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之戰簡介
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鄱陽湖之戰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鄱陽湖之戰分析
中文名稱:鄱陽湖之戰
參戰部隊:明軍,漢軍
戰爭結果:朱元璋獲得勝利,陳友諒陣亡
時 間:1360年-1364
地 點:鄱陽湖與長江交界處
人 物:朱元璋 陳友諒
鄱陽湖之戰詳情
戰前準備
朱元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和自己的處境,認為張士誠專意保守現有地區,不足為慮;而陳友諒正在擴張勢力,又輕驕喜功。如先攻張士誠,陳友諒必全力來救,將陷入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因此,決定集中主力先打陳友諒,而對張士誠則採取守勢,控制江陰、常州、宜興、長興、吉安等戰略要點,阻止張軍向西發展,並拉攏方國珍,藉以牽制張士誠,穩定側後,減少東顧之憂。正當朱元璋準備攻打陳友諒之際,陳友諒也在積極籌劃消滅朱元璋。
引誘陳友諒
至正二十年***1360年***閏五月初一,陳友諒率水軍10萬越過朱軍佔據的池州***今安徽貴池***,攻佔太平,奪取採石,並派人和張士誠聯絡,企圖上下夾擊,一舉吞滅朱元璋。
朱元璋決定利用應天城池堅固、地形複雜的有利條件,防止張士誠乘機襲擊、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又針對陳友諒求戰心切、驕傲輕敵的心理,採取誘敵深入、設伏聚殲的方針,誘使陳軍鉅艦由大江深入較狹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揚己之長,迫使陳軍舍長用短。
為了誘使陳軍速來,朱元璋讓陳友諒的老友、元朝降將康茂才寫信向陳友諒詐降,表示願為內應,並約定在江東橋***今南京江東門附近***會合,以呼“老康”為暗號。與此同時,朱元璋根據應天的地形條件作了如下部署:常遇春等率兵3萬埋伏於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側;徐達等率兵列陣於南門外;趙德勝率兵橫跨新河***今南京城西南***駐虎口城;楊璟駐兵大勝港***今南京城西南15裡***;張德勝等率水師出龍江關***今南京興中門外***;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於盧龍山***今南京獅子山***。並派胡大海自婺州、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饒***,威脅陳友諒側後,進行牽制。
輕敵的陳友諒接到康茂才的信後,信以為真,不待張士誠答覆,便於五月初十率軍自採石進抵大勝港。待到江東橋連呼“老康”不應,方知受騙,倉促派萬人登陸立柵。
突然襲擊
朱元璋看到陳軍進入伏擊圈,乘其登岸立足未穩之際,發出訊號,伏兵四起,水陸夾擊,陳軍大亂,爭相登舟而逃。時值退潮,陳軍鉅艦擱淺,士卒被殺和落水而死者甚多,另有2萬餘人被俘。陳友諒遺棄鉅艦100餘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朱元璋揮軍乘勝追擊,奪回安慶、太平,又繼續取得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陳友諒自應天之戰失敗後,內部矛盾激化,朱元璋乘其內顧不暇,不斷向西推進,僅僅一年間,就攻佔了蘄州、黃州、興國、黃梅、廣濟、樂平、撫州等地,收編龍興***即洪都,今南昌***守軍,連下瑞州、吉安和臨江***今江西清江縣***,實力大大增強,控制區迅速擴充套件。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派兵圍攻小明王的最後據點安豐。小明王向朱元璋告急求援。安豐是應天的屏障,救安豐即是保應天,朱元璋於是於三月率兵渡江救援安豐。四月,陳友諒乘朱軍主力救援安豐,江南空虛之機,以號稱60萬的水陸大軍於十一日圍攻洪都,佔領吉安、臨江、無為州。洪都地處贛北平原,位於贛江下游,由贛江向北經鄱陽湖與長江相連,軍事地位甚為重要。
陳軍登陸後,用各種攻城器械從四面八方向洪都城發起猛攻。守城朱軍浴血奮戰,死守洪都,堅持月餘。此時,朱元璋已回到應天,但主力仍由徐達率領正在圍攻廬州。當朱元璋獲悉陳友諒全軍出動圍攻洪都而未直取應天,並悉江水日涸,不利陳軍鉅艦行動,以及陳軍缺糧,士卒多死等訊息後,認為這正是消滅陳友諒的大好時機。遂一面命洪都守軍再堅守一月,疲憊陳軍,爭取時間;一面命徐達撤廬州之圍,回師應天。
七月初六,朱元璋親率水軍20萬,往救洪都。十六日進抵江西湖口。首先派兵守住涇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另派一軍屯於南湖嘴***今江西湖口西北***,切斷陳友諒歸路;又派兵扼守武陽渡***今江西南昌縣東***,以防陳軍逃跑;朱元璋則親率水師由鬆門***今江西都昌南***進入鄱陽湖,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鄱陽湖決戰
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大軍來援,即撤洪都之圍,東出鄱陽湖迎戰。一場規模空前激烈異常的生死大決戰,就此在鄱陽湖面展開。
