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的成語典故及解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1日

  語言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成語作為語言中定型化的固定短語,形象生動,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絡。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閉門思過的故事

  西漢昭帝時,燕人韓延壽曾做過東郡***今山東鄆城***的太守。他善於聽取部下的勸告,積極採納好的主意。他在東郡當官三年,號令嚴明,辦案果斷迅速,結果,社會風氣大大好轉,使東郡成為當時全國治理得最好的一個郡縣。後來,韓延壽又當上了左馮翊***今陝西大荔***的太守。在任的前幾年,他從不到地方巡視。

  有一次,有一個部下勸他到下面走一走,視察一下各地縣官的政績。韓延壽說:“各縣都有賢明的長官,督郵也能明辨善惡,我下去巡視恐怕用處不大反而增加麻煩。”

  部下說:“現在正值春忙時節,下去也好看看農民的耕種之事。”韓延壽只好出行。

  他剛走到高陵縣***今陝西高陵***,就有兄弟倆因爭田之事直接找他告狀。這件事使他感到非常難過,他說:“我作為太守,是一郡之長,卻不能救化百姓,結果導致民眾有骨肉爭訟,既傷風化,又使賢人孝子受辱,責任全都在我身上,我還是自己退職讓賢吧。”

  第二天,他就推辭稱病,閉門思過。地方官員見他這樣,也都深感自己失職。

  韓延壽的舉動也深深感化了爭田地的那兄弟倆,他們兩人由互爭變為互讓,並且主動前來請罪。韓延壽非常高興,親自接見,並以酒肉熱情地款待,勉勵他們知錯能改。

  這件事讓當地老百姓和官員都對韓延壽更加敬重。

  從此,在馮翊再也沒有爭訟之事發生,韓延壽頗受吏民愛戴。可惜,樹大招風。

  身居要職的韓延壽在朝中受到了御史大夫蕭望之的嫉妒與陷害,被蓋上“狡猾不道”的罪名,遭斬首的刑法。行刑那一天,官吏和老百姓幾千人送到刑場,扶老攜幼,攀住囚車,進奉酒肉,痛哭流涕。由此足見他的名望和聲譽。

  【解釋】過:過失。關起門來反省。

  篇二:信口雌黃的故事

  魏晉時期的上層社會盛行清談之風,西晉大臣王衍就是個很有名的清談家。他從小就口齒伶俐,曾在文學名家山濤府上做客。大家都對他清秀的外表和文雅的舉止加以稱讚,但山濤卻感嘆道:“日後耽誤天下的,就是這種人啊!”

  王衍成年後,擔任元城縣令時很少辦公事,經常約人在一起沒完沒了地閒聊。他喜歡老莊學說,每天談的多半是老子、莊子的玄理,還常常用老子、莊子的學說解釋儒家經義。清談時手裡拿著鹿尾拂塵,滿嘴都是空虛的怪話。他講話時輕聲慢語,時常前後矛盾,漏洞百出,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或提出質疑,他也滿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隨口更改。於是當時人說他是“口中雌黃”。

  王衍做事也是這樣。他先是看太子很有前途,就把女兒嫁給太子為妃。後來太子被別人陷害,他怕牽連到自己,又立刻上書請求與太子脫離關係。太子的冤案真相大白後,他被判終身禁錮。在這之後的“八王之亂”中,王衍被兩位很有權勢的王爺看中,任他為尚書令。他只顧著擴大自己的勢力,而不管天下百姓。

  當西晉滅亡時,他還隨口說:“我一向不干預朝政,罪不在我。”不過,王衍還是難逃一死,最終被敵軍活埋在瓦礫堆裡。

  【解釋】信:任憑,聽任;雌黃:即雞冠石,黃色礦物,用作顏料。古人用黃紙寫字,寫錯了,用雌黃塗抹後改寫。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

  篇三:捨本逐末的故事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經常有使節往來。

  有天,齊襄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趙國去問候趙威後。這位使者沒有到過趙國,更沒見過趙威後。但他早就聽說趙威後是一位很賢德的王后,所以愉悅地接受了這一差事。他想,我作為齊國使者去向趙威後問安,趙威後一定會很高興。她一高興,說不定會賞賜一些貴重的小禮品。因此,他覺得此行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美差。

  使者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到了趙國的都城邯鄲。

  邯鄲,在齊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漂亮的:那雕樑畫棟的梳妝樓,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熱鬧非凡的市橋,那巍峨秀麗的叢臺……他聽人描述過很多次,可就是沒有見過。因此,一路上盤算著,等辦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遊覽遊覽邯鄲,飽飽眼福。

  到了邯鄲,他直奔趙王城,去問候趙威後。

  趙威後果然不負賢名。當齊王使者被一位美麗的宮娥引進後宮時,趙威後早已端坐在一個繡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嚴正氣,滿臉的慈祥。

  齊王使者以禮拜見之後,便把隨身帶來的齊王親筆信呈給了趙威後。但不知怎的,那趙威後竟然沒有先去拆閱齊王的信,卻躬身對齊王使者說:“你們齊國今年的收成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後又問:“老百姓們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後再問:“齊王也很好嗎?”

  “也很好。”齊王使者答。

  齊王使者回答完問話,心裡感覺很異樣。他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麼,便直接問出來:“尊敬的威後,我奉我國大王的旨意,專程向您來問安。照說,您若回問的話,也該先問候我們的大王。可您先問的卻是年景和百姓,您怎麼把低賤的擺在了前頭,而把尊貴的放在了後面呢?”

  趙威後笑著說:“話可不能這麼說。我之所以先問年景和百姓,後問候你們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齊王使者更是一臉迷茫,問:“您有什麼道理?可否詳述?”

  趙威後慢條斯理地解釋說:“你想想看,假如沒有好年景,那老百姓靠什麼活下去呢?假如沒有老百姓,又哪裡有大王呢?所以說,我這樣問才合乎情理;不這樣問,便是捨本逐末。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這……”齊王使者啞口無言了。

  召見一結束,齊王使者,一沒有去觀光那雕樑畫柱的梳妝樓,二沒有去踏看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也沒有去遊覽那巍峨的叢臺和熱鬧的市橋,便直接回齊國去了。

  在歸國的路上,齊王使者一直覺得肩上沉甸甸的。雖說那趙威後什麼禮品也沒有賜給他,可他並不認為是空手而回。他覺得,趙威後那“捨本逐末”的話語,比什麼禮品都貴重,都沉重……

  【解釋】舍:捨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古代不常見的成語典故及解釋
高中語文的成語典故及解釋精選
相關知識
高中語文的成語典故及解釋
高中語文的成語典故及解釋精選
高中語文的成語典故及出處精選
高中語文的成語典故
高中語文的成語典故及釋義
高中語文的成語典故精選
高中語文的成語典故及出處
高中語文的成語的具體介紹
高中的生僻成語典故及解釋精選
高中的生僻成語典故及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