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的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9日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在上本課時,為了使學生能夠領會本文所表現出來的童真、童趣,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點。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觀為目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竹影》這篇文章是被我們組公認的一篇比較難講好的文章。可能是大家的理解不同,我們在備課時對本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設計爭論不休,最後我們擬訂一套基本思路,自己在備課時可以進行適當修改

  首先,我的設計是想充分利用文字,挖掘文字,讓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感受到蘊涵在其中的藝術和美。體會文中的童真童趣。一方面體味孩子與生俱來的童真,另外一方面讓學生理解到更為深層次趣味那就是藝術的美。

  其次,對於課文的講解,我設計了四個問題:1、本文寫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動?2、從這些活動中如何可以看出孩子們的童真童趣?3、文中爸爸這個人物可不可以去掉,為什麼?4、全文表達了什麼主旨?此過程採取學生帶問題讀課文,學生從文中得到答案的方式進行。應該說學生的回答遠遠超過了我的估計,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發散講解的語句相對就多了點。

  對於這節課,我認為優點在於:教學環節能自然流暢的完成,能完成教學的目標。能夠對學生的回答最必要的點評或引導。

  不足之處:環節設定不滿意:在講到最後一個問題之前,引導了藝術問題時,安排了一個欣賞比較活動環節,即西洋畫和中國畫的欣賞。這個環節設計在上完課後發現稍微顯得有顯賓奪主之意,原本是想拓寬學生的視野,結果卻顯得是教師在自我展示 。

  範文二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在上本課時,為了使學生能夠領會本文所表現出來的童真、童趣,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點。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觀為目的。筆者從整體感知課文,欣賞優美句子,合作探究等三方面做了教學預設。

  在課堂教學中,從回顧本單元前兩課內容入手,將學生引入到本節課內容。然後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交流體會,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接下來是欣賞句子,學生們發言積極,表述也非常的棒。老師的心情也隨著學生的激情不停地愉悅。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們探討了三個問題。一個是領會課文的中心,一個是明確課文的線索,一個是瞭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最後是比較閱讀,讓學生將本文與《童趣》進行了比較,指出它們的異同。這樣,即深化了本課的內容,又複習鞏固了學過的知識。

  本節課的教學容量是比較大的,有朗讀課文***兩千多字的文章***,有欣賞句子,有探討問題等。整個課堂學生們緊張而又活躍,興奮而又激情。老師只是一片綠葉,除了適當的點撥外,節約了很多的語言。本節課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教師在課前的教學設計非常重要,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學設計中所創設的環境必須要吸引學生,使學生感興趣。設計的各個環節的流暢性要符合學生的思考、探索、求知過程,逐層誘導深入,理解鞏固,深入淺出。課堂活動的組織要克服隨意性,提問、討論及其他課堂活動,都應該事先準備充分、設計精當,以便更好的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範文三

  得知抽籤的結果是《竹影》,我當時有點茫然,去年教七年級時教過一次,當時是怎麼處理教材的,已記不大清楚了。這次,我再讀教材,只覺文章內容太雜太散,要讓學生感受和了解的情感點太多、知識點過深。

  藝術,讓我們成年人都仰之彌高的東西,怎麼讓學生去懂?

  三讀教材之時,文章第一人稱“我”突然讓我茅塞頓開,既然文章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心理去寫的,我何不把這節課也設計成一節帶領孩子們回憶童年、感悟童趣、體驗成長的課!讓孩子們在同伴的遊戲中找趣,在已有的生活體驗中悟理,讓他們也像文中的“我”一樣,在玩中學,在玩中與同伴對話,與“爸爸”對話,也與自己的童年交流,與藝術大師切磋。

  因此,我把“賞讀童趣”作為教學的重點,把“瞭解中國畫”作為一個難點,把“感悟成長”作為拓展。在這節課中,我努力從三個“關注”去做。

  一是關注現場生成。在賞讀童趣環節中,學生關注的許多點都不在我的預設之中,但我沒有刻意地把學生往我的“圈子”中引,而是把自己也當作學生的同齡人,和他們平等地交流,引導學生賞出文中的童真童趣。如一生找到畫竹影時孩子們說的四句話,認為很有童趣,我除了評點這是一種語言之趣、場面之趣,馬上想到讓這個學生所在的小組四個人進行角色對話,讀出孩子們嘰嘰喳喳議論的味道。在學生讀得不夠出色時,我及時進行了一人表演多個角色的範讀。那一刻,我都覺得成了孩子。

  二是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面對深奧的繪畫藝術和大段大段的知識講解,我去粗取精,抓關鍵詞“畫意”,找與之相對應的句子。學生在文中分別找到了“神氣”“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來解釋“畫意”,就已經能證明他們理解了。如果過多解釋,理論性太強,學生也覺枯燥無味,反而成了一節美術鑑賞課。事實證明,當我讓學生在四幅圖中找到中國畫時,他們既找對了,也能說出理論根據,連中國畫的竹與西洋畫的竹的細微差別也沒有說錯,讓我覺得這一環節的設計真的是事半功倍。

  三是關注學生體驗。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童年感受和經驗,如講自己平時的遊戲;對照文中的“爸爸”說自己的生活啟示。關注體驗時又照顧到了個性差異,為學生提供多個體驗角度,如賞析童趣的角度有三種以上,談成長感悟的角度有四種以上。

  但我總覺得這節課還沒有發揮好,首先是我個人的素質有侷限,臨場激趣的能力不強,課堂氣氛不活躍;其次是學生的體驗還不充分,如“童趣”賞讀點還可更多一點。如果再上這節課,我會在賞讀童趣這一環節中設計更充分的學生活動,在學生自主探究方面加強學法指導。

優秀的語文教材教案
中國石拱橋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竹影的教學反思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學反思
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教學反思
蝴蝶花的教學反思
高一物理的教學反思案例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解簡易方程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把握教學重點的教學反思
亡羊補牢的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