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隆大教堂有什麼歷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科隆大教堂是位於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標誌性建築物,隸屬於天主教科隆總教區,是科隆總主教的主教座堂。它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世界上第三大的哥特式教堂。始建於1248年,工程時斷時續,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6年將科隆大教堂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科隆大教堂位於科隆市中心,始建於1248年,幾經波折1880年最後完成。大教堂是歐洲基督教權威的象徵,是哥特式宗教建築藝術的典範。它為罕見的五進建築,內部空間挑高又加寬,高塔直向蒼穹,象徵人與上帝溝通的渴望。除兩座高塔外,教堂外部還有多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四壁裝有描繪聖經人物的彩色玻璃;鐘樓上裝有5座響鐘,最重的達24噸,響鐘齊鳴,聲音洪亮。科隆大教堂內有很多珍藏品。二戰期間,教堂部分遭到破壞,近20年來一直在進行修復,作為信仰象徵和歐洲文化傳統見證的科隆大教堂最終得以儲存。

  科隆大教堂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以法國蘭斯主教堂和亞眠主教堂為範本,是德國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國哥特盛期樣式建造的教堂。考古發掘表明,在科隆大教堂高高聳立的地方,曾存在過一座羅馬的神殿,圍繞它的是富裕商人的豪宅。第一座基督教堂建於公元320年,當時的洗禮盆在大教堂內還可以看到。

  教堂歷史

  根據考古發現,教堂原址在羅馬帝國佔領時期是普通民居。從公元4世紀末或5世紀初起,在這個位置上開始建起了小規模的教堂。之後教堂不斷擴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落成——科隆大教堂的前身。這座教堂在1248年4月30日的一場火災中幾乎毀壞殆盡。另有資料說“科隆大教堂位於德國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是在希爾德博爾德遺址上修建的”。

  整個建造工程前後跨越六個多世紀,它是德國中世紀哥特式宗教建築藝術的典範。科隆大教堂始建於1248年,1880年竣工,若非19世紀的復古風席捲歐洲,那麼這棟哥特式的經典之作恐怕永無完工之日。經過了七個世紀,它先後的建築者都持有同樣的信仰,而且絕對忠誠於原定計劃。大教堂工程規模浩大,仍儲存著成千上萬張設計圖。其建築期長達632年,堪稱世界之最。1248年,法國建築家凱爾哈里特受邀設計建造科隆大教堂,公元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區主教康拉德·馮·霍施塔登在聖母升天節這天為大教堂動工舉行了奠基儀式,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開始。2.5萬名市民期待已久的時刻到來了,在這個德國當時最大的城市裡建造一座“世界第一”的大教堂是所有人的共同願望——富人捐錢,窮人出力,藝術家貢獻智慧,統治者全力支援。當時的規模較小,其建築形式採用早期基督教時代的建築方法,極為樸素。

  最初的工程是從1248年到1322年的唱詩堂封頂。前期工程耗資巨大,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來看簡直難以想象。雙頂教堂高達44米,且直上直下,既要保證底座地基的穩固,又要體現哥特式建築所獨具的垂直線性的效果。據說,當時的人們竟然是先修建直聳入雲的柱子,再在其上安裝木製起重機,最終實際“高空作業”。人們已無緣看到那空中樓閣般的腳手架,但僅從它長達14米的中跨就可想見這個類似細長稜椎形的建築物是如何拔地而起的了。木匠、泥瓦匠、石匠、搬運工乃至各種後勤人員日夜不停地加緊工期。夏天,他們趁著天亮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冬天也要幹七八個小時。有的工人三頓飯都在“天上”吃,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打地基、修立柱、吊樑等相對容易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最艱鉅的任務便是封頂了。人們首先在地上澆鑄屋頂平臺,然後再將其吊至近60米的高空——為了減少重量和節省石料,木匠們和泥瓦匠們合作製成了木石結合的屋頂。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擔心“纖細”的立柱是否能代替承重牆將屋頂托住,並且依照節省和美觀的原則,立柱上的許多石料被抽空,建成了玻璃隔屏。44米高的屋頂如果出現塌方,其後果不堪設想。好在建教堂不是搭積木,聰明的設計師利用了羅馬式大教堂建築中的拱門設計,創造了有尖角的拱門、肋形拱頂和飛拱,幫助立柱共同支撐穹隆式吊頂——這也便是哥特式建築的精髓之所在。在科隆大教堂裡,每一根主柱周圍都有拱牆相對應,通常是五拱,也有三拱和七拱。

