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件時間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1日

  盧溝橋事件的發生標誌了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盧溝橋事件是什麼時候發生的?發生在哪一年?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及簡介

  時間:1937年7月7日—7月31日

  簡介:日本軍隊為了佔領中國,先侵佔我國東北地帶後,繼續向南前進,企圖佔領華北。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軍事演習。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稱有一名日軍士兵於演習時失蹤***實際上那名士兵是去上廁所了並在隨後不久歸隊***,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要求。日軍向盧溝橋一帶開火,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37師219團予以還擊。這便掀開了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日軍自1931年佔領中國東北後,為進一步發起全面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及偽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

  中國守軍和日軍在盧溝橋激戰,日本派大批援軍,向天津北京大舉進攻。

  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後戰死。7月,天津淪陷。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官兵奮力反擊。團長申仲明親赴前線,指揮作戰,最後戰死。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剩4人生還,餘者全部壯烈犧牲。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盧溝橋事件背景

  政治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攻擊物件的“大陸政策”。

  20世紀初葉,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擴大對華攻擊,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第一次大戰後,日本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中國東北發動襲擊,才3個多月就佔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並攻佔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在華北搞“自治運動”,希望能長期佔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製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對華戰爭的戰爭部署。

  地理背景

  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史料記載,自金代開始,中原腹地進京,皆要在盧溝橋停留,為京師進出中原腹地的必經之路。侵華日軍一旦佔領盧溝橋,北京就是一座死城,華北也就唾手可得。宛平城建於1640年,是捍衛北京城的軍事要塞。於是,日軍攻擊駐軍地,中國軍隊在盧溝橋進行抵抗,開啟了日中戰爭的序幕。

  盧溝橋事件意義及歷史價值

  意義

  領導以北伐為標誌的國民革命的蔣介石及其國民政府,需要解決兩大結構性矛盾:對內求國家統一,對外求民族平等——這實為辛亥革命之後中國所面臨的國家性難題。北伐成功後,蔣介石的選擇是:對內繼續消滅反側,對外暫時忍耐待時。亦即“先安內,後攘外”。這一道路,歷史學家郭廷以先生的評論是:“在步驟上亦自言之成理,豈奈為勢所不許可。”

  所謂“勢所不許可”,以中日兩國關係觀察,“九一八事變”後的不抵抗,失去東三省,按“後見之明”的研究者的歷史覆盤:日本執政當局亦有文官集團與軍人集團之別,當時國民政府雖無能力全面對抗日本,但完全的不抵抗,反作用於日本當局,遂使軍人集團氣焰日彰。其結果,軍人集團一路狂飆,演進至“盧溝橋事變”之時,完全控制日本政局。其擴張之心侵略之行,再無國內的制衡之力。內外之間,略有閃失,稍微失衡,後果便難以收拾。

  “九一八事變”,以及東三省之失,再次昭示中國現代化轉型之艱難。如果說晚清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亦即傳統中國如何走向現代國家,其特殊之處,按歷史學家金衝及先生所論:近代中國一切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

  現代化轉型之際,中國與現代化先發國家——“中國/列強***帝國主義***”的矛盾,才是我們理解晚清以及民國,甚至當代中國核心性與結構性矛盾之一。自鴉片戰爭開始,其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甲午海戰,無不是傳統中國“忍無可忍”之下被動而倉促的應戰。也差不多無有例外,每次對抗外侮,都伴隨著國內政治格局的動盪。第二次鴉片戰爭,甚至內***對抗太平天國***外兩場戰爭,由此導致的國內政治格局,至1894年的甲午海戰,結果顯現:“李合肥一人對一國。”***梁啟超語***中國內部的糜爛,已無能力以一國之力應對外侮。這當然悲哀,卻是事實,亦是傳統中國結構性矛盾之必然。

  對抗外侮,已無動員並組織一國之能力,清亡,沒有意外。1911年,辛亥革命後,如何在列強壓迫下,建立一個統一的獨立的國家,便是當政者歷史性的挑戰。

盧溝橋事變的資料
盧溝橋事變的意義
相關知識
盧溝橋事件時間
盧溝橋事變時間
盧溝橋事件資料
盧溝橋事件的起因
盧溝橋事件圖片
盧溝橋事件簡介***2***
盧溝橋事變的時間
盧溝橋事變的歷史事件介紹
盧溝橋事變的歷史事件介紹
盧溝橋事變電影簡介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