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陶的人物經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陳伯陶***1855-1930***,號象華,一字子礪,晚年更名永燾,又號九龍真逸,東莞中堂鳳湧人,清朝探花。6歲拜陳澧為師,10歲通讀五經,後就讀於羅浮山酥醪別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少年

  陳伯陶五歲就讀,六歲師從廣東歷史上有名的大學者陳澧。他少年勤學,生性聰慧,十歲便能背誦五經。某日,父親的兩位朋友方文炳***東莞報功祠四君子之一***與方應錫來訪,夜飲,見伯陶夜讀,就出上聯為"半夜讀書燈火細"的對聯叫伯陶應對。伯陶應聲說"三更飲酒月輪高"。聽後,方文炳對方應錫說"此佳婿也"。方應錫即與陳家訂立婚姻,把次女許配給陳伯陶。

  青年

  21歲,陳伯陶中了秀才,25歲時獲鄉試第一名。老師陳澧更以對聯贈送給陳伯陶,勉勵他"文章高似羅浮頂,科第連登會狀元"。可惜,此話並未"一語成讖",光緒十八年陳伯陶復出應試,在殿試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狀元。然而在試卷中,他將"宣撫司"寫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壓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豐朝狀元、戶部尚書翁同和為他據理力爭,謂此積學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為了東莞歷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中年

  在這之後,38歲的探花郎陳伯陶,其滄桑可嘆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春風得意馬蹄疾",隨之而來的先是喜嘆。無論當時的中國正面臨著怎樣的風雲變幻,作為個體人生而言,陳伯陶可謂拔萃於芸芸眾生:欽點探花,並授翰林院編修,後歷任雲南、貴州、山東鄉試副考官,文淵閣校理,武英殿纂修,國史館總纂,憲政編查館一等諮議等職。雖沒高官厚爵,而對於生性不善逢迎的陳伯陶而言,也稱得上青雲直立。即便在甲午戰敗、戊戌變法等事件衝擊下,陳伯陶也是不為所動、坐懷不亂。

  老年

  庚子亂起,八國聯軍攻陷京師,光緒和慈禧倉惶出逃。陳伯陶仍不為時勢所動,早在1898年,他便親自見證了李鴻章代表中國與英方簽署《拓展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及香港地區235個島嶼99年的恥辱之事。兩宮返京後,陳伯陶入職南書房,後被派往日本考察學務,歸國後出任江寧提學使。陳伯陶重視國學,曾四處奔走,遊說勸諭國內外華人華資辦學以振興中華。1906年,陳伯陶協助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創辦國內首個培養僑生的學堂,目的是培養華僑學生的國文及國語等,並由陳伯陶命名―――暨南學堂,也就是今天廣州暨南大學的前身。陳伯陶更以提學使身份,兼任暨南學堂監督,親自制定辦學章程和經費預算。他與中國教育的深厚淵源,由此可見一斑。

  陳伯陶的成就

  陳伯陶在香港隱居二十年,最大的貢獻就是與賴際熙等人創立學海書樓,開壇講經,傳揚國粹,倡施義學,以救當時不振的國學。賴際熙會同陳伯陶、陳望曾、蘇志綱、馮博庵、羅元燮等一群前朝遺老,向香港紳商遊說,勸其出巨資購經籍,並由陳伯陶、賴際熙等每週輪流講學。起初租賃堅尼道,前半藏書,後半講學。藏書每日開放,任公眾閱覽。不久得到紳商贊助四五萬港元,後購中環般含道18號洋樓一座,一層講學,一層藏書,另一層則租賃與人,收取租金以付開支,藏書四萬餘冊。1963年,學海書樓需拆建,書樓遂把全部藏書借存於大會堂圖書館,至2001年,特藏書籍再遷移至香港中央圖書館繼續供讀者參閱。

  陳伯陶對東莞的貢獻,在於他對東莞文獻資料的整理上。特別是他歷經六載編寫的《東莞縣誌》。陳伯陶一生學養深厚,著作甚多,有《東莞縣誌》98卷***附《沙田志》4卷***;《勝朝粵東遺民錄》4卷;《宋東莞遺民錄》2卷;《明季東莞五忠傳》2卷;《增補陳琴軒羅浮志》15卷;《孝經說》3卷;《袁督師遺稿》3卷;《瓜廬文乘》4卷。在其諸多著作中,以《東莞縣誌》和《勝朝粵東遺民錄》最有價值。

  《東莞縣誌》是陳伯陶在港期間,組織數十人,博行採訪,詳加徵引,仿阮文達《廣東通志》及近代南番諸志的體例,重新纂輯,歷時六載才修成。《東莞縣誌》為歷史上的東莞志書之最,也是他為東莞鄉親作出的最大貢獻,"為歷史上東莞志書之最"。到今天仍是作為參考東莞昔日曆史的重要文獻,是不可多得的一本歷史文獻瑰寶。

  今日車水馬龍、商鋪林立的莞城東正路,就是昔日陳伯陶的出生地。東正路原名東門正街,因路正對著東門城樓而得名。從明朝洪武年間即14世紀擴建東莞城開始,這條路已存在,算來有600多年曆史。東正路原是一條4米寬的麻石路,上世紀50年代末,擴建為12米寬的水泥路。

  路西一段原叫"榜眼坊",明朝東莞榜眼劉存業曾在街口建一麻石牌坊,上面刻有"榜眼坊"三個字,路也因此得名。牌坊在上世紀中期被毀掉,路也在拓寬後一併稱作東正路,現在的東正路還包括北側的十九巷。說起十九巷,裡面大有文章。據《東莞市地名志》記載,十九巷乃明末清初的東莞富紳李作楫所建。傳說是李作楫在此建了十八棟同一式樣和規格的房屋,並且是在同一個晚上上好十八條屋樑,形成了十九條小巷,所以取名為十九巷。現在走進去看,十九巷的風貌還依然可見,縱橫交錯成"井"字的一條條小巷,寬度僅可容兩人並排通行。兩邊的房子一律青磚紅瓦,現在東正街橫巷24號、26號,據說都是昔日陳的故居探花第,如今探花第已不復存在。24號房子仍有人租住,26號房則是人去留空。當年探花第北側的陳宅尚在,是個三進大院,最裡面的一進有兩層,據說是陳伯陶的書房。書房簷下的木雕還在,精緻而古樸。

  

貝多芬的個人經歷
鄭板橋的人物簡介
相關知識
陳伯陶的人物經歷
培根的人物經歷
高漸離的人物經歷
焦挺的人物經歷
高倉健的人物經歷
鐵扇子宋清的人物經歷
戴望舒的人物經歷
唐伯虎點秋香中的人物經典臺詞語錄
甲方乙方中的人物經典臺詞
周星馳電影中的人物經典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