互交融!
看看,看看,說的情話有佈景、道具、聲光電、色彩,時間、地點、主人公、對白,一應俱全,純粹就是編排的一臺舞臺劇、音樂劇。
呵呵,那麼高階大氣上檔次!
怎能不讓我覺得那麼空靈,那麼韻味,那麼旋律?
這樣的感情付出,這樣的情致,這樣的格調,生動得讓人窒息!將教科書式,但同樣用情至真的一句“我愛你”和“我想你”反襯得光環盡失,寡淡無味。
我彷彿聽到“我愛你”咣的一聲掉到地上粉碎了,跌落得再也無法拾起來。
我彷彿看到“我想你”被摺疊成一片薄紙片,隨手一揚,隨風飄走了,不知方向,不見蹤影。
她的小說開頭別開生面,直擊眼球。
小說《沉香屑》一發表便讓她一夜成名,小說的開頭這樣寫道:“請您尋出家傳的黴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就憑這一標題和開頭就會讓人忍不住想閱讀下去,於是張愛玲收穫斷言:“張愛玲一定會轟動文壇的!”
這樣的開頭摒棄千篇一律,摒棄陳舊老套,主動給讀者設計出靜謐的、溫暖的、祥和的、舒緩的閱讀環境,好似讓讀者處在今天推崇的“慢生活”、“輕生活”裡,怡然自得,舒心愜意,捧著一本書,伴著一爐香,邊讀書邊養心養性。
真應驗了一句話:讀書是最好的修養!
我想這應當屬於一種有詩意的生活。 詩和遠方究竟是什麼?在哪裡?
“遠方”就是眼前的銅香爐,就是沉香屑,就是一本書。“詩”就是那屢屢彎彎繞繞的灰白色煙霧。這一切組合成“詩意”,這樣的生活就是諸多飢渴而盲目的人們想盡千方百計去追求而終不能抵達的彼岸。
鏡頭切換到今天這個時代,太多盲目而自負的人片面地把“遠方”曲解為某次航班、某次高鐵、某次自駕,曲解為夏威夷海灘和三亞灣,曲解為跑馬溜溜的山上,和那些春天鮮花盛開、夏天涼風習習、秋天五彩斑斕、冬天漫天大雪的美麗地方。自以為是地把“詩意”想象成月光灑在一頂帳蓬上,自己躺在帳蓬裡揉搓著野草,做上一個嬉水或搭積木的美夢。
殊不知,“詩和遠方”是多姿多彩的,並不是單一和唯一的。是啊,我常常端坐書房,伴著一隻褐色的紫砂茶杯和窗前的三角梅、紅豆杉、高山杜鵑、鐵皮石斛,手捧一本書,逍遙自在地“詩和遠方”。不亦快哉!
時間過去幾十年,這樣優雅的小說開頭不正是今天人們所需要的生活?
今天的人們太多焦躁不安,匆匆趕路,是該停下來歇息,不要只顧找尋“時間都去哪兒了”;是該點上一爐沉香屑,聽一聽故事,緩一緩對物質的過度追求;是該點上一爐沉香屑,讀一讀書,追求一下別樣的“詩和遠方”,實現生活的初心和生命的意義感。
她給所謂緣分下的定義夢幻得讓人陶醉。
她和胡蘭成熱戀期發表的《愛》,其中寫道:“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我想,這就是她給緣分的定義,給幸福的定義,給愛的定義。於千萬人中的唯一遇見,於千萬年之中的唯一遇見,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沒有擦肩而過,“剛巧”。這種“遇見”是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你不走來,她***他***不會來到;你去早了,沒有;你去晚了,遲了。“剛巧”趕上了,目光對視的一霎那就決定了:就是你了!然後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於是,緣分降臨了,愛情降臨了,幸福降臨了。
這場景夢幻得如同載人航天,行走在月球,飄飄然。
這場景夢幻得如同哼著曲兒盪鞦韆,悠悠然。
這場景夢幻得如同青春鴛鴦徜徉在月色荷塘,欣欣然。
這場景夢幻得不應該在人間,而在天邊!
呵呵,告訴你,張愛玲,我不是在天邊,而是在一家成都平原的縣城電影院,在1987年3月13日那天,傍晚時分,拿著一張電影票在居後的幾排對號入座,驀然側頭,一個跟我一般大的男青年微微一笑,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2:劉工:漢奸是時代的精英?
