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朱熹倫理精神與當代社會誠信建設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論文關鍵詞:朱熹;倫理精神;誠信建設
論文摘要:在朱熹的倫理精神範疇中,仁義為先、義中生利、忠信為本及敬事而信、節用愛人等倫理精神原則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內涵,它所倡導的公平正義、義利兼顧、誠實信用、取信於民、執政為民、公正廉潔等價值取向和政治理念,契合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政治國家走向市民社會的需求,對於建構當代誠信社會具有重大的啟示和借鑑作用。
建設誠信是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誠信是一種意識、一種觀念,屬於道德範疇的東西,僅靠外在規章制度的約束和對違反誠信行為的事後懲罰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還需從道德倫理的角度去認識把握誠信。這是推進當前誠信建設的一項重大而又迫切的課題。
為此,筆者以傳統文化作為關注點,以朱熹的倫理精神作為研究物件,總結出朱熹倫理精神中與當前誠信建設有關的幾條重要原則,並分析它們在當前誠信建設中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
1朱熹倫理精神範疇中的若干重要原則
1.1仁義為先,義中生利仁義是朱熹倫理精神中兩個重要範疇。仁是朱熹倫理精神的核心和根本,它有著廣泛的內涵,“仁包四端,側隱、是非、羞惡、辭遜”,有仁才能知是非,知廉恥,知從善去惡。仁和很多人性道德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絡。如仁與愛之間,仁就是愛。仁和愛的關係是根與苗、體與用的關係。其次,仁與公之間,仁是根本,公是仁的外在表現,“唯仁,然後能公”,“公而無私便是仁”,“私慾淨盡,天理流行,便是仁”。“仁則公,不仁則是私意,故變作百出而不一也。”總之,仁是人性美德的源泉,有了它才有愛,才能公正無私、公平正義。“義者,天理之所宜”,朱熹說:“凡事皆有一個合宜底道理,須是見得分明,雖毫髮不差,然後得是當。”“君子見得這事合當如此,那事合當如彼,便裁處其宜而為之,則何不利之有?義者,就是按天下正理之所在來處理周邊事物,也就是公平而妥當、無偏無頗地處理外界事務。仁義是人性道德的前提,沒有仁義之德的人如同禽獸,不能成為人。做人的首要前提是為人處事處處以仁義為先。
義利之間,自古以來是儒家討論的熱點,朱熹也非常重視義利的關係,他說,“事無大小,皆有義利”,“學無深淺,並要辨義利”。義利關係也是人生重要學問,不可迴避。朱熹認為:“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人慾之私也。”仁義與利心之間有著公私之別,公私之間,顯然不能統一。但他並不像孟子那樣簡單地舍利取義,而是既取義又不捨利,他認為“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義則和而無不利矣”。他看出了義利之間源與流的關係,道出了利由義生的深刻見解。
1.2誠實守信,忠信為本何謂忠?朱熹說:“忠是無一毫自欺處”;“忠者,儘自之心,無少偽妄。”忠,就是誠實無欺,忠就是“盡己”***《四書章句集註·論語集註》***,對人誠實無欺,盡心竭力,沒有貳心,就是忠。何謂誠?朱熹解釋是:“誠者,合內外之道,便是表裡如一,內實如此,外也實如此。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表裡如一,言行一致。人能做到不自欺,不欺人,便是誠。何謂信?朱熹說:“以實之謂信。信,就是實,就是無欺。那麼忠誠信之間關係如何呢?對此,朱熹多有闡述。如忠與信之間,“盡己之謂忠,盡物之謂信,只是一理”“忠是信之本,信是忠之發”;“忠信只是一事,而相為內外始終本末”;“忠是有諸內,信是形諸外,忠則必信,信則必是曾忠”。再如忠與誠,“忠與誠,皆是實理。“忠者,誠也。信者,不欺也。君子之守,誠為大;其與人也,不欺為大,故心必以忠信為主,言必以忠信為主,行必以忠信為主,忠信,所以立本也。他還說,做人當以忠信為本,若無忠信,便不是人。從以上文字中我們歸納出兩點:第一,忠、誠、信三者內容的一致性,說到底,都是實的意思。第二,為人處事要以忠信即誠信為本,說實話,辦實事。否則,“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為惡則易,為善則難,故學者必以是為主也”。
