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課後反思
《雨巷》作為現代詩歌的經典之作,堪稱音韻和諧、美輪美奐,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這節課主要是介紹戴望舒,讓同學們走進戴望舒的情感世界,感知他是一個憂鬱的青年,他的作品中也透露著憂傷、迷茫、感傷的氣息較重,體會《雨巷》情感,讀這首詩。由於介紹作者過多,留給學生讀的時間少了,在八班上課時,我把時間把我的適中,給學生適量的時間去讀這首詩,學生品味情感就好些。
《雨巷》第二課時
這節課我主要領著學生找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適中的美,分析情感。同學們能很快把意象找出來,這讓我很欣慰,證明了我在《沁園春.長沙》第三課時講“意象”是成功的。接下來分析意象、意境,並且讓學生通過詩中的內容和自己的想象為設定一個丁香姑娘的出場,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把丁香姑娘想象的很是美。接下來結合時代背景更深層次瞭解讀了這首詩,並重點分析了“我”“雨巷”“丁香姑娘”這三個意象。思路很清晰,但由於在七班開始上課時,我放的朗讀聲音怎麼也調不大,所以在八班就沒放朗讀,所以學生進入課堂有些慢,《雨巷》的“美”感受的不太到位。只是到後來分析丁香姑娘時他們才真正進去了課堂,所以這節課最大的敗筆在於課堂開始時沒給學生營造一個好的課堂氛圍。
範文2
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後背誦篇章。這首寫於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徵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的詩歌,是一幅寫意畫,是詩人意識流動中的一個境界。內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並配之以《神祕園》的音樂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被朦朧、寧靜、悽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師生互動是藉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可是我的這節課並沒有達到我預想中的這種效果。
接著讓學生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字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儘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我展示課件,畫面集中了江南各種形式不同的小巷,讓學生髮揮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羅生布拉特曾說:“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性時,那麼閱讀的效果就好。”創設閱讀與鑑賞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閱讀的積極情感,學生對文字的閱讀就無內化可言,用圖畫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使此時較為成熟的感受與自己原初的感受構成比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
緊接著共同探究三個問題:“《雨巷》象徵了什麼?”“為什麼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詩中的"雨巷",狹窄破舊,陰暗潮溼,斷籬殘牆被迷茫的悽風苦雨籠罩著。從這雨巷我們可以聯想到當時令人窒息的時代氣氛,"風雨如磐"的社會面影。詩中那個"我",一腔愁緒,滿腹哀怨,正是當時被環境憋得透不過氣來的人們的精神狀態的寫照。他們帶著心靈上的創痛在思索著,追求著。而那夢幻般出現又幽靈一樣地消逝的清麗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熱切追求而實際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徵嗎?
自此,學生豁然明白。
我講《雨巷》時一直在追求一種詩化的語言,總認為沒有很好的語言,就難以把這篇朦朧詩講到極致,但卻掉入了另一個誤區:語言過於唯美化,使學生無法很好的和課堂融會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語,學生只是一個旁觀者。
另外我提出的問題也不夠貼切,有時學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啟發,如:“你們能否用詩化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雨巷”這個環境呢?”
記得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我並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範文3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思考,生成各種思維能力。
二、運用對話教學,降低學習難度
為了能準確的表達思想,我在教學中採用避免空洞的理論知識的講解,以自由對話的形式引導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
鑑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詩歌教學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
詩歌教學容易流於空泛和形式化,對於像《雨巷》這樣朦朧意境的現代詩更需要反覆斟酌。理想的詩歌教學應以引導學生審美體驗的達成為巨集旨,拿捏好虛實之間的尺度,在營造整體美感的氛圍中將教學指向明確化,讓學生在個體體驗中進入詩歌的內部世界,體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學設計在對《雨巷》所傳達的情感傾向的引導上注重多方位對映和多指向性,讓學生在對詩人生平資料的大面積佔有之上和對主要意象的立體式解讀之中達到對《雨巷》的情感共鳴。
課後有三首丁香的詩歌,我沒有對這三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三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的人還:
信客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