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教育公平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教育公平能促進一個國家人才的平衡增長和公平競爭,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因此中國亦應緊隨時代潮流促進中國的教育公平。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促進中國教育公平對策初探》

  摘 要:教育與個人前途、國家發展乃至整個社會進步息息相關,世界各國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都做過不少努力,教育公平能促進一個國家人才的平衡增長和公平競爭,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因此中國亦應緊隨時代潮流促進中國的教育公平。在對影響中國教育公平的原因進行分析後我認為中國應從教育投入、限制公權、資源配置、利益補償、制度體系改革等方面來促進中國教育公平。

  關鍵詞:教育公平;原因分析;解決對策

  一、教育公平的要義理解

  國際經合組織在2008對教育公平的定義是:教育公平是建立在個人的先賦效能力和學習努力程度的基礎之上的保障學生教育升學機會和學業成就的公平,它並不包括家庭背景、性別、種族、移民、居住地、年齡、身體殘疾等個人或社會教育境遇的影響。此外,歐盟在給教育公平定義時將教育公平分為入學公平、就學條件的公平、學業成就的公平。[1]教育公平作為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其要義有四:第一,社會公平包括第一層次的機會平等和第二層次的收入公平。機會平等的最低要求是每個公民都有接受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機會,這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使人人平等的起點,更是現代社會公民基本人權的體現。第二,教育公平會緩解收入差距擴大問題。收入較高居民的後代受到的教育水平高於收入較低居民後代所受的教育水平,因此公平的教育機會降低了居民收入的代際差距。第三,中國社會絕不能為少數人的精英教育而犧牲大多數人的教育公平。地區差異、城鄉差異、性別差異等因素,已經造成了基礎教育中就學機會和入學條件的不公,因此,中國的教育政策必須為社會大眾提供一個底線公平,然後享受充分資源追求下的個人卓越。[2]第四,促進教育公平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職能。保障教育是現代政府最重要的基礎性職能。國家應在政策上建立補償弱者的政策機制,對處境不利者提供平等競爭的條件以及資金上保證,校正市場失靈,促進公平,這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職能。

  二、影響教育公平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投入不足的經濟因素

  由於我國經濟沒有達到絕對發達水平,卻要辦大規模教育,政府對教育的財政投入長

  期不足。我國教育人均投入遠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況且我國實際用於教育的財政投資往往低於統計數字,這是因為地方政府對教育資金的非正常運用。“國家審計署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對17個省區的50個縣的審計表明,其中的43個縣擠佔挪用了教育資金。”發達國家教育經費支出與本國GDP比值約為6.2%,發展中國家約為4.0%,而我國近幾年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率,與發展中國家的投入力度相比有很大差距。由於投入不足,農村的教育經費主要由農民承擔,加大了農民的生活壓力,從而導致農村學生輟學率逐步攀升。投入不足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我國對教育投入的不足直接關係我國教育公平的現狀。

  ***二***辦重點學校的歷史因素

  我國的重點辦學制度是在歷史中形成的,近五十年來,國家教育政策偏向於辦重點學校,並提出了重點發展的方案。高校出現了“985”、“211”,並且中小學也出現了省級、市級、縣級“層層重點”的現象。由於國家對重點院校的大力扶持,非重點院校因此受到冷落,兩者差距增大。城鄉中小學校在硬體設施、師資配備上的不均;高等教育中,國家重點院校和地方性院校在資金投入上的差異;國家在東部發達地區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育資金投入的不均。

  ***三***教育資源分配差距日趨擴大的市場因素

  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機制已經成為主導,教育領域不乏受到市場機制的強烈影響,由於市場機制的介入,教育領域在以往追求公益逐步向追求公益與私益轉變。經濟利益成為辦學重要方面,導致了教育資源的分佈失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剝奪了一部分學生想上好學校的權利,要實現這個願望就必須繳納擇校費,並且還有名目不清的額外費用。“精英教育”導致影響了教育公平的實現。“精英教育”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對所謂重點學校投入多,使之形成設施好、師資強、升學率高、吸引力大、優質生源足的良性迴圈;而地方院校則投入少,使之形成設施差、師資弱、升學率低、吸引力小、生源短缺的惡性迴圈。

