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賈平凹作品有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在中國當代新時期文學史上,賈平凹是為數不多持續創作、影響巨大且獨具個性的作家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一

  近日從一位朋友的微信中看到賈平凹先生所題"讀書有福"的勉勵之言,令人感慨。如今時代瞬息萬變,網際網路超空間、跨時光,無處不入,傳統讀物正在面臨電子讀物的衝擊,改變閱讀習慣已時不可待,但讀書的意義和價值已超逾它自身的內涵。環顧近五百年的歷史,歐美國家一本<聖經>凝聚了人們的信仰,成為精神之光,永續世代;但是,托馬斯•潘恩一本名為<常識>的小冊子,改變英語國家所屬殖民地人們的思維方式,作者若干個為什麼的提問對比喚起民主、獨立的革命,並影響大革命時期的法國,成為當時在歐美超過<聖經>的讀物。正是這本小冊子改變了世界,造就了北美十三個英屬殖民地脫離英王的統治,成立美利堅合眾國,法屬殖民地也獨立為加拿大。由此,瞬間感言,平凹先生"讀書有福"改為"讀書是福"更為暇意。讀書是福與己、與人、與黨、與國、與世界均是如此。

  二

  2011年3月某日,我收到了厚厚一大包郵件。一看那粗重厚朴的筆跡,便知是盼望的稿子到了——賈平凹自選自編的新散文集《天氣》原稿。真是意外的驚喜,雖然一向知道賈平凹寫作不用電腦,但一般是會請人打字的吧?誰知竟然就把手寫稿件影印了寄來。

  說起來,編作家手寫稿的稿件,比之電子檔案,自是多了一些工作量,光錄入後的校對工作,就花了大量時間,且很考驗認字功夫。但是直接面對作家的手寫體,上面還有勾勾畫畫的修改痕跡,也真是久違的一種編輯感受。

  賈平凹的文字,一遍遍地看,一遍遍覺得好。看著不事雕琢,家常話一般,但是意味深厚又情趣盎然。我編著,常會停下一會兒,體會或者回味一下看過的文字。賈平凹到底是個有大情懷的作家,即使在散文中也處處可見,可感。比如《從棣花到西安》《六棵樹》《一塊土地》《定西筆記》《說棣花》等文,都體現著他對家鄉、對中國西北的那塊厚土、對土地和農民的切身入骨的愛。愛之深痛之切,為土地被糟踐、農民被剝奪,他沉痛而又無奈,於是筆下每每蒼涼。賈平凹又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作家,他的《寫給母親》一文,我讀一遍感動一回,再讀還是感動落淚。

  在每一部長篇完稿之後,賈平凹便出行,到處走走看看。是寫長篇勞作後的休息,又是為下一部新作品在作準備。他要看到真實的民間、真實的底層生活,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落紙成文,成為《天氣》中最重要的部分。還有一些日常不經意中寫就的短文,體現著賈平凹的生活狀態和情趣,那是平實又親切、古樸又充滿靈性的。

  關於這部散文集,賈平凹在序中說:“小說可能藏拙,散文卻會暴露一切,包括作者的世界觀、文學觀、思維定式和文字的綜合修養。我以前研讀別人的小說,總要讀他小說之外的文章,希望從中尋到一些關於他的規律性東西,我現在編《天氣》,又這麼說,我把我的衣服就撕了。”又說,“以現在的年齡,如果讓我評估我的散文,雖不悔其少作,但我滿意我中年以後的作品。年輕時好衝動,又唯美,見什麼都想寫,又講究技法,而年齡大了,閱歷多了,激情是少了,但所寫的都是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真正體悟的東西,它沒有了那麼多的抒情和優美,它拉拉雜雜,混混沌沌,有話則長,無話則止,看似全沒技法,而骨子裡還是蠻有盡數的。”

  沒有技法的散文,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了。

  《天氣》出版後,反響甚好,《人民日報》登載過胡竹峰的一篇評論,題為《銅綠斑斑,大象緩步》。文章寫道:“《天氣》所錄者,敘事寫情談理,沒有花架子,點到為止,如鏡照人,其形態自現,又如古琴之音,緩緩而發……賈平凹下筆成文,長短自有定數,不求奇巧精工,但奇巧精工自來。”所論甚當。

  最後還是借用賈平凹的話:“讀散文最重要的是讀情懷和智慧,而大情懷是樸素的,大智慧是日常的。”

  讀《天氣》可作如是觀。

  三

  假期裡,從書櫃裡抽出賈平凹的散文集來讀,雖然間隔較長時間,可是再次讀起仍然深有體會。

  最早讀賈平凹的作品,是在1994年讀他的小說《浮躁》,當時就被書中的人物所吸引,以致愛不釋手。自認為賈平凹有才華,寫得不錯,印象也好,後來還買了他的幾本書。

  賈平凹的小說與散文相比,我更喜歡他的散文。他的散文都保持著比較齊整的藝術水準,而且都是純粹的散文。象《月跡》這樣的散文,純淨透明,渾然天成,通篇洋溢著輕鬆幽默的生活情趣,而《秦腔》以及《商州初錄》中的大多數散文,在風俗畫的描繪中,又透出濃厚的文化氛圍和頑強的生命意識。到了《人