  儘管條件艱苦,工期緊張,但設計師們並沒有絲毫馬虎、在不具備現代幾何學和力學知識的前提下,對於每一個細節部分,設計師們都反覆研究,邊試驗邊建造。甚至在沒有統一的尺寸標準的情況下,那些不知名的偉大的建築師們索性親自去搭建模型和製造實物,為的是一次成功。在工程進展到了後期階段,由於經費緊張再加上地區主教之間爭權奪利,許多參與施工的人幾乎就是靠著一個堅定的信念去完成本職工作的——他們篤信上帝,希望能造一座人間天堂請求上帝的賜福。1322年,地區主教海因裡希·馮·維思伯格主持唱詩堂封頂儀式,科隆大教堂工程正式告一段落。

  15世紀初,人們曾試圖在原教堂的南面並排修一座教堂***南堂***,但58米高的建築未蓋成便倒塌了,只剩下一臺架在立柱上的木製起重機孤零零地成為了科隆市的標誌。

  由於歷次戰爭阻隔,特別是“30年戰爭”和“百年戰爭”兩次悠長的宗教戰爭。1560年,教堂內大廳基本竣工,因德國宗教改革運動工程中斷***有資料說曾遭受火災***。

  1842年,德國著名建築家卡爾·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籲重開大教堂工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響應這個呼籲並給予財政支援,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帝國強盛,財力雄厚。科隆大教堂未盡的工程又被提上議事日程。德國人極欲表現自己的強國地位,下定決心在原教堂基礎上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教堂。早在此前,包括大文豪歌德在內的許多名人就提出重建大教堂的想法。到了1864年,科隆市發行彩票籌集資金直到1880年正式落成,科隆大教堂一層又一層地加高,一間又一間地加寬,形成了由兩座“高塔”為主門。內部呈“十字心”為主體的建築群。直到1880年10月15日,這座當時榮膺世界最高建築物的科隆大教堂舉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禮。成為建築史上最傑出的成就之一。

  除了它自身特有的價值和其包含的藝術價值外,它還表現了歐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1942年,英美聯合空軍轟炸德國。科隆位居萊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業的集中區,成為挨炸最慘重的城市之一。戰爭結束時,科隆老城被毀百分之九十。由於德國天主教透過羅馬教廷提出要求,這座古教堂才免遭轟炸。科隆大教堂雖然沒有被毀掉,但也中了盟軍十多枚***。戰爭結束後,康拉德·阿登納對於家鄉科隆情有獨鍾,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使其煥然一新。科隆人對於兩位“康拉德”——1248年的主教和1948年的的貢獻推崇備至,而後者除了使科隆大教堂重現輝煌之外,還一手締造了新德國。

  20世紀末泛酸的空氣正無情地侵蝕每一塊斑駁的石頭,一波又一波的整修又開始了。保持大教堂的建築特色,並對內部藝術陳設進行文物保護和管理。1999年起,大教堂修葺提出1720萬馬克預算。由於宗教界、個人及政府財政援助,作為信仰象徵和新歐洲中部文化傳統統一見證的科隆大教堂必能更好被儲存下來。

法蘭克福大教堂歷史簡介
柏林牆的建立與倒塌
相關知識
德國科隆大教堂有什麼歷史
聖彼得鐐銬教堂有什麼傳說
四國軍棋大戰中有什麼技巧
蘇格蘭國旗有什麼歷史來歷
泰國香米有什麼歷史
竹子在中國有什麼歷史
法國菜有什麼歷史文化
國慶的由來有什麼歷史文化
波蘭國旗有什麼歷史
春節拜年有什麼歷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