  三、促進教育公平的對策

  ***一***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資源

  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實現教育橫向和縱向的均衡發展,是教育機會公平實現的重要保障。利用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教育經費的比例和總量,將教育經費的比例從政府財政支出中增加,並大力鼓勵社會人士重視教育、支援教育,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教育公平。只有物質保障充分,教育事業在地方上才能得到發展,教育公平才有實現的可能。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當把實現教育公平作為第一要務,及時協調義務教育發展戰略和重點,調整、完善資源配置及公共財政投入,將有效縮小教育發展差距作為轉變政府職能、公共服務的開展的緊迫任務,將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作為出發點,通過資源配置的調整及相對均等的機會和條件的提供來切實保障公民平等義務教育的權利。

  ***二***針對教育界官僚主義,必須限制公權,杜絕權學之間的交易,建立教育公平的法律基礎

  一個較好的法律體系至少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政府制定有關法律規定,使個人、學校及其他機構免受侵害,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二是建立一個可預見的司法體系,尤其是重點保護弱勢群體受教育的權利,繼而使全體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以此提高中國公民的整體素質。

  ***三***教育政策的利益補償

  1.教育政策的利益調節功能

  教育政策是政府對全體教育資源進行權威性分配的方案,其制定和執行就是對利益進行整合、分配和落實的過程,各種利益主體的教育利益要求不僅可以表達出來,而且還能夠協調和平衡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和衝突,以實現社會各種教育利益格局的調整或重新配置。

  2.教育政策的利益

  合理分配能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教育政策利益調節的主要形式是利益分配,因此,它對於個體和社會發展都很重要。

  其一,個體角度,有主體性的受教育者個人是教育政策面對的主要物件,在教育方面的權和益也是針對受教育者個人,聲譽、地位、金錢、物質並不僅僅是利益分配體現,更是個人身心發展的條件、資格、權利、和機會的體現。個體各種發展的資格和機會的增加、個體身心發展水平的提高並對個體進行權威性認定的機會增加是教育政策分配教育利益的重要結果。從而,促進個人躋身上流社會、改良生活的境遇。

  其二,公共利益角度,公益性特徵是教育政策的重要特徵,為了實現對公共教育利益的維護並能實現多數社會成員的教育權益,就可以通過調節非公益性教育機構來提供非商品性的教育服務來促進教育利益和教育資源的重組進而達到以上目的。

  其三,調節形勢方面,教育政策不但可以對教育利益進行分配,而且可以出於教育邊緣的社會群體進行利益補償,通過教育機會的再分配改變邊緣群體的利益處境。

  總之,中國的教育公平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大問題,要解決中國的教育公平問題,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調控,需要教育領導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社會工作者一起共同攜手來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楊東平.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

  [2] 莫忌華.教育[M].上海:三聯書店.2006.5.

  [3] 朱小蔓.對策與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3.

  [4] 王定華.關於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之審視[J].素質教育大參考.2010.***04***.

  [5] 鮑威,劉豔軍.公平視角下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區域間差異[J].高等教育.2010.***04***.

  [6] 衣華亮.實現中弱勢群體利益補償機制的政策分析[J].教育學.2010.***03***.

  [7] 馬力煌.教育不公的原因和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8.***03***.

論中國教育不平等的論文
探析中國教育現狀的相關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中國教育公平的論文
淺談中國教育問題的論文
淺談教育公平的論文
淺談中學教育心理學論文
淺論中國教育制度的論文
論中國教育不平等論文
探析農村教育公平的論文
淺談特殊教育方面的論文
淺析孔子教育思想的論文
關於中學教育研究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