  跡》,賈平凹的散文又有所開拓,他進一步將日常生活引進散文,讀起來又別有一番味道。總之讀賈平凹的散文的確是一種輕鬆怡然的藝術享受。他的平中有奇的題材,曲折有致的構思,個性化的抒情方式,特別是他的“有味道”的語氣,都很容易使人聯想“五四”時期的散文和古代的筆記小說,而賈平凹對於佛道易經的感情以及他人格特有的淡泊和超脫,更給他的散文帶來了“空靈”,“虛靜”的韻致。此外,敘述的簡略和描寫的細膩,行文的明白曉暢與藝術的含蓄,以及靜與動,虛與實,非與奇,賈平凹都處理得得心應手且恰到好處。

  除了喜歡賈平凹的小說與散文,也喜歡他的書法。他的書法雋永、清爽、厚重。他的字基本一筆一劃,橫是橫,豎是豎,不***,不故作古拙,不巧裝稚氣,不作高深莫測。
 

  四

  他的散文確實和三毛的文章有一種相似,每念幾句必然有一個驚奇,或嘆其想象的瑰麗和怪異,或嘆其對生活的理解的獨到,或被其鄉言俚語所逗前仰後合的笑。相比賈的作品更有餘韻,最早讀他的是一篇叫盼兒的散文,讀後感嘆其構思精巧叫絕,三毛自殺是在收到賈的來信的不幾天,並透露煩惱來自於賈的文章,我想,臺灣作家三毛的文章固然有一種浪漫曠遠的味道,可是同賈相比,不論挖掘社會背景的深度還是思想領域的寬度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三毛見了賈的作品,如獲至寶,可見臺灣作家的眼量畢竟太狹隘了,視野相當侷限,她的感覺,賈可作為大師了,那麼多書後的三毛,彷彿又發現了自己的太多的無知和幼稚或者感嘆自己天賦的不足,在賈的面前根本無法想起並論,所以在下了邀請拜見的約定後,又看到了賈的寄去的一大堆的沉重的作品,突遇一場大病,感覺前途迷茫,自我迷失,遂自殺,看著三毛的回信,內容相形見絀,感情真摯但是思想匱乏,深度不夠,古文化功底顯然不力,而且三毛的生活經歷的深度和廣度無法和賈相比,虛無主義,飄渺恍惚,境界美妙,但有很濃的悲觀情緒和厭世傾向,自殺是一種荒謬的荒謬,在看到了非洲奴隸生活的三毛的眼裡,世界的不公平和她的善良的本性發生著無時不在的衝突,軟弱的她只能選擇死來閉上這個世界的醜惡之門,她不信仰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而系統學習了西方哲學,西方哲學是喜劇的悲劇,中國傳統文化卻是悲劇入手的終結的喜劇,學習西方哲學是她無法承載太多情感經歷的原因,而賈是傳統中國哲學的信徒,他基本上是一個佛道通,三毛思想深度的先天不足,生活婚姻經歷的坎坷和日益沉重的閱讀量,使其像得了積食難以消化一樣,思想和身體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賈經常手握道德經和諸葛神算,他的視野是多麼的開闊,思想深沉又嬉笑怒罵,正像大西北的戈壁風光一樣,遼闊、深曠,賈對三玄的鐘愛和中國書法繪畫、陶瓷的感悟很深,又能從自己的親身生活體驗來由小見大的觀測和推測世界的變化規律,喜歡預測,這很明顯是一個曠世的天才,賈的文筆和魯迅和巴金也視乎相近,明顯的受到了紅樓夢和水滸傳等傳統著作的影響,三毛在發現一位超乎尋常的大師後,原本很感情的本性受到了某種感染和觸動,感嘆山外青山之餘,產生了人生疲勞和厭世的衝動,賈的作品的深厚和複雜使之望洋興嘆,無地自容,百般矛盾的心情和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礙,導致了一個悲劇的結束,這個結束是那樣的令賈為之震撼和歎服,它深深的打動了賈,在行為藝術上,三毛佔了上風,三毛的一生可以說是藝術的成功的一生,她的自殺達到了藝術的完美!達到了一種奇特的人生和藝術境界!

