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博物館簡介
從化博物館建於1998年,1999年9月28日開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從化博物館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從化博物館建於1998年,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它位於流溪河畔,地理位置優越,周圍風光秀麗,且近市中心,交通非常方便。
該館以保藏並展出本地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文物資料為主,兼具有青少年美學教育,群眾性美術、書法、攝影、收藏等愛好者活動、交流場所的功能和作用,是從化市舉行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整體建築共五層,1-4層共設有大小展廳7個,主要展示有:《從化文物展》、《從化革命史展》、《古典傢俱展》等以及不定期的群眾性收藏書、書畫、攝影等展覽。
自1999年9月28日開館以來,該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平均一個多月就舉辦一次展覽或活動,並且都是免費為群眾開放,每年約有3萬多人次入場參觀。該館舉辦的各種展覽活動普遍受到人民群眾的好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從化博物館展示
豬年話豬
介紹:
農曆“金豬年”是個難得的吉利年份!在人們的心目中,豬是最老實的家畜,它不像狗那樣精靈,豬長著一副圓乎乎,胖墩墩的憨厚相,2007年是生肖豬年,它除了代表尊貴與喜氣,更傳達豬年的豐足與歡慶,前進中的浙江自然博物館正以嶄新的面貌即將搬遷西湖文化廣場。 豬為哺乳綱,偶蹄目,豬科,雜食類動物,包括野豬和家豬。家豬溫順老實,那是因為長期被人類馴養,與大自然隔離而喪失了其本性,而野豬性情凶暴,善於搏擊,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野豬雖然沒有角,卻是獸類中最凶悍的動物。它的獠牙尖銳而強硬,可以輕易刺傷敵人;它經常在樹幹上摩擦使之成為堅強的盾甲。因此歐洲的許多家族紋章以豬為圖案,表示勇猛和萬夫莫敵。 豬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家畜,民間稱其為六畜之首。
古代勞動人民常常以牲畜的多寡來標度地位和富裕程度,豬正是人們飼養的最早家畜之一,從古至今都是中國大部分地區居民的一種主要肉食資源,在宗教活動中也發揮了較大的作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動物群豬屬骨骼相當豐富,野豬頭骨完整,吻部較長;家豬頜部相對較寬等,本館館藏化石標本就有不少浙江河姆渡遺址動物群中偶蹄類豬科遺骸收藏。 在許多古人的墓葬中,遠至新石器時期的人類遺址,葬豬或以豬做祭祀品就顯得十分重要。早在二千年多年前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濱文化”的先進與繁榮,留下了許多與豬有關的史前藝術佳作:有豬形塑、豬形罐,也有豬形圖案裝飾器,河姆渡豬有的在身上加飾植物紋,也有的與稻穗一起出現,明顯具備與農業息息相關的特殊含意。學者研究後認為:河姆渡的豬應該與當時的祈雨巫術有關 ,因此在中國文化中,豬還有其它的許多寓意和象徵。
豬年來臨,不能不提及豬的話題,豬年是個肥年,是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年,在上級領導的關心重視下,我們期待著新館建設目標早日實現,這裡也祝諸位“豬”事順意!
恐龍滅絕之謎緣於單次小行星碰
介紹:
恐龍滅絕是科學家難解的世紀之謎,許多科學家推測,宇宙物質多次撞擊地球是導致恐龍滅亡的原因。然而,美國一支科研小組在分析大西洋底部沉積岩後卻認為,單次小行星撞擊地球才是真正誘因。這一發現得到《美國地質學會通報》網站11月30日詳細報道。
隕石中關鍵化學物質作證
研究負責人、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家肯•麥克勞德說:“我們的發現有力地支援單次撞擊假設。”
科學家26年前發現罕見化學元素銥在白堊紀時代已存在於地球,而銥是小行星常見的化學組成元素,這讓科學家推測白堊紀時小行星撞擊地球,把銥帶到地球。後來,科學家鑑定出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發現的直徑約180千米的奇克魯伯隕石坑也形成於白堊紀,這讓科學家認為,隕石坑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產物。
麥克勞德及其研究人員認為,造成奇克魯伯隕石坑的單次小行星撞擊就是恐龍滅絕的最終謎底所在。他們在距離尤卡坦半島撞擊點約4500千米的大西洋水面下的德梅拉拉海丘上,鑽出了5塊沉積岩樣本進行分析。該海丘是研究人員心中理想的考察地點,因為它距離隕石坑位置適中。如果取樣地點太過靠近隕石坑,取樣可能因撞擊後海嘯、地震和塌方等原因無法真實反映當時情況;而如果太遠,岩石中含有的撞擊證據又會太少。
研究人員說,僅在距今約6500萬年的岩層中存在與撞擊相關的物質,這些物質在年份更久遠或更年輕的岩層中均不存在。這說明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僅發生過一次。
研究人員認為,面寬約10千米的一顆小行星在655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撞擊地球,形成奇克魯伯隕石坑,導致恐龍滅絕。
質疑:撞擊比滅絕早30萬年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格爾塔•凱勒認為,造成奇克魯伯隕石坑的撞擊事件比恐龍滅絕早30萬年出現。造成奇克魯伯隕石坑的撞擊事件使地球火山活動頻繁,但僅僅造成生態系統失衡,生物體型趨小,而沒有造成眾多生物滅絕。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是其後發生的大塊宇宙岩石撞擊地球事件,但這些撞擊的證據還沒有為科學家發現。
青島紅酒博物館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