1.3敬事而信。節用愛人朱熹說“敬事而信,便是敬那政事也,節用,有節用之政事;愛人有愛人之政事,使民有使民之政事。不敬則不信,不信則不能節用愛人,就談不上使民以時了,這句話體現的是朱熹的執政理念。他認為作為一名執政者,敬很重要,“根本功夫在敬字上,自古聖賢,自堯舜以來便說這個敬字”;而且他認為敬、信、節用、愛人之間,四者相因,各有次序,“敬了方會信,信了方會節用,節用了方愛人,愛人了方會使民以時”,如此社會才能走上政通人和之路。其實,朱熹一生做官時間不長,但他對執政卻頗有研究,他還提出了許多與之相關的倫理精神,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首先,他認為執政人員應該講信用,“無信,如何做事,如朝更夕改,雖商較之徒亦不可為政,要之下面的事,須以敬信為主”。其次,他認為獲得民眾的信任對一個政府來說至關重要,所以他說“民無信不立”“信則民任焉”“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亦寧死而不失信於我也。”第三,取信於民要富國強兵,“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執政者能讓國富民強,百姓自然擁護。第四,執政者要忠於職守,誠心愛民。所謂“愛則不倦,忠則盡誠”“無誠心愛民,則必倦而不盡心也”。沒有誠心愛民,工作就失去了思想動力和保障,所以為政當以誠意為本,“誠立而後政可為也,誠意不至,則有時而倦,行不以忠。若居之有倦,行不以忠,而能正者,未之有也”。第五,要求執政者能“敬其事”,盡職盡責。“君子之仕,皆以敬其事而已,不可先有利祿之心也。”在工作過程中,“敬其事而後其食”。“先不必計較個人利祿多少,只求盡心盡責,把該做的工作盡力做好。第六,要身先士卒,做好榜樣作用。“身先士卒,民則無怨”,“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則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勞之,則雖勤不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為政者凡事身先士卒,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為民謀利,就會得到廣大民眾的理解、支援和擁護,以誠換信,獲得威望。最後,要節用、廉明、公正。在執政過程中,崇尚節約,廉潔自好,“寧過於予民,不可過於取民”。
2朱熹倫理精神與當代社會誠信建設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誠實信用、義利兼顧、公平正義既是其應有之意,也是其追求的價值取向所在,切實做到這一點對於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從政治國家走向市民社會要求政府及其公務人員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切實樹立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觀念,取信於民,忠於職守,公正廉潔。對於這一切,在朱熹的倫理精神原則中,我們均能找到與其相對應的誠信理念的內涵。
2.1仁義為先、義中生利與商業誠信建設朱熹關於仁義為先、義中生利的觀點在商業誠信建設上,一直起著非同一般的作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商幫如徽幫和晉幫,都以仁義之術治商,倍守“以義取利,利從義生”的原則,為他們贏得了經久不衰的聲譽,縱橫天下500年。我們不能否定這一切有朱熹的“仁義為先,義中生利”的倫理精神的內在指導作用。
