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頭作揖的禮儀
磕頭作揖都是從古代來的,那麼你們知道嗎?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人際關係的磕頭禮是人們親和相處的調解劑。在潑煩的生活中,時常有越軌的現象出現。亦有闖破做人道德底線的作為,甚至會達到不可收拾的境界。如是,就有了“罵人三日憂,打人三天愁”的反思情緒,遵從“殺人不過頭點地”的鐵律,向別人負荊請罪。此鐵律是民間不成法律條文的法規,人人遵從個個守規,在民間民俗中權高位重。它漠禮高官厚祿,輕薄物質財富,不近方孔銅鏽,只需一個磕頭,百事了結。然則也有事態複雜者,或者碰上一個老牛筋,頑石蛋。好話說過一籮筐,錯誤認過一大堆,捏了一把鼻涕,抹了幾次淚水,請求饒過這一回。此時胸中填滿氣的頑固不化的死牛筋還在頂著牛,臉繃得如揚州的弓,嘴閉得緊,一聲不吭,此時的空氣不流動,氣氛格外的凝重。有德高望重者,或者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出了聲:“跪下磕一頭!”此時的請罪人聲淚俱下,“撲騰”地雙膝跪地,頭顱接地氣,連續來了個三叩首。嚇得有氣人慌忙溜下炕來,雙手扶起請罪者。
不過,還有一些頑石蛋,不理你磕了兩三回頭,還是坐在炕上巍然不動,穩如泰山。只見清罪者跪在地上不起來。如是,長者開言說,把酒酌上,早有人將酒杯遞給請罪人,請罪者跪著把酒頂在頭上,要求主人來接酒杯。長者又開口說:“還不接酒盅,又不收頭……”接著打勸著說:“殺人不過頭點地……”主人思慮了半天,人家磕過頭,舉起酒盅,向自己請罪認錯,只得接過齊眉的酒杯,雙手扶起認錯者,一場或殊死的鬥爭,或雞毛蒜皮的矛質,就在“殺人不過頭點地”鐵律的磕頭中釋然。
結拜盟友的磕頭禮俗,此禮俗在古代就有歃血為盟的儀式,是為雙方口中含有牲畜之血,或在口脣上塗之血來示以信誓,以後的人們沿襲古人的儀式,上面鋪排設起紙牌位,書有天神地君之名,然後幾個跪在神位前,對天神地君發誓:“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求同月同日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如是的設壇宣誓後,一同向天地來磕頭,意含有老天爺來作證。這一儀式的舉行,人們稱之為“拈香”,以後的人們互稱“拜歃”,歲數大者為“拜歃哥”,小者叫“拜歃弟”。其實結把拜弟兄,在《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正是如是舉行儀式的,人們一直以此沿襲下來。
陝北間有保鎖娃娃認叫“幹大”的習俗,要幹大將孩子保鎖起來,是為娃娃舉行儀式時,要孩子趴下來給幹大的來磕頭。每到孩子生日時,幹大的需走上家門來,給娃娃帶上一把紅線索,是為“鎖”。孩子長到十二歲時,認為“魂全了”,就要開鎖了,以後的鎖線亦不帶了,但幹大一直要叫老。
陝北各地有大大小小的廟宇,每逢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十三等,廟會紛紛啟開。這時,一些善男信女跪在神像前,抽籤打卦,卜問吉凶,爾後就是一陣磕頭和作揖的表演。在現實生活中,對神敬畏的磕頭,比比皆是,如給龍王祈雨,轉九曲請神以及祭風活動等,都離不開兩膝跪地,頭顱親和地皮和屁股蛋子高高崛起的姿態。
我國高層人物與國際友人,早已用擁抱和握手的禮儀,溝通國際關係,親和人際氛圍,文明而簡潔,備受人們的關愛。隨著時代脈膊的躍動,陝北民間的一些磕頭禮也有的簡化,如舉辦婚事的“拜天地”來作揖,或點頭取而代之磕頭。逢年過節時對家神,如土神、灶神等早已免去了磕頭禮。在生活中何以繼承磕頭禮,何以不再採用磕頭禮,還要經過人們日常生活中長期的過程中來取捨。
作揖,漢族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拱手為禮,是古代賓主相見時常用的禮節。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因為不需要觸碰手部,它相比於外國人的握手有更衛生的特點。然而,近代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中國人接受並使用握手禮,像作揖這樣優美的見面行禮方式卻漸漸地被中國人所摒棄甚至遺忘。
作揖根據不同場合有不同用法,右手在內左手包於外上稱為"吉拜",常用於過年等喜慶場合,反之則是"凶拜",一般用於弔喪。女性的手勢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於其上是"吉拜"。
注:作,在口語中讀一聲,在書面考試中,作字念四聲,揖念yī。
關於開門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