二十日,兩軍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陽湖內***湖面遭遇。時陳軍鉅艦聯結佈陣,展開數十里,“望之如山”,氣勢奪人。朱元璋針對其鉅艦首尾連線,不利進退,將己方艦船分為20隊,每隊都配備大小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神機箭和***,下令各隊接近敵艦時,先發火器,次用***,靠近敵艦時再用短兵器進行格鬥。
次日,雙方展開激戰。朱軍大將徐達身先士卒,率艦隊勇猛衝擊,擊敗陳軍前鋒,斃敵1500人,繳獲鉅艦一艘。俞通海乘風發炮,焚燬陳軍20餘艘艦船,陳軍被殺和淹死者甚眾。但朱軍傷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艦擱淺被圍,險遭不測。戰鬥呈膠著狀態。從早晨至日暮,雙方鳴金收兵,戰鬥告一段落,雙方互有傷亡,不分勝負。
二十二日,朱元璋親自率領水師出戰。但陳艦巨大,朱軍艦小不能仰攻,接連受挫。這時朱元璋及時採納了部將郭興建議,決定改用火攻破敵。黃昏時分湖面上吹起東北風,朱元璋選擇勇敢士兵駕駛7艘漁船,船上裝滿火藥柴薪,迫近敵艦,順風放火,風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時烈焰飛騰,湖水盡赤,轉瞬之間燒燬陳軍數百艘鉅艦,陳軍死傷過半,陳友諒的兩個兄弟及大將陳普略均被燒死。朱元璋揮軍乘勢發起猛攻,又斃敵2000餘人。
二十三日,雙方又有交鋒,陳友諒瞅準朱元璋旗艦展開猛攻。朱元璋剛剛移往他艦,原艦便被陳軍擊碎。
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領6艦突入陳軍艦隊,勇敢馳騁,勢如游龍,如入無人之境。朱軍士氣大振,發起猛烈攻擊。最後,陳軍不支敗退,遺棄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陳友諒只得收攏殘部,轉為防禦,不敢再戰。當天晚上,朱元璋乘勝進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陳友諒亦退保諸磯***今江西星子南***。兩軍相持3天,陳軍屢戰屢敗,形勢漸越不利。陳友諒兩員大將見大勢已去,於是投降了朱元璋,陳軍內部軍心動搖,力量更加削弱。陳友諒又氣又惱,下令把抓到的俘虜全部殺掉以洩憤。而朱元璋卻反其道而行之,將俘虜全部送還,並悼死醫傷,瓦解陳軍士氣,從而大得人心。陳軍內部分崩離析,士氣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斷陳軍可能突圍退入長江,乃移軍湖口,在長江南北兩岸設定木柵,置大舟火筏於江中,又派兵奪取蘄州、興國,控制長江上游,堵敵歸路,待機殲敵。
經過1個多月的對峙,陳友諒被困湖中,軍糧殆盡,計窮力竭。於是孤注一擲,冒死突圍。
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圍,企圖進入長江退回武昌。行至江西湖口時,朱軍以舟師、火筏四面猛攻,陳軍無法前進,復走涇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擊,左衝右突,打不開生路,陳友諒中箭而死,軍隊潰敗,5萬餘人投降。“友德操輕舟蕩其鋒,身被數創,戰益力,手殺數百人,復與諸將遨擊邀於涇江口***今安徽宿松南***,陳友諒敗死。
陳友諒失敗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陳友諒的兒子陳理投降,朱元璋的勢力擴大到原陳友諒的所屬地區。
此次水戰,從七月二十日開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結束,前後歷時37天,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艦隻之多、戰鬥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戰術安排
1、朱元璋決定集中主力先打陳友諒,而對張士誠則採取守勢,控制江陰、常州、宜興、長興、吉安等戰略要點,阻止張軍向西發展,並拉攏方國珍,藉以牽制張士誠,穩定側後,減少東顧之憂。
2、利用應天城池堅固、地形複雜的有利條件,防止張士誠乘機襲擊、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又針對陳友諒求戰心切、驕傲輕敵的心理,採取誘敵深入、設伏聚殲的方針,誘使陳軍鉅艦由大江深入較狹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揚己之長,迫使陳軍舍長用短。
3、朱元璋已回到應天,但主力仍由徐達率領正在圍攻廬州。一面命洪都守軍再堅守一月,疲憊陳軍,爭取時間;一面命徐達撤廬州之圍,回師應天。
4、鄱陽湖決戰時,朱元璋針對其鉅艦首尾連線,不利進退,將己方艦船分為20隊,每隊都配備大小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神機箭和***,下令各隊接近敵艦時,先發火器,次用***,靠近敵艦時再用短兵器進行格鬥。
5、朱元璋判斷陳軍可能突圍退入長江,乃移軍湖口,在長江南北兩岸設定木柵,置大舟火筏於江中,又派兵奪取蘄州、興國,控制長江上游,堵敵歸路,待機殲敵。
元朝經濟狀況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