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誰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那麼你知道是誰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誰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昇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畢昇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覆試驗,在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複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裡,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託,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
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藥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
印完以後,用火把藥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昇沒有采用。
畢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裝置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這中間,我國的平民發明家畢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昇的生平事蹟,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蹟,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裡。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準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複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儲存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詔書,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活字排印的開始,不過他雖已發明,未能廣泛應用”。古代的印章對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啟示作用。關於活字印刷的記載首見於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
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上什麼效率,如果印數多了,幾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為了提高效率常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
印完一塊,另一塊又排好了,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製成20多個字,以備一版內有重複時使用。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則臨時刻出,用草木火馬上燒成。從印板上拆下來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內,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籤,以備檢索。畢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實驗發現木紋疏密不一,遇水後易膨漲變形,與粘藥固結後不易去下,才改用膠泥。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
拓展:簡介
畢昇***?—約1051***,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術的創始人,歙縣人。畢昇是徽州一位沒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愛鑽研技術。北宋慶曆年間,畢昇有感於傳統雕板印刷的繁雜不便,潛心研究泥活字印刷技術,他發明了在粘土坯上刻字,一字一坯,然後燒硬的泥活字,使印刷工藝得到了質的飛躍,速度大大加快,錯字可以單獨更換,可以重複使用活字,實現了人類印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革命。
宋代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畢昇的業績有專門記載。宋初,畢昇為書肆刻工。宋慶曆年間,畢昇根據實踐經驗,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技術。這一技術未及推廣,畢昇就去世了。
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畢昇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膠泥活字。然後把膠泥活字分類放在木格里面,一般常用字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不等,以備排版之需。
排版時,用一塊帶框鐵板作底託,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里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等藥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待藥劑冷卻凝固之後,就成為版型。印刷時,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即可。印完後再用火把藥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會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以再用。
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內發現的刊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鑑定為北宋元符至崇寧年間***1100—1103年***活字本。這是畢昇活字印刷技術的最早歷史見證。
活字印刷術一字多用、重複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時省力、節約材料,比雕板印刷術有了質的飛躍,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活字印刷術直到20世紀80年代還是世界上生產書籍、報紙、雜誌的主要方法。
1990年秋,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睡獅山麓出土了一方墓碑,據考證為畢昇墓碑。
據傳,畢昇後人因用活字膠泥偽造錢幣被朝廷發現,株連九族,僥倖逃脫之族人遂改姓。
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畢昇膠泥活字首先傳到朝鮮,被稱為“陶活字”。後來又經由朝鮮傳到日本、越南、菲律賓。十五世紀,活字板傳到歐洲。公元1456年,德國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聖經》,這是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國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術經過德國而傳到其他十餘個國家,促進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
活字印刷術的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