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尺成語典故以及傳說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退避三尺是指比喻為避免衝突;向對方作出迴避或讓步。那退避三尺的典故大家知道是什麼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成語典故退避三舍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成語典故退避三尺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尺的出處

  [語出]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戰國時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軍交戰中;信守當年立下的諾言開戰前先退軍九十里。”

  成語退避三尺解析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釋義] 後退九十里。比喻為避免衝突;向對方作出迴避或讓步。舍:古時行軍;一舍為三十里。

  [正音] 舍;不能讀作“shě”。

  [辨形] 避;不能寫作“蔽”。

  [近義] 委曲求全

  [反義] 針鋒相對 鋒芒畢露

  [用法] 用作貶義;形容個人或集團變壞。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補充式。

  含有退字的成語及解釋

  【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進退兩難】前進和後退都難。比喻事情無法決定,因而難以行動。

  【退步抽身】指辭去官職,退居家中。

  【退藏於密】後退隱藏於祕密之處,不露行跡。謂哲理精微深邃,包容萬物。

  【退如山移】退卻時象一座山在移動。比喻遇到變故,沉著鎮靜。

  【進本退末】本:根本;末:枝節。指重視根本、主要的東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進寸退尺】進一寸,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比喻得不償失

  【進退無路】指前進後退均無路可走,處境困難

  【不進則退】不前進就要後退。

  【不知進退】不知道應當前進還是應當後退。比喻無決斷。也形容言語行動沒有分寸。

  【功成身退】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復出。

  【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卻。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時為了避禍而及時引退。

  【進退兩難】前進和後退都難。比喻事情無法決定,因而難以行動。

  【進退無門】前進無路,後退無門。形容處境十分困難,進退兩難,無處容身。

  【進退維谷】無論是進還是退,都是處在困境之中。形容進退兩難。

  【有進無退】只有前進,沒有後退。

  【以退為進】本指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後指以退讓的姿態作為進取的手段。

  【知難而退】原指作戰要見機而行,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後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後退。


一事無成的典故簡介
成語道貌岸然的造句集錦
相關知識
退避三尺成語典故以及傳說故事
退避三舍成語典故
退避三舍成語故事
彼岸花的花語以及傳說故事是什麼
狗尾巴草的花語和由來以及傳說故事
馬蘭花花語是什麼以及傳說故事
粉紅色的玫瑰花語含義以及傳說
元宵節的來歷以及傳說故事
除夕守歲的由來以及傳說故事
春節拜年的來源以及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