  五

  我是一個愛看書的愛好者,在高中的時候,每當有空餘時間的時候,手裡都是會抱著書或是手機,這樣會方便我時時刻刻都可以看書,散文、詩集、小說等等我都有看。而賈平凹作品是我第一次看,以前是從來都沒有接觸到他的,看他的作品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

  以前看文章都是為了看個紅火熱鬧也就馬馬乎乎,一目十行的看,囫圇吞棗的,就好象豬八戒吃人生果。看後沒有任何的感想,也沒有任何的感覺,充其量也就是喜歡,再就是娛樂,但靜下心看文章,象是在品嚐一道美味,品一杯茶,品一杯酒,細細的嚼,慢慢的咽,那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樂在其中,此時此刻和作品融為一體,一會啞然失笑,一會悽悽然落淚,隨著情節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喜怒哀樂,同喜同悲可以說是最貼切不過了,我看“賈平凹作品集”就是這種體會。

  賈平凹的文章內容浩瀚,五彩繽紛,個人內心的情緒變化,偶然感悟的哲理都會讓我讚歎,文章中即沒有玄奧的言詞,也沒有空洞的說教,只是以一個經歷者的身份講述一個個富有哲理的故事。不炫耀,不張揚,貼近生活,既幽默又平實,最讓我深刻記憶的是他寫給他妹妹生日的一篇散文,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既有條件,讀書萬萬不可狹窄,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醫藥,建築,美術,樂理……凡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讀,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與精讀。世上好書,浩如煙海,…………這麼多年,兄並不敢奢侈,只是簡樸,惟恐忘了往昔的困頓,也是不忘了往昔,方將所得數錢盡買了書籍,所以,小妹生日什麼也不送,僅買一套名著十冊給你寄來,乞妹快活。”文章中表達了父母之愛,兄妹之情。讓人為有同感的同時產生敬佩之情。

  賈平凹是農民的兒子,是黃土地的兒子,他的作品包含了他對故鄉和母土的深切愛意,也是那黃土地,貧窮的黃土地醞釀和滋潤了他的文章,文章中西北的地域特色,風俗人情,格調清新,明麗自然,他的文章和人格不愧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文章就好象認識了一位好老師。受益非淺。 追問我說的讀後感 是賈平凹作品集裡的一篇散文來做讀後感 不是賈平凹作品集全部。

  六

  讀罷《廢都》,心中甚是有一種悲痛,也有一種憤慨。就個人感覺而言,小說的主人公莊之蝶是一個值得思慮再三的作家形象。他為人所稱道、所敬仰、所推崇,而恰恰是在他幾十年歲的為人所稱道敬仰與推崇中,莊之蝶變得腐朽與骯髒。以致最後所遭受的唾棄聲不絕於耳,又終於在古都西京的火車站上撒手歸天,不免令人痛心疾首,似有千言萬語,卻又一言不發。

  不錯,莊之蝶就是這樣一個墮落腐化的文人。由正直變得歪斜,由善良敦厚漸漸地善使心計,由浩然正氣到旁門左道,純潔身心卻去姦淫無度。

  可他似乎又是對的。作家的心緒一般是細膩的,莊之蝶也不例外。他一心想著寫作,客觀上確實要有一個安靜的地方。他有著自己的書房,在那裡伏案,盡情地揮毫潑墨。後來卻越來越難尋覓一個讓自己心靈得以釋放的 “安樂窩” ,便去了諸多小樹林,憑藉自己的名氣搞了個 “求缺屋” ,當然還是離不了自己家裡的床和文聯大院的獨居室。這些地方的開闢,是唐宛兒所說的 ” 讓你的才華盡情地去釋放吧,我可以獻出我的一切,只要你愛我 “的居處。

  可是,恐怕這些也是莊之蝶腐朽滋長的惡源。與唐宛兒之間無休止的***,使得莊之蝶感覺自己還是個男人,殊不知這等行為已經深深傷害了自己的妻子牛月清。而牛月清一時並未發覺,直到小說快要結束時方知自己的丈夫是如此之人。***個人感覺牛月清是值得同情的***

  可是啊,與莊之蝶有染的並不止唐宛兒一個。柳月、阿燦等似乎都是發出了唐宛兒那樣的 “莊哥” 之聲。在這裡,吻不算什麼,摸不算什麼,上床也不算什麼。而她們忘了,莊之蝶不是她們的莊之蝶,不是莊之蝶的莊之蝶,而是整個西京城的莊之蝶!莊之蝶的形象就這樣慢慢地滑落,落到了地上還不算,眾人卻要踩上去,在風雨交加的天氣裡踩上去,終於,把 “莊之蝶”這個名人踩到了爛泥中!

  在對待親朋好友的問題上,莊之蝶還是很仗義的,處處想著別人。周敏、夏婕、孟雲房等都依傍著莊之蝶,當然,莊之蝶也依傍著他們。用心去對待,以致後來龔靖元的去世使他悲痛欲絕。

  所有這一切,都在拾破爛老頭兒的吆喝聲中慢慢地飄過去了。還有那,祕書長,黃廠長,阿蘭等等,所有的所有,都隨著古都西京的風雨,遠遠地劃過天際。。。。。。

我的老師賈平凹
賈平凹描寫李相虎散文
相關知識
讀賈平凹作品有感
賈平凹作品線上閱讀
賈平凹作品散文集
賈平凹作品
讀丁立梅作品有感
賈平凹作品簡介
賈平凹作品經典
賈平凹散文選讀後感_讀賈平凹散文選有感
讀劉墉作品有感
讀豐子愷的作品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