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道家倫理思想的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論文摘要]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先秦道家,常以否定的形式表述其倫理思想。主要有:無為之為的道德原則和道德實踐;無知之知的道德認識和道德修養;無我之我的道德境界和道德理想。道家以否定形式闡述的倫理思想實際上具有肯定的現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無為之為;無知之知;無我之我
與儒家的倫理思想相比,道家的倫理思想無論是從表現形式上還是從表現內容上都有明顯的不同。如果說儒家是以積極人世的態度,以大量肯定性的命題,全面地闡述了其倫理思想,那麼,道家則是以消極人世的態度,以大量否定性的命題,闡明瞭其別具特色的倫理思想。道家的倫理思想雖然具有否定的形式,但是其倫理思想同樣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無為之為的道德原則和道德實踐
為了瞭解“無為”之為的內涵,我們先來看看無為和有為的含義。道家的無為,作為世界本原的特點,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第十七章***,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就是順應自然規律,使自然萬物成為它應該成為的樣子。換句話說,道家的“無為”,強調的是對自然規律的嚴格遵循,強調不能為了某種目的而人為地改變事物的自然本性。“無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遵循自然規律以達到目的。道家的無為,作為一種道德的實踐原則,它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違背社會發展規律,不能違揹人性,去求得“善”的美名,應該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符合人的本性,達到社會的穩定和安寧。與道家“無為”相對應的所謂“有為”,作為世界本原的特點,就是或多或少地干預自然的演化過程,違背事物的自然本性,以達到人類的某種目的。作為道德實踐規範的有為,就是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希望在社會政治舞臺上有所作為。他們固守於一定的道德規範,希望通過積極有為的行動,干預社會的發展過程,以達到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根據道家的理論,無為和有為的主要區別就在於是否干預自然、社會的演化、發展規律。
所謂無為之為,就是像“道”一樣的行為,而道歸根到底是“法自然”。老子明確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道家的無為之為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指人們的行為應該遵守“無為”的道德原則,為了確保遵守“無為”的道德原則,道家認為有一些道德規範也是應該遵守的。如老子提出了“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三個重要命題,主張寬容和退讓。其二是以體“道”、達“道”為目的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為了像“道”那樣行為,人們要努力悟“道”,達到“道”的境界。其三是得“道”之後,人們就會像“道”那樣符合事物的自然本性,遵循事物的規律而行為。
道家倫理思想強調無為之為,即用人類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行為去實現自然和社會的和諧、平衡,有其超越時代的積極意義。例如,在環境倫理思想方面,道家主張人類不能貪得無厭地掠奪自然,否則的話,就會破壞自然的和諧和平衡。這個話題是現代社會或者說是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都十分重要的話題。在人生修養方面,道家認為,如果人們在現實社會中能遵守無為之為的道德原則,作為統治者就會以人為本,社會就會穩定和諧;個人可以以無慾、主靜養生,以退讓、寬容處世,人的身心健康就可以得到保證。無為之為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當然,道家的這種倫理思想也有其侷限性,如它以“無為”說立論,反對世俗道德規範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它沒有意識到其“無為”說及其相關理論,其實質是一種具有自然主義和某種近乎倫理非理性主義的特點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由於過分強調自然觀和倫理觀的統一,而忽略了人倫的社會性特點。道家“無為之為”的道德原則和道德實踐的片面性和消極性也是比較明顯的。
淺論康德與孟子倫理思想之比較
分析朱熹倫理精神與當代社會誠信建設
[論文關鍵詞]無為之為;無知之知;無我之我
與儒家的倫理思想相比,道家的倫理思想無論是從表現形式上還是從表現內容上都有明顯的不同。如果說儒家是以積極人世的態度,以大量肯定性的命題,全面地闡述了其倫理思想,那麼,道家則是以消極人世的態度,以大量否定性的命題,闡明瞭其別具特色的倫理思想。道家的倫理思想雖然具有否定的形式,但是其倫理思想同樣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無為之為的道德原則和道德實踐
為了瞭解“無為”之為的內涵,我們先來看看無為和有為的含義。道家的無為,作為世界本原的特點,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第十七章***,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就是順應自然規律,使自然萬物成為它應該成為的樣子。換句話說,道家的“無為”,強調的是對自然規律的嚴格遵循,強調不能為了某種目的而人為地改變事物的自然本性。“無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遵循自然規律以達到目的。道家的無為,作為一種道德的實踐原則,它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違背社會發展規律,不能違揹人性,去求得“善”的美名,應該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符合人的本性,達到社會的穩定和安寧。與道家“無為”相對應的所謂“有為”,作為世界本原的特點,就是或多或少地干預自然的演化過程,違背事物的自然本性,以達到人類的某種目的。作為道德實踐規範的有為,就是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希望在社會政治舞臺上有所作為。他們固守於一定的道德規範,希望通過積極有為的行動,干預社會的發展過程,以達到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根據道家的理論,無為和有為的主要區別就在於是否干預自然、社會的演化、發展規律。
分析朱熹倫理精神與當代社會誠信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