為建設當代商業誠信,我們仍然要重視朱熹“仁義為先,利生於義”倫理精神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正視當前社會發展經濟的社會現實,鼓勵爭創效益和利潤的商業行為,發展經濟;其次,提倡在遵循仁義的前提下做公平交易,不做“殉人慾”,違背仁義規則的事,否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總之,朱熹的“仁義為先,義中生利”的倫理精神,在當前的商業誠信建設中,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2. 2忠誠守信、忠信為本與個人誠信建設朱熹提倡的忠誠守信,以誠為本的原則,自古至今,一直是人與人相處的重要原則。人與人之間,如果不以誠相待,就會出現思想隔閡,勾心鬥角,如果有了誠信,就能相互溝通,加強理解,增進團結。如果人人都以忠、誠、信為本,整個社會將充滿誠信,但是要真正做到這點是不容易的,搞好個人誠信建設,更多需要的是個人對忠、誠、信的自覺修養和遵守執行。首先,深刻理解朱熹關於“盡己之謂忠,盡物之謂信”,“忠是盡己,信是於人無所不盡”等言論,把握忠誠信的道德實質及其之間的內在統一關係;其次,在自己思維意識中存有忠誠信意識,牢記忠信為本,誠信為本的理念,為人處事,實實在在,不作保留,正如朱熹所言,受人之託,忠人之事,“若不盡心與他理會,則不惟欺人,乃是自欺”同時,“凡事要當用自家實底的心與人交,有便道有,無便道無”,實實在在,實事求是。
總之,芸芸眾生,若真能做到朱熹所提倡的為人處事處處以忠信為本,以“人不忠信,便不是人”來警醒自己,從我做起,誠實守信,表裡如一,言行一致,誠信將充滿我們的生存空間。2. 3敬事而信、節用愛人與政府誠信建設為了搞好政府誠信的建設,我們有必要從倫理的角度接受朱熹思想的啟示,加強行政倫理建設,形成內在的約束機制:第一,加強思想教育,培養執政人員的忠誠意識。政府是全體人民的政府,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法律,愛國愛民,這是對每一個行政人員的基本道德要求。第二,強化公正原則,加強廉政建設。朱熹說:“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若公時,做得來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風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來做去,也只得個沒下梢。有了公正還要廉明,“廉者,政之本也”。打擊貪汙腐敗,加強廉政建設,將是改善政府誠信的重要內容。第三,正視自己手中的權力,認清自己的公僕地位,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堅持執政為民,勤政為民。第四,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這樣才能提高政府人員的工作的效率和辦事力度,才能解決問題,人民才會信賴。如果政府能做到以上這些,相信誠信政府建立指日可待。歸納起來,這些措施,也就是朱熹的“敬事而信,節用愛人”等倫理精神的內在要求和具體體現。這正證明了朱熹的倫理精神對於當前政府誠信建設所具有的價值。
試析道家倫理思想的特點
用中國傳統哲學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論文摘要:在朱熹的倫理精神範疇中,仁義為先、義中生利、忠信為本及敬事而信、節用愛人等倫理精神原則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內涵,它所倡導的公平正義、義利兼顧、誠實信用、取信於民、執政為民、公正廉潔等價值取向和政治理念,契合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政治國家走向市民社會的需求,對於建構當代誠信社會具有重大的啟示和借鑑作用。
建設誠信是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誠信是一種意識、一種觀念,屬於道德範疇的東西,僅靠外在規章制度的約束和對違反誠信行為的事後懲罰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還需從道德倫理的角度去認識把握誠信。這是推進當前誠信建設的一項重大而又迫切的課題。
1朱熹倫理精神範疇中的若干重要原則
1.1仁義為先,義中生利仁義是朱熹倫理精神中兩個重要範疇。仁是朱熹倫理精神的核心和根本,它有著廣泛的內涵,“仁包四端,側隱、是非、羞惡、辭遜”,有仁才能知是非,知廉恥,知從善去惡。仁和很多人性道德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絡。如仁與愛之間,仁就是愛。仁和愛的關係是根與苗、體與用的關係。其次,仁與公之間,仁是根本,公是仁的外在表現,“唯仁,然後能公”,“公而無私便是仁”,“私慾淨盡,天理流行,便是仁”。“仁則公,不仁則是私意,故變作百出而不一也。”總之,仁是人性美德的源泉,有了它才有愛,才能公正無私、公平正義。“義者,天理之所宜”,朱熹說:“凡事皆有一個合宜底道理,須是見得分明,雖毫髮不差,然後得是當。”“君子見得這事合當如此,那事合當如彼,便裁處其宜而為之,則何不利之有?義者,就是按天下正理之所在來處理周邊事物,也就是公平而妥當、無偏無頗地處理外界事務。仁義是人性道德的前提,沒有仁義之德的人如同禽獸,不能成為人。做人的首要前提是為人處事處處以仁義為先。
