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婚禮節日習俗和飲食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畲族是我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那麼你想了解一下畲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嗎?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

  畲族的節日習俗

  畲族節日主要有農曆的三月三、農曆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餈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餈粑。

  “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畲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著畲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飢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衝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日期間,附近幾十裡同宗詞的畲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此外,畲族也過春節。過春節時除宰雞殺豬外,還要做餈粑,祝願在新年裡有好時運,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盤古祖先”,老人講祖先創業的艱難,過後舉家團聚,唱山歌,送賀禮。青年男女則走鄉串寨,以歌傳情,互敘友情。

  畲族的飲食習慣

  畲家獨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滷姜;鹹菜,畲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蔔等醃製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令食品,是烏飯樹***畲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後即成烏黑髮亮的烏飯。據說吃了烏飯即不怕螞蟻咬。

  客家飲食文化所受畲族文化的影響也很廣泛而深刻。先從飲食的原料說起,客家人很重視的稜米,就是從畲族學來的。楊瀾《臨汀匯考》卷4******物產考》載:“汀人……又有稜米,又名畲米。畲客開山種樹,掘燒亂草,乘土暖種之,分粘木粘二種,四月種,九月收。”說明稜米本為畲民特產,後來卻成為汀州客家人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在飲食習慣方面,客家人喜食和善食薯芋,又盛行“綠荷包飯”、“竹筒飯”,也應是從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土著民那兒學來的。例如,唐代柳宗元《柳州炯氓》詩寫道:“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青著裹鹽歸炯客,綠荷包飯趁虛人。”說明“綠荷包飯”是古代百越民族的重要風俗,是客家“綠荷包飯”源於畲族或畲族先民之一證。

  “嶺南撩民”是廣大嶺南地區的少數族土著居民。在張文成的時代,福建屬於嶺南道,“嶺南撩民”自然包括福建的土著民族在內。而當時寧化一帶,正是“撩民”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既然包括寧化在內的嶺南土著自古就有吃田鼠的習慣。現代田鼠乾的產地又正在寧化,那麼,我們有理由推想,寧化製作和食用田鼠乾的方法,應是客家人民從“蠻撩”—即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古代閩粵贛邊的土著人民那兒學來的。當然這種學習是一種借鑑和改造,“蠻撩”吃“蜜哪”是生吃,茹毛飲血;客家人的田鼠幹是精心製作的美食,包含著豐富的烹飪學、營養學、藥用食物學的知識。

  畲族的婚禮風俗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畲族傳統婚俗。但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近和歧視政策,畲、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畲族內部的一條族規。解放後,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行,畲、漢兩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戀愛的傳統,對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習俗。但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受到漢族婚姻觀念的影響,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買賣包辦現象十分嚴重。解放後被革除,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

  在畲族社會裡,無兒的家庭多行招贅,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留“招兒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生有二子分別隨父母姓的。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這樣維持幾年之後,才確定在夫妻兩家中經濟條件較好的一方家落戶。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


世界之最的隧道
拜訪接待禮儀常識
相關知識
畲族的婚禮節日習俗和飲食特點
壯族的婚禮節日習俗和飲食習慣
布依族的宗教習俗和飲食特色
關於大雪的節日民俗和天氣特點
七夕情人節節日習俗和來歷有哪些
杭州夏至有哪些習俗和飲食習慣
白族的婚禮習俗和民族節日
哈尼族的婚俗食俗和節日習俗
有關婚禮節日的英語口語情景對話
少數民族裕固族的飲食節日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