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0日

  《邊城》是沈從文寫的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篇一

  短篇小說《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著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妓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篇二

  漠漠水鄉,褪去了幾縷霧色,小船泊在河邊,水波隨著風,泛起陣陣漣漪。對岸是寂寞的旅途,依稀的背影逐漸消失:至於去哪裡、什麼時候回來、是否還會回來,暫且,且隨它去。——題記

  一個多雨的江南……

  曾經,有一位老人,悠悠地在岸邊,正飲著葫蘆中的酒。

  “爺爺,爺爺。”

  老人緩緩的放下了葫蘆,不遠處的小船上一個女孩在叫他。

  女孩叫翠翠,很小就隨他撐船。

  他,彷彿已經習慣了孤獨。

  多數人從沈從文作品的只看到了清新秀麗的詞藻、婉轉多情的故事,卻無法發覺那樸實背後隱藏的悲痛,那作者心中深深的傷痕。因為沈從文文章往往用極冷靜的手法,將善惡美醜輕輕掠過,但越是輕描淡寫,就越給人一種發自靈魂的壓抑。無論是咬牙切齒的忿恨,或是熱情激盪的快樂,在沈從文的筆下,也永遠是和風細雨般的柔和。灰濛濛的雨中藏著朦朧而淳樸的美感,也藏著作者無奈的悲痛。

  但是,對情感木然的都市人卻多把沈從文的作品當作鄉俗文學,因為慾望的充斥使他們無法透過薄霧看出那一縷明媚的憂傷。那一縷明媚,是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真善美的讚揚,那一縷憂傷,更是對沉淪日下的社會沉重、傷感的批判。其寫作手法將優美與悲憫恰當的融合,讓美麗如水般沁透讀者的心田,又讓悲哀如石般壓抑著人的靈魂。

  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講述的就是一個處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時代變遷,社會風氣開始汙濁的時候,有那樣一段純真而悲哀的愛情。

  大老與二老,兩個樸實的青年,在金錢面前他們毅然的選擇了愛情,他們不會為一間大磨房心動,寧願為了心愛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而這種形象,也正是這鄉間小城最純樸的象徵,他們是這個小城的靈魂,最純樸的靈魂。

  祖父是純樸、善良、勤儉、樂觀的精神象徵,是茶桐人美好品質的代表,這裡的人們對這種精神的嚮往,就被人們對白塔的態度反映出來,白塔坍塌以後,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協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並不是還原一個樣子,而是茶桐百姓對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託

  翠翠對愛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個心愛的人,踏踏實實的過一輩子。決不曾想過什麼“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不會理解什麼是所謂的愛情。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份純真的愛,不曾粉飾,熱烈而羞澀的追求過,追求一個她愛的臂膀,直至夢的消逝……

  夢逝之時,她並不曾知道二老對她的忌憚,更不曾知道二老對她的愛,她不會知道,只是默默地等待。這樣的寫作手法,使得讀者對這段悲劇感到深深地惋惜。

  山竹林是翠翠的心靈之家,每當她遇到些陌生人或是遇到了婚姻上的問題,他總是跑進竹林,選擇默默地逃避。即使她心愛的人曾經想要渡河,她一樣遠遠的逃開到竹林裡。這竹林更彷彿是她心靈的避難所,也是她的純真世界的象徵。可惜愛情沒有降臨她的身邊,或許是無緣罷。

  記得祖父與翠翠談起終身大事時,翠翠總是變出一臉嚴肅或是沉吟不語的樣子,使得祖父沒有辦法繼續說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愛的人時,在嚴肅的表情下掩藏著一種莫名的喜悅,一個羞澀而天真的小女孩,沒有做作,洋溢著自然的精華,自然的秀美。

  景色、民俗風情,點綴上鮮活的人物,使得人彷彿置身江南小鎮,親眼目睹了一場悲劇,又悵然所失的回到現實世界,輕嘆一聲,久久不能忘懷。

  篇三

  “這原本是沒有時間流過的故事。在那與世隔絕的村子,翠翠和她的爺爺為人渡船過日,

  十七年來一向如此。

  有一天,這女孩碰上了城裡的男子,倆人交換了生命的約誓。

  男子離去時依依不捨的凝視。翠翠說等他一輩子……”

  這是沈從文《邊城》的諾貝爾提名。多次讀邊城,仍會被其中秀麗的風景,樸素的人家,純真的愛情所打動。

  秀麗的風景

  文章一開頭便展示了邊城之美,邊城之美不在壯闊,美在清晰自然。依山的築城茶峒,臨水的碼頭,灣泊的小篷船,輕柔的山風,望眼無盡的翠竹,一幅幅景融合在一起,如詩如畫的展現了邊城的優美意境。邊城是混著泥土氣息,是邊城人民與自然和諧的相處。讀起獨有的湘西風景,腦海裡呈現:靈動清澈河水能望見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從竹林穿過,帶來竹的清香;薄紗似的的霧靄籠罩夜色裡……柔美而寧靜。這是鋼精水泥板的城市永遠塑造不出來的,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再望一眼那薄暮中的邊城,心便會靜了下來。與壯闊的河山不同,邊城的美是樸素寧靜的。邊城裡也有喧鬧,但與城市裡的車鳴不同,那是湘西的水聲、拉船聲、牛角聲與山歌聲,是悅耳的音樂。當城市裡的人疲憊時,停下來,望一望邊城,那裡便是天堂。

  樸素的人家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就是在這樣一個純樸而美麗的地方,孕育出了淳樸赤誠的邊城人民。《邊城》裡的人情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外祖父與一個過渡人為過渡錢而爭執時,人與人之間真切善良的交往也都印於眼前了。端午節,所有的人圍到岸邊,早早的觀看;而年輕小夥則在鼓聲的節拍中向前奮劃,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龍舟競賽的方式和捉鴨子的可愛場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聯翩了。這便是湘西人民的獨特的端午風俗,獨有的人情美了,因為在這裡它沒有等級的觀念,它只是質樸的世界中一個沒有被汙染的角落罷了。純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在嬉笑聲中便展現無餘了。

  純真的愛情

  翠翠和二老相識於五月端午,他們初次見面的場景,讓人忍俊不禁。而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兄弟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用最淳樸的方式表達愛意。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預知屬於自己的命運。於是他決然出走,卻最終意外為身亡。

  文章最後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人看似可以想象的結局,卻又掩不住其中悲傷。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

  故事已經結束,然而邊城裡那些單純而善良的人,不被汙染的寧靜的村莊,碧溪的渡船上,依然有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著地守望……

 

雲裳讀後感
勵志文學作品讀後感
相關知識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人教版高三語文課文邊城讀後感
沈從文邊城讀書筆記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
沈從文邊城心讀書心得精選
高中生邊城讀後感優質例文五篇
有關邊城讀後感優秀範例五篇
沈從文邊城經典語錄
邊城讀後感精選
沈從文邊城語錄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