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的始末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推恩令,漢武帝劉徹為削弱諸侯王勢力而頒行的一項重要法令。其具體辦法是,令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者,則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頒佈推恩令的漢武帝圖片

  推恩令的詳細介紹

  推恩令,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文帝時,賈誼鑑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曾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這一建議,但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漢景帝即位後,採納晁錯的建議削藩,結果吳楚七國以武裝叛亂相對抗***見西漢七國之亂***。

  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亂,並採取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使諸侯王的勢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驕奢淫逸 ,阻眾抗命 ,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 。因此 ,元朔二年*** 前127***,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迎合了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為武帝所採納。同年春正月,武帝頒佈推恩令。

  推恩令下達後,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後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樣,漢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其後,王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王國問題。

  推恩令是漢朝漢武帝時期推行的一個旨在減少諸侯的封地,削弱諸侯王勢力範圍的一項重要法令。主要內容是將過去由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傳給嫡長子的情況,允許諸侯王把封地分為幾部分傳給幾個兒子,形成直屬於中央政權的侯國。

  漢初,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長子單獨繼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孫得不到尺寸之地。雖然文景兩代採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漢武帝初年,“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易為***;急則阻其強而合從,謀以逆京師”,嚴重威脅著漢朝的中央集權。因此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晁錯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這使得諸侯王國名義上沒有進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導致封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從此“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

  規定諸侯王死後,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國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 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子弟為列侯,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推恩令下後,王國紛請分邑子弟,“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武帝以後,王國轄地不過數縣,其地位相當於郡。這樣,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問題,就進一步解決了。

  推恩令推行的目的

  漢高祖開國初期,在統治方式上,實施分封同姓王,以確保劉家天下的錯誤決策。結果王國勢力大增,嚴重威脅中央,並最終爆發“七國之亂”。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由皇帝制定封號。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使王國封地被分割,以

  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思想變革與政治變革統一的標誌。它表明:漢武帝不僅正式採用了儒家思想治國,而且取得了成功,從而完成了漢代分封制向郡縣制的過渡。國之亂後,中央政府決定消減諸侯國的實力。漢武帝即位後的第三年冬天,開始實行“推恩令”計劃,當時諸侯王的子弟眾多,但是隻能有嫡長子一人繼承王位。如果以推廣皇帝恩澤的名義把土地再分封給諸侯的子弟,那麼看起來是皇帝厚待他們,實際上卻使每個封國的面積都化整為零,漸漸縮小,再也不足與中央朝廷抗衡。

  並且,“推恩令”的整個過程都清楚明白,有案可查,不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誰——是田蚡還是董仲舒提的建議,武帝採納了沒有,詔令何在?一千年來,雖經眾多學者反覆考證,但至今仍是一筆令人迷茫費解的糊塗帳!

  推恩令的主要措施

  建中朝,設刺史,漢武帝能用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的原因:景帝削藩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時國家實力強大,其措施行之有效。

  推恩令的主要影響

  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推恩令”是中國傳統文化反思的科學基點

  以往人們研究和反思漢武帝時期社會變革,往往都以“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基點,這是不對的。筆者認為,應以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推恩令”為基點。“推恩令”告訴我們:漢武帝時期思想變革與政治變革是統一的;武帝時期政治變革的意義遠遠超過思想變革;武帝最崇尚的儒學不是《五經》,而是《孝經》;武帝不僅是“崇尚儒學”,而是“儒術合流”;武帝時期的“儒術合流”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百家合流中的“有機合流”;百家的“有機合流”是武帝以後中國學術發展的科學途徑;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不著眼於“百家合流”,就會犯路線或方向性錯誤。

  漢武帝時期,中國古代思想、政治發生了巨大變革,這些變革承上啟下,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具有決定意義。後來,人們研究和反思漢武帝時期的這些變革時,往往都以“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基點。對此,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子虛烏有》***1***一文中已指出,這是不對的。那麼,這一基點在哪裡呢?應該就是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推恩令”。

有關孟子的成語故事
蔡倫是怎麼造紙的
相關知識
推恩令的始末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的關係是什麼
廣州之戰的始末
東漢統一戰爭的始末
宋江起義的始末
安化王叛亂的始末
沙隆戰役的始末是什麼
阪泉之戰的始末是怎樣的
明章之治的始末及評價
應採兒***事件的始末真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