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國傳統哲學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哲學思想  心理健康  修身思想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調適和心理治療理念,對當前心理問題的解決具有極大的啟發和借鑑意義。其代表是儒、釋***佛***、道三家的修身思想.具體來說包括儒家的“仁”的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佛家的“無我”思想。
      心理健康問題是目前困擾人們的一大社會問題。就如何救治而言,近年來,國內不少學者開始從中國文化的角度探討心理健康問題,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我們看來,中國文化中確有許多方面的資源有助於實現心理健康。然而就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當屬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常言說,“心病還須心藥醫”,想要從根本上救治心理問題還要從思想著手。事實上,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也確有許多有關心理調整或心理治療的理念。對這些思想加以系統的總結和清理將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大有裨益。在此,我們謹就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代表儒、釋***佛***、道三家的修身思想加以探討。
      一、儒家的“仁”的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社會中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在儒家思想裡,居於核心地位的當屬修身方面的思想。正如儒家經典之一《大學》中所說:“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歷代儒家知識分子的共同理想。這其中所謂的修身,就是“修己”,“修養自身”之謂。應當說,古往今來,儒家關於修身的學說和專著可謂洋洋大觀,汗牛充棟。然而其宗趣卻是前後一貫、一脈相承的。若用一字來概括它的話,那就是“仁”。
    那“仁”之含義宜作何解?此問題頗難回答。在《論語》中,孔子師弟間關於“仁”之問答頗多,然而並無一致界定。後儒對此問題亦可說見仁見智,解釋不一。如孟子言:“仁,人心也。”韓子***愈***言:“博愛之謂人。”在我們看來,儒家所謂仁,可解釋為“合理的人生態度”。這也是我們研究梁漱溟思想與《論語》一書所得出的最後結論。梁漱溟先生曾對心理學特別是儒家心理學作過深人研究。他認為,在古今中外的心理學說中,惟有儒家對人之認識最深刻,故而其人生態度也最為合理。梁氏還專門撰有***合理的人生態度》一文。另外,在《論語》中,有“仁者不憂”一語,此“不憂”恰與樑先生所謂“合理的人生態度”相應。
    如何做到仁?歷代儒者對此曾作出深人探索,並多所論述,現就其大者作如下概括。
    其一,立志。儒家學者多言志,即所謂“士尚志”。《論語》中有“士志於道”之說。其實,儒家所謂道,即“仁”。也就是說,要想做到仁,要想使自己生活得合理,最重要的是要樹立“志於道***仁***”這樣一個志向。只要樹立了這樣一個志向,就能夠做到仁。就像孔子所說:“我欲仁,斯仁至矣。”“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反之,若沒有堅定的求仁志向,那麼,無論如何也是不能達到仁的境界的。同時在求仁方面,要有一種“掘井及泉”的精神,半途而廢怎麼也不能成功的。所以說,在現實中真正“志於仁”的人是不多的,孔子的學生裡面也僅有顏淵一人可以做到“三月不違仁”。
    其二,求友。一個人要做到仁,或者說使自己的生活達到合理,僅僅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朋友的幫助。對此,儒家思想中有頗多論述。如曾子講:“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子貢問孔子如何為仁時,孔子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現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談到調整心理時指出:“如果我們有意調理自己,則親師取友,潛移默化,受其影響而得其養,是一個最好的辦法。說得再廣泛一些,如果要想調理自己,就得找一個好的環境。所謂好的環境,就是說朋友團體,求友要求有真志的朋友;好的朋友多,自然向上走了。”川因此,對於我們任何一個人來說,要想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朋友的幫助是不可少的。
    其三,執中。中庸學說是儒家思想重要內容之一,行為合乎中道也是儒者們的最高追求。在過去,人們常把中庸看成是一種折中主義,是不對的。事實上,它是一種很高並且難以達到的精神境界,如孔子所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從一定意義上講,“仁”的表現就是“中庸”。孔子就是合乎中庸人格的代表。《論語》曾這樣描述他:“子溫而歷,威而不猛,恭而安。”這樣的境界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孔子還提出了過和不及、狂和捐四種反中庸的人格,從中可以看出其缺欠點皆在於拘於一偏。因此,在現實當中,需要對其分別加以具體而不同的教育。就像孔子一樣,對性格魯莽的子路持以警戒態度,而對性格懦弱的冉求則予以鼓勵。應當說,孔子和儒家的中庸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這是因為,現實中的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實際就是沒有做到中庸的人,比如抑鬱症者似可比作捐者,躁狂症者大抵可視為狂者。因此,這就需要我們針對不同的情況給以不同的指導,使他們的心理由不平衡轉為平衡。

    其四,處樂。樂觀向上也是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極力倡導的一種人生態度。當然,這種態度也是仁者所必須具有的。在《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斯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由此可見,孔子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而且,安貧樂道也是最為儒家知識分子所推崇的精神境界,像孔子和他的弟子顏回就是能達到這樣境界的人。孔子和顏回的這種人生境界後來被宋儒稱為“孔顏之樂”。應當說,儒家的這種樂觀主義的態度對於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也是有很大幫助的。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當首先是一個快樂的人。因此,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讓那些有心理問題者先樂起來。
    其五,居敬。通過自己的修養以達到的仁的境界,這是每個儒者所孜孜以求的。然而,在修身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基本態度,那就是敬。當子路問什麼是君子的時候,孔子回答說:“修己以敬。”意思是說以一種嚴肅認真的態度修養自己的德行就行了。在孔子看來,欲修身以達仁,首先要有種嚴肅認真***即“敬”***的態度。應當說,這樣一種態度對於調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有一定意義的。

分析朱熹倫理精神與當代社會誠信建設
成語舉案齊眉的故事
相關知識
用中國傳統哲學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解決辦法
中國傳統哲學論文
中國傳統哲學畢業論文
淺談中國傳統哲學致思主題的後現代價值
中國傳統哲學基本特徵的相關論文
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特徵論文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手抄報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調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