1.2誠實守信,忠信為本何謂忠?朱熹說:“忠是無一毫自欺處”;“忠者,儘自之心,無少偽妄。”忠,就是誠實無欺,忠就是“盡己”***《四書章句集註·論語集註》***,對人誠實無欺,盡心竭力,沒有貳心,就是忠。何謂誠?朱熹解釋是:“誠者,合內外之道,便是表裡如一,內實如此,外也實如此。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表裡如一,言行一致。人能做到不自欺,不欺人,便是誠。何謂信?朱熹說:“以實之謂信。信,就是實,就是無欺。那麼忠誠信之間關係如何呢?對此,朱熹多有闡述。如忠與信之間,“盡己之謂忠,盡物之謂信,只是一理”“忠是信之本,信是忠之發”;“忠信只是一事,而相為內外始終本末”;“忠是有諸內,信是形諸外,忠則必信,信則必是曾忠”。再如忠與誠,“忠與誠,皆是實理。“忠者,誠也。信者,不欺也。君子之守,誠為大;其與人也,不欺為大,故心必以忠信為主,言必以忠信為主,行必以忠信為主,忠信,所以立本也。他還說,做人當以忠信為本,若無忠信,便不是人。從以上文字中我們歸納出兩點:第一,忠、誠、信三者內容的一致性,說到底,都是實的意思。第二,為人處事要以忠信即誠信為本,說實話,辦實事。否則,“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為惡則易,為善則難,故學者必以是為主也”。
1.3敬事而信。節用愛人朱熹說“敬事而信,便是敬那政事也,節用,有節用之政事;愛人有愛人之政事,使民有使民之政事。不敬則不信,不信則不能節用愛人,就談不上使民以時了,這句話體現的是朱熹的執政理念。他認為作為一名執政者,敬很重要,“根本功夫在敬字上,自古聖賢,自堯舜以來便說這個敬字”;而且他認為敬、信、節用、愛人之間,四者相因,各有次序,“敬了方會信,信了方會節用,節用了方愛人,愛人了方會使民以時”,如此社會才能走上政通人和之路。其實,朱熹一生做官時間不長,但他對執政卻頗有研究,他還提出了許多與之相關的倫理精神,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首先,他認為執政人員應該講信用,“無信,如何做事,如朝更夕改,雖商較之徒亦不可為政,要之下面的事,須以敬信為主”。其次,他認為獲得民眾的信任對一個政府來說至關重要,所以他說“民無信不立”“信則民任焉”“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亦寧死而不失信於我也。”第三,取信於民要富國強兵,“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執政者能讓國富民強,百姓自然擁護。第四,執政者要忠於職守,誠心愛民。所謂“愛則不倦,忠則盡誠”“無誠心愛民,則必倦而不盡心也”。沒有誠心愛民,工作就失去了思想動力和保障,所以為政當以誠意為本,“誠立而後政可為也,誠意不至,則有時而倦,行不以忠。若居之有倦,行不以忠,而能正者,未之有也”。第五,要求執政者能“敬其事”,盡職盡責。“君子之仕,皆以敬其事而已,不可先有利祿之心也。”在工作過程中,“敬其事而後其食”。“先不必計較個人利祿多少,只求盡心盡責,把該做的工作盡力做好。第六,要身先士卒,做好榜樣作用。“身先士卒,民則無怨”,“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則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勞之,則雖勤不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為政者凡事身先士卒,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為民謀利,就會得到廣大民眾的理解、支援和擁護,以誠換信,獲得威望。最後,要節用、廉明、公正。在執政過程中,崇尚節約,廉潔自好,“寧過於予民,不可過於取民”。
