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
漢獻帝劉協***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又字合。漢靈帝之子,漢朝最後一任皇帝,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後被迫傳位於曹丕。公元234年,劉協病死,享年54歲。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漢獻帝劉協的影視形象圖片
漢獻帝劉協的個人簡介
漢獻帝劉協***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漢靈帝劉巨集次子,漢少帝劉辯異母弟,母靈懷皇后王榮,東漢最後一任皇帝,公元1***-220年在位。因被董太后撫養,故稱“董侯”,初封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公元1***,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呂布誅殺後,董卓部將李傕等攻入長安,再次挾持了他,後來逃出長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後被迫禪讓於曹丕,“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公元234年,劉協壽終正寢,享年54歲。葬於禪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北小風村***,諡號孝獻皇帝。
漢獻帝劉協的後世紀念
禪陵位於修武縣方莊鎮古漢村南,南距修武縣城約23公里。禪陵北依太行山,其餘三面皆為平原。陵東南400米處有一低矮山丘,因禪陵在此而得名,曰古漢山。北約5公里的太行山中有一幽靜凹區,曰百家巖,內有一高約10米的高臺,當地群眾相傳,漢獻帝常來此避暑遊玩,高臺上建有漢獻帝廟。陵北500米處是因陵而得名的古漢村。
漢獻帝陵坐北朝南,陵內有兩個陪葬墓。
漢獻帝陵現存封土,由於長年自然和人為破壞,現呈不規則方形土冢,南側和西側均已呈直立狀。現存每邊長約20餘米,周長100餘米。封土夯築,但夯層不明顯,夯土中包含有漢代筒瓦、板瓦和鵝卵石。新發現的清代“漢禪陵基址碑記”和“漢獻帝陵寢碑”立於冢前。
陪葬M1:位於禪陵東北130米處。此冢封土原比禪陵略小,但大部分已被平掉,所剩封土平面直徑約2米,高約1米。
陪葬M2:位於禪陵東南80米,封土呈半圓狀,築夯,現有高度約2.5米。
漢獻帝陵儲存的兩通碑:
1、漢禪陵基址碑:青石質,上圓下方,高1.4米,寬0.55米,厚0.23米,上刻“碑記”二字,碑文小楷,陰刻。
2、漢獻帝陵寢碑:碑為青石質,上圓下方,高1.55米,寬0.585米。楷書,陰刻。
漢獻帝劉協的軼事典故
漢獻帝劉協被貶為山陽公,居住在山陽城***今焦作***。他倍感世態炎涼,人生如夢,超凡脫俗,大徹大悟,遂拋棄帝王之尊,甘心與民同憂,躬耕菜圃,濟世懸壺,雖當過窩囊皇帝,卻變為稱職“郎中”,身融入田園山水,心遠離深宮重樓,涉足農桑,訪貧問苦,深受百姓愛戴,民眾敬之如父母,由此流傳下了很多傳奇故事。焦作一帶的民眾為了紀念他,形成了許多有趣的民俗,一直流傳至今。
稱父親為“大”,稱母親為“美”
漢獻帝被貶為山陽公後,山陽***今焦作***的老百姓改稱皇上劉協為“大人”,改稱皇后曹節為“美人”,尊他倆為父母,簡呼其為“大”、“美”。久而久之,民間通呼,尊父親為“大”***da發第三聲***,尊母親為“美”***mei 發第四聲***,尊乳房為“美美”***mei mei 先讀第二聲,後讀第四聲***。直到今天,焦作農村五十歲以上的兒女稱呼父母為“大”和“美”的,仍比比皆是。
中藥不還價,鍼灸不要錢
漢獻帝劉協貶居山陽城後,遠離政治,一心融入民間,利用在皇宮中學過的醫術,和皇后曹節一起懸壺濟世,醫治百姓。他從雲臺山上挖下來的中草藥從不收費,扎針、艾灸、拔罐、刮痧都不要錢,只有對購來的藥物才酌收成本。老百姓出於對他倆的感激之情,沿習成俗,焦作民間對老中醫格外敬重,尊之如君,對中草藥可賒可欠,但從不還價,在農村中鍼灸、拔罐從不收費,以示遵守漢獻帝留下來的千年老規矩。
叫外公外婆為“魏公、魏婆”
漢獻帝和曹皇后***曹操的二女兒曹節***所生的兒女應叫曹操為外祖父。因曹操被封為魏公,所以焦作民間效仿曹節兒女的叫法,把外祖父呼成“魏公”,把外祖母呼成“魏婆”,蔚然成俗,一直流行至今。
娘瞧閨女
在全國各地,每逢端午節、中秋節,出嫁後的閨女,到了這天,總是攜兒帶女,手提大包小包禮品,回孃家向父母賀節問安,以報父母養育之恩。而在焦作民間,卻顛倒過來,流行“娘瞧閨女”的習俗。緣由是漢獻帝被貶為山陽公,皇后曹節隨之被軟禁在山陽城。曹節逢年過節不能去京城看望母親卞太后,而她的母親卞太后不怕兒子魏文帝曹丕,可以任意到山陽城探望二女兒曹節。後來民間效仿,端午節、中秋節盛行“娘瞧閨女”,流傳至今。
漢獻帝劉協的歷史評價
袁山鬆:“獻帝崎嶇危亂之間,飄薄萬里之衢,萍流蓬轉,險阻備經,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觀其天性慈愛,弱而神惠,若輔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曹氏始於勤王,終至陷天,遂力制群雄,負鼎而趨,然因其利器,假而不反,回山倒海,遂移天日。昔田常假湯、武而殺君,操因堯、舜而竊國,所乘不同,濟其盜賊之身一也。善乎!莊生之言: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信矣。”
范曄:“傳稱鼎之為器,雖小而重,故神之所寶,不可奪移。至令負而趨者,此亦窮運之歸乎!天厭漢德久矣,山陽其何誅焉!”
《後漢書》贊曰:“獻生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
黨錮之禍發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