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史學家左丘明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5日

  左丘明是中國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相傳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儲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左丘明人物簡介

  左丘明***約前502—約前422***,中國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相傳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儲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歷代學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爭論不休、眾說紛紜。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但史載,左丘明乃姜子牙後裔,嫡系裔孫丘***邱***氏較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丘明人物生平

  世代左史

  後人研究認為,左丘明是齊開國之君姜太公二十一世裔孫,楚左史倚相之孫,魯太史成之子。西周建立後,周公分封諸侯,姜太公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於營丘***今山東臨淄一帶***。姜太公死後,嫡長子丁公繼位,小兒子印依營丘居住,改姓為丘。

  丁公死後三世,哀公即位。這時,紀國的國君與他不和,遂向周王進讒,挑撥哀公和周王的關係,致使周王一怒之下烹煮了哀公。哀公的弟弟靜被立為諸侯,即胡公。哀公同母之弟山不服胡公,組織同黨率領營丘的人馬殺死胡公,自立為國君,是為獻公。當時,印的後人婁嘉被迫隨山參與了此次宮廷之爭。鬥爭雖取得勝利,但骨肉相殘,又揹著弒君的罪名,婁嘉擔心禍及己身,於是離開齊國投奔到楚國,出任楚國的左史官。那個時代的官職,往往是父死子繼,所以古人常以所任官職為姓。

  婁嘉及其後人世代擔任楚國的左史官,所以便改丘姓為左,長期在楚國定居下來。婁嘉的十二代孫倚相,史稱“左史倚相”,是春秋時期傑出的史官,在楚國政治地位較高。倚相生兒子成。成任左史時楚國發生爭奪君權的內亂:楚公子比弒殺其君,隨後又被公子棄疾殺死。

  公元前506年,周天子率領諸侯討伐楚國,為儲存典籍,倚相帶領子孫離開楚國來到魯國,定居肥城石橫衡魚村,做了魯國的太史。倚相把典籍獻給了魯國,以便儲存下去。為使子孫後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為老祖宗封地營丘的“丘”字。他的兒子亦通曉史事,被任命為魯國的太史,成生子左丘明,後來左丘明又繼承了他父親的職位,繼任魯國的太史官。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

  參政議政

  左丘明與孔子同為春秋末期人,二人關係密切。他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援孔子從政,受到孔子的好評。加上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

  作為太史,左丘明非常關心國家政事,積極參政議政。如魯定公想任命孔子為司徒,打算找三桓進行商議,事先徵求左丘明的意見。左丘明說:“孔子是當今的大聖人。聖人一當政,犯錯誤的人就很難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卻又想和三桓商量,他們怎會支援您的主張呢?”魯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問道:“你怎麼知道他們不會同意?”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從前,周朝有個人很喜歡毛皮大衣,同時也很喜歡美味肉食。他想做件價值千金的皮大衣,於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辦桌味道鮮美的牲祭,於是就去同羊兒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話還沒說完,狐狸和羊兒便都躲藏了起來。因此,五年過去了,這人一件皮大衣也沒做成;十年過去了,一次牲祭也沒做上。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周人的謀略不對。你打算任命孔子為司徒,卻召集三桓來商量,這同與狐狸商量做皮大衣、與羊兒商量做牲祭是同一個道理。”

  左丘明這樣說是因為孔子主張削弱三桓,加強君權,曾向魯定公提出“墮三都”的建議。“三都”指三桓的三個據點:季孫氏的費邑、叔孫氏的睩邑和孟孫氏的成邑。“三都”是三桓對抗公室的私有據點。由於三桓住在國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對三桓本身來說同樣也是一種威脅。孔子通過遊說曾一度使魯公拆掉了叔孫氏的睩邑,如此這樣,左丘明冷靜地分析了三桓不會支援魯定公任用孔子的原因,看到了三桓與孔子之間的矛盾,所以當魯定公徵求自己的意見時,他便用兩個寓言故事比喻說明,建議避開三桓直接任用孔子。於是,魯定公聽從左丘明的建議,沒經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纂修史書