2朱熹倫理精神與當代社會誠信建設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誠實信用、義利兼顧、公平正義既是其應有之意,也是其追求的價值取向所在,切實做到這一點對於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從政治國家走向市民社會要求政府及其公務人員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切實樹立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觀念,取信於民,忠於職守,公正廉潔。對於這一切,在朱熹的倫理精神原則中,我們均能找到與其相對應的誠信理念的內涵。
2.1仁義為先、義中生利與商業誠信建設朱熹關於仁義為先、義中生利的觀點在商業誠信建設上,一直起著非同一般的作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商幫如徽幫和晉幫,都以仁義之術治商,倍守“以義取利,利從義生”的原則,為他們贏得了經久不衰的聲譽,縱橫天下500年。我們不能否定這一切有朱熹的“仁義為先,義中生利”的倫理精神的內在指導作用。
為建設當代商業誠信,我們仍然要重視朱熹“仁義為先,利生於義”倫理精神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正視當前社會發展經濟的社會現實,鼓勵爭創效益和利潤的商業行為,發展經濟;其次,提倡在遵循仁義的前提下做公平交易,不做“殉人慾”,違背仁義規則的事,否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總之,朱熹的“仁義為先,義中生利”的倫理精神,在當前的商業誠信建設中,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2. 2忠誠守信、忠信為本與個人誠信建設朱熹提倡的忠誠守信,以誠為本的原則,自古至今,一直是人與人相處的重要原則。人與人之間,如果不以誠相待,就會出現思想隔閡,勾心鬥角,如果有了誠信,就能相互溝通,加強理解,增進團結。如果人人都以忠、誠、信為本,整個社會將充滿誠信,但是要真正做到這點是不容易的,搞好個人誠信建設,更多需要的是個人對忠、誠、信的自覺修養和遵守執行。首先,深刻理解朱熹關於“盡己之謂忠,盡物之謂信”,“忠是盡己,信是於人無所不盡”等言論,把握忠誠信的道德實質及其之間的內在統一關係;其次,在自己思維意識中存有忠誠信意識,牢記忠信為本,誠信為本的理念,為人處事,實實在在,不作保留,正如朱熹所言,受人之託,忠人之事,“若不盡心與他理會,則不惟欺人,乃是自欺”同時,“凡事要當用自家實底的心與人交,有便道有,無便道無”,實實在在,實事求是。
總之,芸芸眾生,若真能做到朱熹所提倡的為人處事處處以忠信為本,以“人不忠信,便不是人”來警醒自己,從我做起,誠實守信,表裡如一,言行一致,誠信將充滿我們的生存空間。2. 3敬事而信、節用愛人與政府誠信建設為了搞好政府誠信的建設,我們有必要從倫理的角度接受朱熹思想的啟示,加強行政倫理建設,形成內在的約束機制:第一,加強思想教育,培養執政人員的忠誠意識。政府是全體人民的政府,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法律,愛國愛民,這是對每一個行政人員的基本道德要求。第二,強化公正原則,加強廉政建設。朱熹說:“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若公時,做得來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風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來做去,也只得個沒下梢。有了公正還要廉明,“廉者,政之本也”。打擊貪汙腐敗,加強廉政建設,將是改善政府誠信的重要內容。第三,正視自己手中的權力,認清自己的公僕地位,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堅持執政為民,勤政為民。第四,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這樣才能提高政府人員的工作的效率和辦事力度,才能解決問題,人民才會信賴。如果政府能做到以上這些,相信誠信政府建立指日可待。歸納起來,這些措施,也就是朱熹的“敬事而信,節用愛人”等倫理精神的內在要求和具體體現。這正證明了朱熹的倫理精神對於當前政府誠信建設所具有的價值。
用中國傳統哲學解決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