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的歷史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庖丁解牛,我國古代成語,是出自莊子《南華經》中的一則寓言,庖丁***廚師***為魏惠王殺牛,並藉機講述道家養生的道理。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歷史典故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靠著的地方,腳踩著的地方,膝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自然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瞭解***,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而全憑意念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

  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餘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即使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裡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現實意義

  都說人生複雜,於是市面上有很多指導如何科學、藝術地生活的著作,但實際上被指導者以後,仍然還是覺得複雜,因為生活的個案實在變化太多了。

  也有人覺得人生本來簡單,認為人生複雜是想出來的,只要自己不復雜,思想中就沒有那麼多的負擔;只要自己不復雜,旁人一般也是不屑於和簡單的人去角力的。但這幾乎很快地被證明為是一種幻想,因為當前的社會本身就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了。

  想到庖丁解牛。牛無疑也是很複雜的,庖丁解牛,為什麼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鬆簡單,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掌握了它的機理。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中國牛和美國牛,其機理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機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生活也一樣,如果我們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準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鬆。

  這段文字的寓意如下:

  莊子認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我們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無盡的知識,是一件危險的事.***但是同時也要指出莊子本人是一個極端的相對主義者,這意味著在他的想法中美就是醜,醜就是美。所以他的思想不能完全當作現實生活的參考***

  相關人物

  魏惠王,漢族,姬姓,魏氏,名罃。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罃,魏武侯子,魏文侯之孫。即位正是魏國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齊國,開始衰落,他死於公元前319年。魏的先祖畢公是周文王的庶子,姓姬名高,武王伐紂後封於畢,稱“畢公高”。畢公高的後人畢萬,在晉獻公時封於魏,始姓魏。畢萬的十一世孫魏斯,於公元前403年參加韓趙三家分晉,始封為諸侯,尊號魏文侯。前319年卒,享年長達82歲。

花蕊夫人的典故大全
龐然大物的典故
相關知識
庖丁解牛的歷史典故
庖丁解牛的成語典故
庖丁解牛的典故
關於理解的歷史典故
關於庖丁解牛的造句範例
牛郎織女的歷史典故
泥牛入海有什麼典故_泥牛入海的歷史典故
庖丁解牛的成語故事
庖丁解牛的意思是什麼
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典故