  為了著述歷史,左丘明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裡查閱檔案,回魯後孔子便寫了文字簡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則寫成了內容浩繁的《左傳》。魯國是周公的封地,相傳周公治禮作樂,魯國儲存了前代的多種禮樂制度和文獻,所以魯國一向有“禮樂之邦”的美稱。西周滅亡後,周室文化在西方蕩然無存,卻在東方魯國保留得相當完整。當時魯國的各種文獻和檔案資料,屬於太史職掌收藏,左丘明既然為魯國的太史,自然也就掌握了春秋時代中原最豐富的文獻資源。因此,左丘明能夠寫出《左傳》這樣一部規模空前的史學鉅著也就不難理解了。《左傳》的編撰,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國思想史、史學史、文學史和學術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周敬王四十一年***約前479*** ,晚年的左丘明,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左丘明辭官還鄉後,建立了左史書舍,開始編纂《左傳》、《國語》。左丘明纂修《國語》的時候已經失明瞭。但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來,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彙集成著名的歷史名著《國語》。《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鉅著。

  公元前451年前後,左丘明因病去世,並安葬於故鄉肥城石橫鎮衡魚村東北處。

  左丘明歷史評價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愛戴,孔子視其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肥城縣誌》***清康熙十一年本***載:“樂正子春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記》稱左丘明為“魯君子”,肥城亦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曾以左丘明為楷模談論自己的做人原則,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也就是說,甜言蜜語、讒言媚色、卑躬屈膝,這種態度,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隱匿怨恨而佯裝友好,左丘明認為可恥,孔子也覺得可恥。孔子評價左丘明的這些話,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誠實耿直、品德優良的人,這與秉筆直書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孔子曾多次讚歎左丘明的“君子”風範。例如,有一次孔子前往齊國,路過肥邑,感嘆道:“肥有君子焉。”意思是說,肥邑這塊地方出了位令人仰慕的君子,對左丘明的敬佩之情溢於言表。另外,《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勝質才稱得上史筆,文質彬彬才算得上君子,似乎也是敬重的左丘明。如果說《公冶長》是在讚揚左丘明的高尚品格,那麼《雍也》就是在讚揚左丘明的史家文筆。

  《漢書》贊曰:“自古書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載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斷唐堯,下訖秦繆。唐、虞以前,雖有遺文,其語不經,故言黃帝、顓頊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又籑異同為《國語》。”

  春秋以後,左丘明的“君子”美稱一直沿用下來,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稱左丘明為“魯君子”,可見左丘明“君子”美譽的深遠影響。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墓前建石坊。

  晉夏侯湛賦詩讚左丘明曰:“世亂讒勝,君子道憂。丘明達聖,致志《春秋》。微言逃難,旁行不流。庶幾斯文,希志訓猷。”

  宋宰相***中書門下平章事***丁謂亦詩讚左丘明曰:“猗歟左氏,聞道素王。依經作傳,微旨用彰。詞有餘韻,人鐐末光。慶封錫壤,廣魯之疆。”

  元集賢大學士致仕李謙、翰林承旨張起巖均曾為左丘明賦詩作贊,或曰其“文章史學之治”,或稱其“盲於目而不盲目於心者”。

  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

  明崇禎十五年***1642***朱由檢封左丘明為“先賢”。

  左丘明的故里,至今仍存有許多關於他的文化遺蹟。“都君莊”,意思是君子的居住地,僅這一故里的名稱,就生動地反映出左丘明當年的“君子”風範。左丘明的生平事蹟,確實是充滿了“君子”的美譽。

  忠於歷史是史家的天職,正是這種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鑄就了左丘明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廣泛讚揚和“君子”美譽。


  看過的人還:

武安君李牧簡介
戰國時期趙國將領趙括簡介
相關知識
春秋時史學家左丘明簡介
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簡介
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簡介
文學家茅盾的簡介
哲學家波普爾簡介介紹
哲學家康德的簡介
哲學家培根的簡介
哲學家羅素的簡介
哲學家加繆的簡介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