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區別和差異
謂傳統社會?經濟學者羅斯托曾說,“假如一個社會的行為方式代代相因,很少改變,那麼這就是一個傳統的社會。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有什麼區別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區別
一個傳統社會是:習俗支配,層階性,身份取向及生產性的。”而現代社會則主要特徵為“都市化”、“工業化”、“世俗化”、“媒介參與”、“高度的‘普遍參與取向’”、“民族素質”等。在瞭解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定義之後,我們才能更好地分析它們之間的區別。
在政治上,古代中國所實行的是君主制,並且在傳統社會中,任何政治的變遷、朝代的更替,都只是限於人事的變更,而非政治秩序的更迭。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文化”屬於“臣屬文化”,即人民沒有“自我取向”或“投入取向”及“參與取向”,也就是說,人民從未考慮去過問政治,參與政治,從來都沒有政治主體意識。在理論上,天下雖屬人民,但事實上君主才是天下的主人。 “參與的政治文化即意含著社會群眾能在政治的決定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這樣的決定過程,則沒有任何單一的個人或團體的利益受到絕對的壓倒性的保護,而人民的集體利益則可以在社會的制衡中得到保障。”
在經濟上,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制度是一種以農業為本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它的特徵是全國一半以上的人民都居住在農村,他們自耕自食,每一個生產單位就是一個家庭,所以稱之為“小農之國”。工業化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經濟的現代化”。然而,隨著工業化的逐步推進,都市化也隨之到來。而都市化則可以把散佈在村落山區的人口吸引到城市中心,能使知識與媒介系統得到發展,最終能促進工業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從社會結構上來看,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是以家庭制度為核心的。在傳統社會中,家庭實則就是一個社會,是維繫整個社會凝結的基本力量。傳統中國的家不只是一個生殖的單元,它還是一個社會的、經濟的、教育的、政治的,乃至宗教、娛樂的單元。“中國的家,不止指同一屋頂下的成員而言,它還可以擴及到家族、宗族,乃至氏族;縱的上通祖先,下及子孫,故中國的家是一個延展的、多面的、巨型的家。”也許就因於此,“中國傳統社會由於家的過分發達,以致一方面沒有能產生如西方的‘個人主義’,壓制個體的獨立性;另一方面沒有能產生會社的組織形態”所以,以血緣為基礎的家就造就了一個身份取向的團體。而在現代社會裡,隨著社會分化的趨勢增強,家庭不僅再是一個功能性的團體,它已經退居為許多社會制度之一的地位。教會、政黨、工會、學校、學術團體組織都應運而生,每一種結構都扮演其特殊的角色,擔負其特殊的功能。
對於階級結構,古典中國倡導儒家的價值觀,看重勞心,輕視勞力。儒家認為,“社會組織分為兩個階層,在上的階層是君子,其職責在勞心,治人而食於人;在下的階層是野人,其職責在勞力,食人而治於人,前一階層是統治者,即君臣,後一階層是被統治者,即民。”傳統中國就是建立在“治人”與“治於人”的觀念之上的,形成了士農工商的階級結構。隨著經濟技術所造成的結構的變遷,這種階級結構也隨之破裂。
從人格構造來說,在傳統社會中,由於對自然的不可捉摸,常常充滿焦慮,而焦慮的避免與消解有兩個途徑,一是依賴傳統,一是依賴權威。而中國的社會結構是以家庭為基礎的,家庭中的成員關係是以父與子的關係為主軸,其實政治中的君臣關係實則是父子關係的投射。所以中國人的性格首先是服從權威和長輩。在傳統的階層系統中,一箇中國人在社會或是政府上做事,首先在腦海裡考慮的不是“什麼是什麼”的問題,而是“誰是誰”的問題,因為決定對錯是非的是階層的身份而不是事情的本身。俗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種說法雖可以說明父母的慈愛,但是也可以說明家長的權威作用。類似的情形也常見於師生、夫婦、君臣和官民。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工業化、技術化的結果,許多工作已經不是憑藉經驗與直覺了,而是需要相當的專門的知識與技術,於是就逼出了一種“普遍的成就取向”。正如李維所說,“現代工業史不問誰是誰,現代工業所問的僅是他是否具有專門的技術功能與特殊的技巧。” 現代社會中,一個規模龐大的企業是不能靠家屬來包辦的,而必須網羅具有企業才能的人來經營。只有這樣,現代社會中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下來,並最終發展壯大。
從傳統到現代史一條漫長的道路。現代化不是一天的工作,也不是一年或是十年的工作。所以,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務必要認真、謹慎,不能操之過急。當然,對於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我們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它們。我們不能搞全盤西化,一味地模仿西方的現代元素,我們要取之精華,祛除糟粕。無論何時,我們都要銘記,中國現代化的運動,不是否定傳統,而是批判傳統,不是死守傳統,而是再造傳統。
現代社會的特徵
一般認為,現代社會即工業社會具有以下特徵:
①以大機器的使用和無生命能源的消耗為核心的專業化社會大生產佔據了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
②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生產效率全面提高。
③社會分化劇烈,社會分工精細。
④社會流動性增強,業緣關係取代了血緣和地緣關係而成為人們社會關係的主要形式,個人發展的機會和自主程度增多。
⑤法治取代人治成為政治系統執行的基本方式,社會的民主化程度提高。 ⑥城市數量增加、規模加大,農業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數以下。
⑦交通運輸工具和通訊聯絡手段高度發達,個人、群體、組織、區域、國家日趨開放。
⑧人的思想觀念充分更新,競爭意識和時間觀念加強,崇尚科學、信服真理、追求變革成為人們基本的行為或價值取向。
工業社會是在農業社會長久積累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基礎之上演變而來的,更是對農業社會的超越,然而,工業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係由順應而至掠奪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城市化的極度發展壓縮了人們的生存空間;高節奏、強競爭的生活加重了人的心理負擔和生理不適;人際交往中的事本主義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在社會學中,傳統社會是相對於現代社會而言,以家庭控制為基礎和基本運作機制的倫理社會,社會控制基本上依附於家庭控制。 傳統社會的基本屬性是:自然經濟的、官僚權威的、缺乏社會福利的、鄉村性的、機械團結的、農業的、信仰。
猜你喜歡
傳統管理與現代管理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