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開始喪服就使用白色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喪服,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裝。中國古代喪服自周代已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並有五服制度﹐即按服喪重輕﹑做工粗細﹑週期長短而做。下面小編給大家講下。

  喪服指喪禮中親屬們根據與死者的親疏關係而穿著的各種服飾,晚輩為長者服喪穿用的喪服稱孝服。由於民族風俗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喪服的顏色有所不同。正如法國作家拉伯雷所說,大部分國家的喪服顏色通常為黑色,這是因為許多國家都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悅和快樂。比如在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的習俗中,寡婦一身黑衣,居喪期後半年加穿白、灰、紫或淡紫色服裝***稱半喪服***。新娘身穿潔白的婚服。除了西方國家以外,即使與中國一水之隔的日本,其風俗亦是以白色為結婚之吉服,黑色為喪服。對於日本人而言,白色是純潔無瑕的處女象徵。因此,日本人稱新娘和式嫁衣為“白無垢”。時至今日,在舉行婚禮儀式時,為了突顯出嫁新娘的潔白風采,出席婚禮的女性仍忌穿純白色的和服或裙裝。天皇及其父或母辭世時,則稱“諒暗”。在此期間,天皇***或下屆天皇***以下之宮內所有人員,一律穿接近於黑色的“鈍色”喪服,並且不只限於衣裳,其束帶、冠等也均換成黑灰色。

  中國古代服色的起源很早。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能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到了周代,民間已有專門的染匠從事絲帛染色。《尚書·益稷》記載:“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 周代的宮廷手工作坊中亦設有專職官吏“染人”,“掌染草”,管理染色生產。《周禮·天官》雲:“染人染絲帛。”中國古代曾出現過黑色喪服的事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子墨衰……絰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殽,獲百里孟視明、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

  從周代開始,中國喪服開始使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都是白色,並有五服制度。即按服喪重輕、做工粗細、週期長短,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在喪禮中不僅要求喪服是白色,而且不能穿黑色的衣服,也不能戴黑色的帽子,稱“羔裘玄冠不以吊”***《論語·鄉黨》***。“羔裘”是黑羊皮,毛皮向外。朱熹注曰:“喪主素,吉主玄。”***《四書章句集註》***五服制度至今已不多見,但喪服顏色以白色為主卻已成定製。即使到了清代,寡婦雖然穿黑色的裙子,然而在喪禮上仍需要著白色的喪服。整體觀之,中國人主要以白色為喪服之顏色。中國人的喪服“尚白”,自有其傳統文化和人們心理意識的根據。

  首先,“白色”在中國的象徵意義,是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約定俗成的。不同文化之間的顏色象徵意義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澱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文化現象。色彩,無論是藝術色彩還是語言色彩,它的象徵性和寓意,都能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心態。中國文化的顏色象徵,建立在中國早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狀況的基礎上,因此,顏色的象徵意義有一定的政治化和神祕化傾向。我們的祖先因為弱小、無力,無法抗拒凶惡猛獸的攻擊,在白晝下,他們暴露無遺,面臨著隨時成為猛獸美食的危險,因而對白色產生了一種本能的恐懼感。同時,我們的祖先還觀察到“月到中秋分外明”,因此將中秋之月的“銀白色”與肅殺的秋季連在一起,於是,白色在中國文化裡就成了一種顏色禁忌。這從中國的“五時衣”中也可以找到根據。《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乃閱陰太后舊時器服,愴然動容,乃命留五時衣各一襲。”“五時衣”將服飾定為五色,天子在一年中的不同時節分別穿著五種不同的顏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志》說的“迎氣五郊,各如其色”,對應祈祥五方大帝—東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五時衣”的顏色為: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白色對應秋季,是一種大自然的殺氣時節,所以喪服之白色,既是一種復古、憶祖的祭服服色,同時也是弔喪死者的凶煞服色。從隋唐到宋代,皇帝命百官也穿著“五時衣”服飾“迎氣五郊”。《宋書·百官志上》記載,“乃出天子所服五時衣,以賜尚書令樸”。到明、清時期,“五時衣”已逐漸流行於民間,尤其江南,盛行此風俗。而西方文化中的顏色象徵意義,少了一些神祕,其文化中的白色象徵意義主要來自白色本身,如新下的雪、新鮮牛奶及百合花,都令人陶醉。因此,在西方,白色高雅純潔,它象徵著純真無邪、正直、誠實、高尚、廉潔和幸運;而黑色則是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色,它象徵著死亡、凶兆、災難,被西方人所厭惡。

  其次,中國喪服“尚白”禮俗,體現了人們對祖先的“崇敬”之心。《史記·禮書》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大戴禮記·禮三本》也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焉生,無先祖焉出,無君師焉治,三者偏亡,無安之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中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尊先祖”是“禮三本”之一。中國人先祖最早的服裝原料取材於麻,並且是“牡麻”,即***中的雄株。中國遠古之中原地區並不產棉布,除了從自然界獲取的動物毛皮、羽毛外,最先是以葛、麻、絲帛為服裝原料。清麻脫膠和絲帛漂練之後,自然呈現白色,因此,白色成了中國人最早的服色。白色是祖先的發明,服用白色喪服自然體現了對祖先的崇敬。

  最後,中國喪服以白色為主又體現了禮的“真誠性”。中國喪服的原料選擇原則是崇尚原始、質樸、自然。《儀禮·喪服》有關於喪服質地的描述,“喪服,斬衰裳,苴絰杖”;“疏衰裳齊”;“不杖,麻屨者”;“大功布衰裳,牡麻絰纓,布帶,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小功布衰裳,澡麻帶絰,五月者”,“緦麻,三月者”。 由此可見,原料越是粗糙自然,就越能表示喪服的厚重和等級。中國古人對五種喪服制作的要求也不同,斬衰是五服中等級最高的一種,上衰下裳都是最粗的麻布,只裁割而不緝邊,無修飾;齊衰僅次於斬衰,穿用粗麻布製成的衣,縫邊,所以稱齊衰;大功,穿用熟麻布做成的衣,麻布細於齊衰而粗於小功;小功,穿用細於大功的麻布製成的衣;緦麻是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穿用細麻布製成的衣。越是與死者親近的人的喪服,後天的加工越簡單,以至於斬衰的原料是生麻布。《史記·樂書第二》雲:“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唐代張守節正義雲:“著,明也。經,常也。著明誠信,違去詐偽,是禮之常行也。”則常行之禮,在於誠,在於去偽。所以“布筵席,陳樽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史記·樂書第二》***。鄭玄注曰:“言禮樂之本由人君也。禮本著誠去偽,樂本窮本知變。”為禮之本的“著誠去偽”,影響著中國古人的著衣,“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後天顏色的修飾,被認為是一種“偽”,是禮之末也。因此,無論是從顏色,還是從質地、工藝的角度來說,中國人以麻的純色—白色為喪服顏色,體現了為禮之本的“著誠去偽”精神。

周朝弱冠的成人禮
東周哲學家公孫龍
相關知識
周朝開始喪服就使用白色
消毒液洗衣服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葡萄酒開瓶器如何使用
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土地使用及拆遷安置管理暫行辦法
開塞露怎麼使用
霧霾天開車的燈光使用技巧有哪些
新手開車時正確使用車燈的方法
開車時怎樣使用燈光
複方蟲草口服液使用說明
開車時燈光使用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