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曲高和寡的故事
曲高和寡,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人很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瞭解的人很少。出自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下面一起來看看關於這個成語的故事吧!
曲高和寡
宋玉是戰國時楚國著名的文學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
有一次楚襄王問他:“先生最近有什麼行為失檢嗎?為什麼有人對你有許多不好的議論呢!”
宋玉若無其事,回答說:“最近有一位客人來到我們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類的通俗民謠,人們很熟悉,有幾千人都跟著唱起來。後來,他唱起《陽阿》、《薤露》等意境較深一些的曲子,只有幾百人能跟著唱。後來,他開始唱《白雪陽春》這類高深的曲子時,只剩下幾十人跟著唱。最後他唱起用商調、羽調和徵調譜成的曲子時,人們都走開了,剩下兩三個人能聽懂,勉強跟著唱。可見,曲子越深,跟著唱的人就越少。”
說到這裡,宋玉對楚襄王說:由此可見,唱的曲子格調越是高雅,能跟著唱的也就越少。
為了更進一步說明問題,宋玉又打了一個比方:鳳凰能在九霄雲外展翅翱翔,在籬笆間賓士的小鳥怎能與它一起計量天地的高低?鯤魚早上從崑崙出發,晚上在大澤過夜,在淺水裡遊的小魚怎能與它一起計量江海的深廣?不但鳥中有鳳凰,魚中有鯤魚,人中也有像它們一樣的人物。聖人有奇偉的思想和表現,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為呢?
楚王聽了,說:“哦,明白了!”
鬆開頭的四字成語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