漢奸,原指出賣漢族利益的漢族敗類,後引申為出賣中國利益的賣國賊。例如秦檜、吳三桂、汪精衛等歷史著名漢奸,以及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的兩席陳公博、周佛海都是著名的漢奸。 其實“漢奸”這詞不說古今,謂之專屬中國人的專利,而且不論這詞的“爭議性”如何,反正橫豎不會是好人。不過“漢奸”也是個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的邏輯延伸,可謂20世紀誰不是漢奸?21世紀漢奸最精英、最風光、最受男盜女娼的時代寵信。這也是發展20世紀“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然後人毀之,國必自伐,然後人伐之。” ***羅羅的論漢奸,誰都義憤填膺,卻也麻木不仁。正如***老先生說:“賣國並不是什麼嚴重的錯誤,出賣人民才是嚴重的錯誤”。那麼“人民”是人還是鬼?這是政治腐敗造成嚴重社會矛盾,滋養漢奸產生的社會原因。逃脫不掉的“黑貓白貓論”,全盤否定與照收買單賣單,詮釋了政治文化教育的利己關係則是漢奸產生的深層原因。 20世紀英國僑民柯爾斯曾這樣描述上海一帶居民的生活:“這裡商業已經進入了繁榮的階段,金錢的魔力已經顯示出作用,老派人士常常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這句話批評當今許多人的行為,就像英國工業革命以後,道德品質,出現了一種普遍的淪喪和墮落。” 21世紀驚訝的發現,中國人周遊世界就像到市場採購物品那樣隨便和容易了,突然發現合適的目標後,就想法接近獵物,赤裸裸地用金錢勾引。故此,周遊世界的中國人是精英。因為沒有洋為中用哪有拿來主義,所以漢奸是務實的、紮紮實實的、不空談、不虛誇,即踏踏實實地賣國,是為抽了中國人苦了一輩子的血。
3:農村留守兒童現狀探析
近悉,***2015年***6月9日,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茨竹村4名留守兒童一塊服食農藥敵敵畏自殺身亡。他們是一家四兄妹,哥哥小剛13歲,大妹小秀9歲,二妹小玉7歲,小妹小味才5歲。母親任希芬在2014年3月離家出走,父親張方其今年3月外出打工。警方後來發現,哥哥小剛留有一份遺書,大概內容為:謝謝你們的好意,我知道你們對我的好,但是我該走了。這件事情其實計劃了很久,今天是該走的時候了。
村民們普遍反映,4兄妹前些年遭受過很嚴重的家庭暴力,導致“性格很孤僻”。父親張方其有一次毆打兒子,把左手臂打到骨折,右耳朵撕裂。2012年8月16日,兒子離家出走十幾天,被找回家後,母親脫掉了他所有衣服,罰他裸體在天台的太陽下晒了兩個多小時。據村民們說,兄妹大的三個上小學,小的一個上幼兒園。自父母離開後,四兄妹無人照顧,只靠自己洗衣做飯料理生活。經常衣著髒爛不堪,無人縫補和洗潔,人們走近他們都能聞到身上的異味。看後,令人悲憤難抑,激起了我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憂思和探析。
中國近年來,出現了這樣一個使人們憂心的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老家,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現狀,令人堪憂。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據統計,三年前全國留守兒童超過5800萬,今年已有6000多萬。據最近報道,中國僅農村留守兒童就有6100萬,城市中的流動兒童有3600萬。在當今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出現了“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尤為突出。
父母為何將子女留在老家農村而不帶在身邊呢?這主要是,一方面,是農民工在城市從事的一般都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之餘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是農民工的工資和福利水平無法與城市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們的工資收入水平很難支撐一個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再則,是由於戶籍的限制,農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學校上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學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難承受高額的費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農民工子女的學校基本上都是民間興辦的,其教學質量不僅無法和城市公立學校相比,甚至,還不及農村一些學校。
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鬥毆,有的甚至學會了吸菸和喝酒。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侷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接受中等教育的在校人數都低於正常家庭兒童。
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為失控,甚至有犯罪的傾向。
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已高達20%。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物件。公安部門統計資料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助,極易釀成嚴重後果。
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象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瞭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使他們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社會都經常出現一些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線。主要表現是:
1、 孩子漸漸形成柔弱內向的性格
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與父母親疏不同,一遇到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
2、 孩子出現自卑的心理障礙
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也不求上進。
3、 孩子產生孤獨無靠的心理
父母外出打工,使孩子在家裡感到空落、感到孤獨,進而出現了心裡騷動和抑鬱等問題,產生了無依無靠之心理。
4、 孩子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5、父母對孩子學習的監督和幫助缺少
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減除了,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於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學好了,沒人誇;學壞了,無人罵。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學習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於是其行為開始出現偏差,各種超越道德、規則的行為開始在孩子身上出現。加上監護人本身對孩子親情缺失狀況的同情,於是在孩子行為稍有出格的時候也不會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範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極為普遍。
6、孩子生活無保障
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拋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為在家務農的收入無法讓自己的家庭過上穩定的生活,否則如果有一點辦法,他們都會想法設法與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現象。雖然他們父母出去打工可以掙到一些錢,但其付出與收入相比依然是極不平衡的,有時因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掙到的錢還不能及時拿到手,所以他們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節儉的。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節儉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表現在飲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飽就行了。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城市兒童,是備受父母及親友呵護的,而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著維持溫飽的生活。這些兒童在生病的時候,也往往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採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乾脆硬“扛”。
7、孩子上學無條件
現今,大部分鄉村已無學校,有些孩子想到周邊學校去讀書,但由於路途較遠,交通又不便,故許多留守兒童上學非常困難。目前,農村學校大量消失,留守兒童無法就近上學,“空殼學校”日益增多。昨日,在貴州畢節事件後,甘肅省教育廳通過調查,公佈了一則全省“空殼學校”統計數字。“現在究竟有多少農村留守兒童?又有多少留守兒童已經失去父母和學校的監護?”有關人士坦言,具體的數字此前並無準確統計,而農村“空殼學校”的驚人數量,卻可以從另一個側面折射留守兒童“留守之難”。據統計,目前甘肅全省1人學校有219所,5人以下學校1800餘所,10人以下學校3700餘所,百人以下學校7890餘所。
8、社會關愛不足
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大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鬱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群體。加之,目前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係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係為紐帶展開的,對於自己家庭及親緣關係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於是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溫暖,也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而生活和發展自己,於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
從上面的簡單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很多,也很嚴重,已經不是個別人的問題了,而是關係到一個人數達6000多萬的群體的問題了,而且這個群體還在不斷壯大。“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面對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無疑對中國日後的發展極為不利的。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都是農村的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今後農村建設的主力,是社會發展和繁榮的後備軍。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使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發展,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要想找到解決的辦法,必須要先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留守兒童現象的出現,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因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後和社會轉型產生的。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時,要儘量尋找到其產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再則,家庭、學校、政府及社會,要密切配合,大力合作,做好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儘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才能使祖國的花朵盛放,有利於下一代人的成長,中國未來才有希望。
中國名家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