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反思
課堂質量是否良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聽課效率以及學習效率,想要提高授課質量,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篇一
什麼是一堂真正的好課,怎樣才能上好一堂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並在反思中提高,這才是解決好以上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前提
一、通過生活中的事例,解釋某些數學知識的產生及發展過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其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
而“歸納”是數學思想和數學能力很重要的一塊,“操作猜想”這一形式對培養學生的歸納思想與能力所起的作用更是妙不言。例如講a:b:c=7:5:3,可設a=7k,b=5k,c=3k,但是學生不懂,設a=3k,c=7k,我舉例:父親:哥哥:妹妹=7:5:3,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引用生活中的數學例項,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對數學具有良好的興趣和動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快樂和享受,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情境,能滿足學生對外界新穎事物的心理需求,使學生到好奇和興奮,同時,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可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生的思考過程具體化、形象化,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慾望,
三、在教學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釋人類及自然界的一些常見現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數學學習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教材的編寫中列舉了一些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例子,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更進一步地觀察生活、收集素材,給學生提供一些更有趣、更有價值的例項。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來解釋人類社會生活及自然界的許多現象,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瞭解到數學的價值,從而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在教學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更明白了知識的獲得不僅僅在課堂,更在豐富多彩的生活、社會實踐中,從而打破沒有感情的數學定理,冷冰冰的數學公式,沒有靈魂的數學符號。學生從中也能真正意識到:人人都應該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應該獲得必需的數學。
篇二
在中心學校組織的人人講“我最滿意的一節課”暨“金牌”教師評選活動中,我聽了本組每位教師的課,也參加了十幾次的評課活動。在相互交流與探討中,我學到了許多值得肯定的經驗,但是也有些地方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
一、不能片面注重過程教學,忽視雙基訓練
新課程強調注重過程教學,但是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整個就是探究法則公式的課堂,本身設計的有例題和習題,但是在探究環節使用時間過多,從而導致訓練時間不夠。並且新課程強調探究性學習,但不是每節課都要進行探究,有些教師片面強調探究活動,不管是否必要,一節課安排十幾個探究活動,接二連三地組織相互討論,看起來學生都在主動地學習、探究,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仔細觀察一下便會發現,只有少數學生在探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少數學生在動手操作實驗,大多數學生在說笑、看熱鬧,活動完成以後.還不知道自己學了些什麼。有些問題一看就懂,一點就明,但有些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倡導探究式學習的理念,兜了很大個圈子,設計了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觀察、猜想,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達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不能片面強調合作交流,忽視學習習慣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學習,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資訊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充套件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流,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只是旁觀者,更不應該是局外人,而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有些教師片面強調合作交流,不論是否必要,每常課都讓學生合作交流好多次,從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實效,如果認真觀察和了解一下活動情況,就會發現有學生不能認真參與合作交流,甚至做與合作交流無關的事。有些學生逐漸養成了依賴他人,不願獨立思考的壞習慣.交流時只做一個聽者,而沒有真正地參與到活動中去。這樣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得不償失。還有些教師,上課前沒有認真進行教學設計上課隨機讓學生合作學習,沒有針對性,有些交流討論的內容層次淺,沒有交流討論的價值。如果長期採取這樣的“合作學習”方式,既不利於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又不利於學生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勤於鑽研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不能片面強調能力訓練,忽視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必須建立在以知識為載體的基礎上.沒有知識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談不上有創新精神。教學中,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都是培養學生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過程,都應受到重視。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有些教師對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不予關注,對數學定理、法則、公式等知識一帶而過,急忙轉入解題教學,認為只有通過解題這樣的能力訓練,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並且在教學中任意增加例習題的數量和難度,讓很多學生難以接受,這種片面強調能力訓練的做法既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又使很多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信心,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新課程理念關注學生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但並沒有要求教師在超出學生認知水平的條件下,任意加大例習題訓練的數量和難度,更沒有要求為培養能力和創新精神而使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在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地讓學生通過生活實踐和動手操作來體驗感知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理解、掌握、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得到創新精神的培養。訓練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由淺人深,讓每個學生都有訓練的機會,都得到發展。
總之,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要正確理解新課程理念,不能搞片面性和形式主義,要針對教學實際,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實效。
篇三
怎樣認識《初中數學課程標準》和配套的“北師大數學教材”呢?如果對《標準》閱讀不祥,理解不深刻,教師在教學中的施展就會被“教材”所束縛,或者就按“教材”內容進行教學、指導,長此下去,學生的素質發展、知識能力是不能實現培養目標的,而且還直接影響中考的效果,也會埋沒一大批人才。因此,我認為現行教材“北師大數學版本”只是綱樣、線索,要靠我們教師去挖掘、去探索,用新穎、創新的眼光去認識教材、使用教材,有外延和拓展,更要具有“目標”意識,要了解教材與我們培養的物件,要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我們要牢記:教學是“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近幾年到處都在提倡課堂教學改革,課改是每所學校的頭等大事,也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我校先後派了許多老師外出參觀學習,也帶回很多很好的課改經驗,我受益非淺。近兩年來,我承擔了初三數學教學,也擔任了“講學稿”的編寫工作***許多知識內容是教材中沒有的,而是近幾年來中考目標內容,以及系統基礎知識訓練題型***。結合學生認知結構和探索能力,我認為許許多多新授課的知識內容還是按照孔老先生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的說法去教學較好。例如:概念課的教學,教師要引用有關例項或圖案進行解說,不僅使學生了解概念的含義,更要使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在概念的應用辨析中,充分發揮學生探索、討論、交流才是必要的。但不是說,無論什麼內容都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討論、自主交流就一定能實現。如果什麼內容都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如不辦學校,就讓學生在家自學就行了,還要辦學校、招聘老師幹什麼呢?當然,我這種說法並不是與課改對立,反對課改,而是更有利於課改。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討論交流學習,很適用於練習課、複習課、知識的應用課,特別是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課題,充分讓學生討論、交流是必要的。也許學生思考及破題方法比我們老師單純的指導好的多。他們通過討論、交流還能發現許多簡捷、特殊的技巧方法,還能從討論、交流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究能力,也能不斷地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交際能力。
我認為,新授課不僅要將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講清楚、講到位,同時舉例講解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在舉例的分析過程中,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此時,每個教師都非常希望抓住的教學好契機就彰顯出來了。引導學生參與分析是啟發學生聯想新舊知識、啟動有關定理、公式,不斷篩選中啟用相關定理。另一方面,舉例講評要求學生有正確的書寫和解題格式規範,也是每寫一步的基本依據的訓練要求。這樣做是對全體學生練習的基本要求;若不舉例示範,讓學生自主的探究、討論、交流,只是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確實很強,全體同學都認可,但是他們當中多數在解題格式、規範訓練中的書寫及推理的前後邏輯關係比較混亂***如:9.7班黃卓、黃萍同學的口頭表達能力確實很強,但書寫卻非常差,甚至很多練習題根本不做,單元檢測時往往不能得高分。這就需要不斷地給他們提出要求,不斷地給予糾正。對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多加鼓勵,同時對書寫要求也不能放鬆,使全體同學都達到規範化的訓練要求。
總之,我認為一堂數學課一般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新課新知解讀,讓學生明確本堂課學些什麼,實現哪些目標。第二步,舉例評析,師生共同分析解讀,恰當地選擇變式訓練,讓學生小組交流,再議一議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盲點,師生再進一步交流。第三步,課堂自主練習訓練,這裡要根據學生層次情況,分層佈置作業,既要照顧好優生,又要考慮到差生,使各類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穫,更不能損傷中差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教師業務工作學習材料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